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92千字
字数
2024-12-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综合传播学、文学、历史和文化研究等多个领域,对中国文学变革进行重新解读。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聚焦晚清至20世纪中国文学变革历程中的“印刷”问题,以“印刷现代性”为切入点,深入研究文学与印刷技术变革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推动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转型。
作者详细分析了从手工雕版到石印、铅印的技术转变,如何影响文学生产、催生新文化市场和读者群体,进而加速文学作品的传播与普及,促进了文学与思想的现代化。书中不仅探讨了晚清“崇实”思潮与印刷文化的关系,还以商务印书馆为例,剖析印刷现代性的发展,揭示了出版机构与现代文学产生的密切联系。
目录
- 版权信息
- 引言
- 第一章 何谓“现代”与“做”的启示
- 第一节 问题意识与现代文学的学科危机
- 第二节 何谓“现代”,谁的“现代”
- 第三节 “做”文化研究与媒介理论的启示
- 第二章 晚清“崇实”思潮与新印刷文化的兴起
- 第一节 晚清“崇实”思潮
- 第二节 智民救国:印刷媒介作为武器
- 第三章 文化的生产:“赖印刷为之枢机”
- 第一节 晚清民初的印刷技术
- 一 雕版印刷和文化形态
- 二 石印技术的特点及其产品
- 三 铅印技术变迁与新式报刊
- 第二节 “印刷即出版”格局的形成
- 第四章 印刷现代性在晚清民初的展开
- 第一节 新式出版机构的建立
- 第二节 文化建设的理想与各种不同读物的生产
- 第三节 出版机构的运作:在传统与现代之间
- 第四节 泥沙俱下:印刷出版中的资本市场
- 第五节 新格局:“印刷大于出版”
- 第五章 出版机构、编辑与现代文学的发生
- 第一节 众多中小型文艺出版机构的创立
- 第二节 从出版人到创作者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全国最早的两家大学出版社之一,国内一流的专业教育出版机构。出版物涉及教育、教材、文学、社科、少儿、古籍等多个领域。2009年被新闻出版总署授予“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