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战后德国,决定冷战格局的关键十年。

内容简介

本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德国日常生活文化史及人民精神史,聚焦二战后十年间德国人的战后生活,尤其是其精神心态和情感生活。

作者抛弃高屋建瓴的宏大叙事和政治框架,从普通人的日常出发:清理废墟的动员,物质匮乏与黑市的经验,及时行乐的追求享受,人口大迁徙的遭遇,女性的自主意识,盟军的再教育,经济起飞的奇迹,“重塑思想”的文化政策,艺术和设计风尚的变迁,以及日常生活中德国人如何集体回避战争的罪责感。

战后德国大众生活混乱失序中充满了多重面向,人们既有对战争的悲伤和自怜,又有立刻重新出发的求生欲,有为了生存下来的不择手段,也有劫后余生、渴望生命的及时行乐。

哈拉尔德·耶纳对战后最初的十年做出了一个崭新的全景描述,通过它能以新视角重新理解战后德国的复苏与德国人日常生活的真实面貌,也能了解德国如何以及为何能够从险恶的法西斯思想彻底转型为现代民主国家。

目录

  • 版权信息
  • 理想国译丛序
  • 理想国译丛主编
  • 前言
  • 第一章 零点时刻?
  • 众多的开端,无尽的终结
  • 第二章 在瓦砾中
  • 清除瓦砾的责任分配及方案
  • 废墟之美和瓦砾旅游业
  • 第三章 大迁徙
  • 被解放的强迫劳工和四处流浪的囚徒——永失家园
  • 被驱逐者——德国人的惶然自顾
  • 在路上
  • 第四章 舞蹈热
  • “好起来吧,我的小女孩,还有我支离破碎的美因茨”
  • 第五章 爱在1947
  • 男人们身心俱疲的归途
  • 康斯坦策漫步世界
  • “贪恋生活,渴望爱情”
  • 剩女拯救了男权——物以稀为贵
  • 苏占区的弱女子
  • 西占区的薇罗妮卡·多谢
  • 第六章 抢劫、配给与黑市
  • 第一波再分配——公民学会抢夺
  • 食品票证的逻辑
  • 口中夺食的百姓——自助与犯罪并行
  • 公民学校:黑市
  • 第七章 甲壳虫汽车一代的闪亮登场
  • 货币改革,第二个零点时刻
  • 沃尔夫斯堡,人工种植园
  • 新兴产业——贝亚特·乌泽在兜售中发现的商业模式
  • 德国正陷入泥沼?对堕落的恐惧
  • 第八章 再教育者
  • 三位作家和文化官员为盟军打磨德意志精神
  • 第九章 艺术冷战和民主设计
  • 文化饥饿
  • 抽象艺术衬托下的社会市场经济
  • 肾形桌如何改变了思维
  • 第十章 压抑之声
  • 沉默与交谈,无奈的抱团
  • 奇迹般的自圆其说
  • 后记 幸运
  • 参考文献
  • 期刊
  • 图片与引文出处
  • 作者致谢
  • 译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出版方

理想国

“理想国”一直致力于人文、思想、艺术类图书的出版,并从事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及文创产品的开发,是活跃而富影响力的文化机构。 “理想国”每年出品图书超过一百种。代表作品包括:陈丹青《退步集》、梁文道《常识》、柴静《看见》、龙应台《目送》、木心《文学回忆录》,温故系列,电影馆系列、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理想国译丛,以及白先勇、许倬云、林青霞、杨奎松、张大春、唐诺、蒋方舟等逾百位作者的作品。 “理想国”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百余场,两届“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结合展览、演出等形式,面向青年,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