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共犯关系的理论分析及应用探讨。

内容简介

共犯从属性是研究共犯与正犯关系的理论,该问题不仅牵涉罪刑法定原则、个人责任原则等基本的刑法原理,而且关系共犯的处罚根据、共同犯罪的本质等共犯论的根源性问题。在具体案件中,共犯从属性理论则直接影响共犯及间接正犯的成立范围,并涉及刑法的处罚漏洞及其弥补问题。本书对共犯从属性的理论内涵、理论前提、理论基础以及共犯从属性的具体定位,进行了深入的体系性探讨,在共犯的理论立场以及共犯的属性定位上,均提出了不同于主流观点的独到见解,为共犯论的理论研究以及应用性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可能性。

目录

  • 版权信息
  • 文前辅文
  • 编委会
  • 问渠那得清如许
  • 推荐序
  • 第一章导论
  • 一、问题意识
  • 二、研究现状
  • (一)对共犯从属性的研究缺乏体系性构建
  • (二)学界的主流观点面临危机
  • (三)司法实务呈现“两极化矛盾”
  • 三、本书的研究路径
  • (一)共犯从属性理论的体系性研究
  • (二)共犯基础理论之间的相互印证
  • (三)章节的安排设置
  • 第二章共犯从属性之理论体系
  • 一、共犯从属性体系内容的争议
  • (一)共犯从属性体系的“二分说”
  • (二)共犯从属性体系的“三分说”
  • (三)共犯从属性体系的“四分说”
  • (四)“单一说”和“多重含义说”
  • 二、共犯从属性体系的应然结构
  • (一)可罚从属性问题属于共犯处罚根据的范畴
  • (二)罪名从属性问题是共犯从属性的附属结论
  • (三)处罚从属性是一个错误的命题
  • (四)犯罪从属性是一个无用的立论
  • (五)实行从属性和要素从属性是共犯从属性的实体
  • 三、本章小结
  • 第三章犯罪参与体系与共犯从属性
  • 一、单一正犯体系与共犯从属性
  • (一)单一正犯体系在我国的发展趋势
  • (二)单一正犯体系与共犯从属性不存在必然矛盾
  • (三)单一正犯体系的优势与缺陷
  • 二、区分制犯罪参与体系与共犯从属性
  • (一)区分制犯罪参与体系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 (二)正犯和共犯的区分标准应采“内含的犯罪事实支配能力说”
  • (三)针对区分制受到的批判作出的修正与回应
  • 三、本章小结
  • 第四章共犯的处罚根据与共犯从属性
  • 一、共犯处罚根据论在我国的困境
  • (一)共犯借用犯说和责任共犯论的守旧立场依然存在
  • (二)多数学者坚持方法论有问题的修正肇因说和折中肇因说
  • 二、对修正肇因说的批驳
  • (一)修正肇因说的论证方法存在缺陷
  • (二)修正肇因说在具体问题上无法自圆其说
  • 三、对折中肇因说的质疑
  • (一)折中肇因说的论证方法存在弊病
  • (二)折中肇因说在具体问题上仍然会得出不当的结论
  • 四、改良的纯粹肇因说之提倡
  • (一)改良的纯粹肇因说之基本主张
  • (二)对纯粹肇因说合理性的论证
  • (三)对纯粹肇因说受到的批判之回应
  • 五、本章小结
  • 第五章共犯的实行从属性之提倡
  • 一、实行从属性说在我国尚未确立
  • (一)司法实务尚采共犯独立性说
  • (二)实行从属性说在理论上备受争议
  • 二、实行从属性说的合理性
  • (一)实行从属性说在大陆法系获得多数支持
  • (二)英美法系实际上同样倾向于实行从属性说
  • (三)我国亦应采纳实行从属性说及对批评之回应
  • 三、必要的澄清:处罚教唆未遂与实行从属性说并不冲突
  • (一)教唆行为的可罚性与实行从属性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 (二)将部分教唆未遂行为以犯罪预备处罚的具体论证
  • 四、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共犯的要素从属性之厘清
  • 一、研究共犯要素从属性的前提
  • (一)探讨要素从属性应采纳阶层犯罪构成体系
  • (二)探讨要素从属性还应结合违法本质观的差异
  • 二、对共犯严格从属性说的批驳
  • (一)严格从属性说在我国仍发挥重要影响
  • (二)严格从属性说在论理和具体问题上的缺陷
  • 三、对共犯限制从属性说的质疑
  • (一)结果无价值论的限制从属性说之弊病
  • (二)违法二元论的限制从属性说之缺陷
  • 四、“共犯的客观构成要件从属性说”之提倡
  • (一)“共犯的客观构成要件从属性说”的基本主张
  • (二)对“共犯的客观构成要件从属性说”合理性的论证
  • (三)对“共犯的客观构成要件从属性说”可能受到的批判之回应
  • 五、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共犯的罪名从属性之否定
  • 一、罪名从属性并非共犯从属性问题
  • (一)共犯从属性只包括实行从属性和要素从属性
  • (二)罪名从属性实际上是一个伪问题
  • 二、共同正犯本质之争与共犯从属性的关联
  • (一)犯罪共同说和行为共同说对立的范围——是否限于共同正犯之争
  • (二)犯罪共同说和行为共同说对立的实质——对要素从属性的要求不同
  • (三)客观主义行为共同说及其应然的理论归结——共犯的最小限从属
  • 三、共犯不具有罪名从属性的具体表现
  • (一)正犯行为未超出共同行为意思的场合
  • (二)正犯行为超出共同行为意思的场合
  • 四、本章小结
  • 第八章共犯从属性理论的新近发展
  • 一、区分制在与单一制的对峙中渐入劣势
  • (一)单一制阵营不断发展壮大
  • (二)区分制阵营始终未正视问题症结
  • (三)区分制的出路:正犯标准规范化+保障罪刑法定+罪和刑的分离
  • 二、共犯处罚根据论的发展缓慢
  • (一)新式观点有向“可罚性借用理论”倒退之嫌
  • (二)因果共犯论内部的折中肇因说仍然处于主流地位
  • (三)纯粹肇因说在理论立场上的合理性获得极少数学者认同
  • 三、限制从属性说和最小从属性说对立局面的形成
  • (一)共犯实行从属性的争议有缓解的趋势
  • (二)共犯的限制从属性说和最小从属性说的对立
  • 四、客观归责理论应用于共同犯罪领域的探索
  • (一)欧陆法国家在客观归责论与共犯论关系上的研究趋势
  • (二)我国对客观归责论与共犯论关系的研究——起步与局限
  • 五、本章小结
  • 第九章共犯从属性理论的应用动向
  • 一、共犯从属性理论的教义应用
  • (一)共犯实行从属性的应用
  • (二)共犯违法独立性的应用
  • (三)共犯有责性独立的应用
  • 二、共犯从属性理论的立法应用
  • 三、共犯从属性理论的司法应用
  • 四、互联网技术影响下共犯的异化
  • 五、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法治出版社

中国法治出版社是中央级法律类图书专业出版社,成立于1989年6月,隶属于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中国法治出版社每年出版新书品种1000种左右,出版物主要包括:1、法律法规的国家标准版本;2、法律、法规的权威性中外文对照文本;3、中外法学著作;4、研究生、大学本科、专科法学教科书;5、法律工具书;6、解释、宣传、介绍法律、法规的普及性读物;7、法律、法规中文及中外文对照文本的电子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