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解读为何家会伤人,为何爱会伤人。一本有效抵制现代人身边以善意为名的暴力的预警手册。

内容简介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个挥霍和透支“善意”的时代。忽略善意的边界和限度,过分地共情虽然迎合了人们的想法,却会影响人的理性判断,导致我们“好心办坏事”。有时,“善意”也会给人带来伤害。

如何避开“共情陷阱”,自觉、有效地抵制这些看不见、摸不着却现实存在的“善意暴力”,真正理性地认知自我和关照他人,实现人际关系的圆融和谐,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关注的话题,也是现代人在处理与社会和他人的关系时必须掌握的技能。

本书作者深刻揭示了我们身边种种以善意为名的暴力,从个人心理及社会层面深入探讨了产生这种暴力的原因,并给我们提供了抵制暴力的“良药”。本书适合处于现实与虚拟的社会网络关系中的每一位读者阅读,尤其对在职场和生活中正苦恼于“善意暴力”的受害者有指导意义,对“善意施暴者”有意无意的加害行为同样具有警示作用。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提要
  • 本书赞誉
  • 前言
  • 第一章 善意“泛滥”的社会
  • 错位的换位思考
  • “大众点评”的效应
  • 抨击他人的快感
  • 攻击性的提问
  • 横行的“正义战士”
  • 暴力监督
  • 以善意之名
  • 故意失控
  • 事实从不贴近当事者
  • 过激化的正义感
  • 第二章 共情的陷阱
  • 被夸大的共情
  • 同情心也有到不了的地方
  • 谁都需要一个可信赖的伙伴
  • 共情的“聚光灯效应”
  • 人总会同情容易同情的事物
  • 由共情产生的惩罚冲动
  • 揪出“搭便车的人”
  • 趋同的压力
  • 不可理喻的叛逆者
  • 卷入式共情
  • 保持适当距离的共情
  • 第三章 理性与感性的“天平”
  • 惯性犯错
  • “老鼠乐园”实验
  • 凯恩斯的预言
  • “多余的”职业
  • 感觉不到的“善意支配”
  • 由安逸产生的不安
  • 越想建立联系越孤单
  • 依赖症是一种社会病
  • 第四章 无法摆脱的共同依赖和自我欺骗
  • 生活中的“事与愿违”
  • 撕掉角色面具
  • 需要警察还是医生
  • 成年的孩子
  • 朋友间的一件小事
  • “都是为你好”
  • 共同依赖关系中的自我欺骗
  • 在朋友圈“点赞”的原因
  • 被数字化束缚的自我
  • 被贩卖的共鸣和体验
  • “有限理性”理论
  • 意识和行动的“时差”
  • 第五章 明知是谎言还会被欺骗
  • 布里丹毛驴效应
  • 马后炮认知偏差
  • 我们会被自己精神控制吗
  • 网络比你更了解自己
  • 善意会加速扩散谎言
  • 屏蔽“非善意”信息
  • 第六章 在你被改变之前
  • 不要过分适应
  • 将心比心的两难
  • “电车难题”与“道德药片”
  • 不做“82年生的金智英”
  • 你愿意放弃25%的自由度吗
  • 是善是恶
  • 为道德排序
  • 讨厌“不平等”
  • 将仇恨的容器打破
  • 最低限度的自我关照
  • 不是理性与温情的“二选一”
  • 提防隐性暴力
  • 找到不曾发现的选项
  • 结语
  • 版权声明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3.7
6个评分

出版方

人民邮电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的大型专业出版社,成立于1953年10月1日。人民邮电出版社坚持“立足信息产业、面向现代社会、传播科学知识、服务科教兴国”,致力于通信、计算机、电子技术、教材、少儿、经管、摄影、集邮、旅游、心理学等领域的专业图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