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5.7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369千字
字数
2018-08-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五章内容:少数民族汉化、制度汉化、外来文化影响、胡汉文化整合差异和趋同。
内容简介
全书分为上下两编,共五章,对于各少数民族汉化、制度方面的汉化、外来文化对汉族的影响、两大区域内胡汉文化的整合及差异、胡汉文化的整合趋同及地域差异之缘由等问题做了分析考述,认为在这一时期,进入中国北方农业地区的各少数民族接受汉文化为主流,当然原居住在该地区的汉族也多少接受了一部分胡族文化的优秀因素。此外,也注意到由于诸多因素使得各地区的文化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在研究过程中,撰写者不仅利用传世文献中所保存的史料,还充分利用了考古资料,特别是近些年考古发现的碑志、造像、石刻、壁画等实物,以达到王国维先生所提出的“二重证据法”之治学要求。
目录
- 目录
- 绪言
- 一 时代特征及现实意义
- 二 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思路
- 上编 民族认同
- 第一章 胡族的汉化
- 第一节 儒学
- 一 习读汉文化经典
- 二 尊师礼贤
- 三 重视教育
- 第二节 礼义习俗
- 一 礼俗
- 二 忠孝节义
- 第三节 姓名籍贯郡望世系
- 一 东魏北齐统治地区胡族的良好表现
- 二 西魏北周统治区胡族的表现
- 第四节 文学艺术
- 一 语言文学
- 二 艺术
- 第五节 社会风尚及生活
- 一 宗教
- 二 婚姻及女学
- 三 社会风气及生活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各政权制度方面的汉化
- 第一节 职官制度
- 一 北齐政权基本沿袭北魏制度
- 二 北周政权实行周六官制
- 第二节 选举制度
- 一 北齐政权沿用九品中正制并有所发展
- 二 北周政权恢复察举制度
- 第三节 礼仪制度
- 一 北齐政权继承发展汉魏以来礼仪
- 二 北周政权多追循周礼
- 第四节 法律制度
- 一 北齐政权法律制度多有创新
- 二 北周政权法律制度较为落后
- 第五节 经济制度及措施
- 一 北齐政权行均田租调等制度措施
- 二 西魏北周政权此类制度的演变
- 第六节 军事制度
- 一 东魏北齐政权继承发展北魏制度
- 二 西魏北周政权实行府兵制
- 第七节 都城制度
- 一 东魏北齐的洛阳模式
- 二 西魏北周的长安模式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外来文化对汉族的影响
- 第一节 外来文化对于儒学的影响
- 一 对于东魏北齐统治区多方面的影响
- 二 西魏北周统治地区亦不能免俗
- 第二节 宗教
- 一 佛教在东魏北齐统治区影响很大
- 二 佛教对于西魏北周统治区的影响亦不可轻视
- 第三节 文学艺术
- 一 语言文学
- 二 艺术
- 第四节 风尚习俗
- 一 社会风俗的变化
- 二 尚武之风
- 三 使用胡姓胡名
- 四 妇女两性观念的变化
- 五 生活器物及服饰
- 本章小结
- 下编 区域文化之比较
- 第一章 胡汉文化之整合趋同及区域差异
- 第一节 儒学教育之趋同及其差异
- 一 东魏北齐统治区儒学教育发达
- 二 西魏北周统治区儒学教育发展稍慢
- 三 两大区域的差异
- 第二节 文化机构设置之异同
- 一 北齐文林馆的设置
- 二 北周麟趾学的设置
- 三 两大机构的异同
- 第三节 各项制度及其异同①
- 一 东魏北齐政权制度沿袭演变
- 二 西魏北周统治区制度之变化
- 三 两大区域之异同
- 第四节 学者著述
- 一 东魏北齐政权统治区著述颇丰
- 二 西魏北周政权统治区著述甚多
- 三 两大区域之比较
- 第五节 文学艺术表现及其异同
- 一 东魏北齐统治区文学艺术得到长足发展
- 二 西魏北周统治区文学艺术也颇有声势
- 三 两大区域之异同
- 第六节 礼仪习俗社会生活之趋同及其差异
- 一 东魏北齐统治区较为文明
- 二 西魏北周统治区较为落后
- 三 两大区域之异同
- 第七节 北朝后期最高统治者家族汉化及比较
- 一 高氏家族的汉化
- 二 宇文氏家族的汉化
- 三 高氏家族与宇文氏家族汉化之比较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胡汉文化整合趋同及地域差异之缘由
- 第一节 胡汉文化之整合趋同
- 一 文化整合趋同的主流
- 二 文化整合趋同的缘由
- 第二节 区域文化差异之缘由
- 一 自然环境
- 二 人文环境
- 三 学者的构成
- 四 士族的存在
- 五 中枢权力核心中的胡汉比例
- 六 战乱之影响
-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