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得到独家首发】钱从哪里来?钱又都去哪儿了?

内容简介

一个王安石,千年金融史——王安石变法的核心是理财,而青苗法是王安石最重要的理财新法之一。

青苗法推行了近半个世纪,对北宋王朝的历史走向有着重要影响。因为青苗法的推行,北宋政坛严重分裂,形成了激烈而持久的新旧党争,直至北宋亡国。无数人的命运因为青苗法而发生变化。

苏轼因反对青苗等新法而身陷囹圄,司马光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为废除青苗而战斗,蔡京通过恢复青苗等新法而成功崛起,北宋王朝在关于青苗法的争议中灭亡,南宋开国宋高宗即宣告青苗法永不施行,朱熹反思青苗法而行社仓法结果依旧深陷困境……

本书讨论了宋朝历史上青苗法行、罢、复行、再罢的曲折历史以及相关人物的历史命运,借青苗之眼,管窥风云激荡的大时代,并从青苗法的实际运作方式入手,参照古今中外农业金融的实践经验,回应了王安石到底是“金融宰相”还是“聚敛权臣”的历史公案。

目录

  • 版权信息
  • 北宋王朝的最后60年
  • 引言 青苗之谜:大宋因之而亡,美国因之而兴?
  • “拗相公”王安石竟被百姓骂死?
  • 从千年嗔恨到百年崇拜的大逆转
  • 王安石是金融宰相还是聚敛权臣?
  • 以青苗之眼看大宋理财
  • 第一章 青苗落地:顶级朋友圈大分裂
  • 天下盛推王安石
  • 青苗法的设计方案看上去很美
  • 青苗之争让朋友纷纷变成了敌人
  • 宋神宗在节假日里拿定了主意
  • 第二章 青苗大案:少壮与元老的对决
  • 王安石对商鞅的崇拜深入骨髓
  • 新法第一案扳倒了前宰相富弼
  • 宴饮案导致成都高层被一锅端
  • 进击的少年让官场变成战场
  • 第三章 贫富之间:抑兼并还是保富民?
  • 王安石多次提及的寡妇清是谁?
  • 王安石的理财方略是利出一孔
  • 宋朝农民贫困的根源是什么?
  • 司马光如何为富人辩护?
  • 第四章 二分之息:高利率还是低利率?
  • 青苗法为什么要收利息?
  • 众说纷纭的青苗利率是笔糊涂账
  • 二分之息究竟是利息还是收益?
  • “史上最牛银行”让抑配不可避免
  • 第五章 天灾人祸:郑侠《流民图》的背后
  • 一场大旱灾让王朝上下惊恐不安
  • 郑侠对老师王安石逐渐心生怨恨
  • 《流民图》终于送到了神宗手中
  • 官场大地震郑侠入狱引发了
  • 第六章 因诗入罪:苏东坡反青苗法的一生
  • 苏轼上书神宗称道德比富强更重要
  • 青苗诗成为苏轼妄议朝政的罪证
  • 复出的苏轼借写制书痛骂吕惠卿
  • 唐村老人的青苗评论令苏轼大赞
  • 第七章 废除青苗:司马光的最后一战
  • 司马光再次“砸缸”
  • 司马光废除青苗法阻力重重
  • 悄然恢复青苗法的幕后主使究竟是谁?
  • 司马光怒斥“奸邪”促成青苗法彻底废除
  • 第八章 恢复青苗:蔡京的崛起之路
  • 蔡京的人生芳华
  • 蔡京其实不是两面派
  • 蔡京恢复青苗法的主张获得一致赞成
  • 蔡京成为守护新法的头号功臣
  • 第九章 永不施行:宋高宗的开国承诺
  • 青苗钱何人冒名请贷?
  • 青苗法的实际运作遵循着权力的逻辑
  • 青苗钱最终进了谁的腰包?
  • 南宋立国宣言彻底否定了青苗法
  • 第十章 殊途同归:朱子社仓的青苗困境
  • 被讥讽为青苗法的朱熹社仓
  • 社仓方案推向全国后遇冷
  • 帝王师朱熹在政治迫害中去世
  • 社仓法最终与青苗法一样成了公害
  • 第十一章 再上神坛:现代世界的“王安石热”
  • 王安石成为左右学人的公共偶像
  • 蒋介石热捧“王安石政治经济学”
  • 美国政要华莱士称颂王安石的中国反响
  • “王安石热”中的冷思考
  • 第十二章 信贷下乡:普惠金融路在何方?
  • 青苗法竟是“天使投资”?
  • “穷人的银行家”尤努斯是另一时空的王安石吗?
  • 网商银行的“大山雀”如何助力青苗法?
  • 让王安石回归历史
  • 后记 小题大做话青苗,盛世危言说宋朝
  •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 大事记 青苗千年大事年表(1021—2021)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7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青苗法是一场试图用国家资本摧毁高利贷食利阶层的悲壮实验

    青苗法,在大多数人的记忆里,或许只是中学历史课本中一笔带过的改革片段。但《大宋理财:青苗法与王安石的金融帝国》一书,却为我们打开了另一重认知:这不仅仅是一场千年前的政策试验,更是一次由国家资本出击、试图粉碎高利贷食利阶层的悲壮努力。甚至其影响跨越时空 —— 引言标题直接发问:【青苗之谜:大宋因之而亡,美国因之而兴?】更值得深思的是,青苗法并未随王安石罢相而湮灭。它断断续续推行近五十年,其间所激发的新旧党争余波未平,而它所面对的道德争议与现实困境,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惊人的现代性。若以当代 “普惠金融” 的视角回望,青苗法宛如一场超前时代的社会实验:以国家信贷取代民间高利贷,试图将农民从债务陷阱中解救出来。然而理想丰满,现实倥偬。改革成功需诸多要素协同,尤其在古代集权体制下,君主的坚定支持至关重要。可惜宋神宗态度游移,政策执行中又缺乏科学的风险精算,灾年仍强征还款,考核机制扭曲基层行为。最终,青苗法一步步异化为官府苛政、强行摊派的工具,背离惠民初心,黯然收场。青苗法所引发的党争尤其令人感慨。放眼千年之后,孟加拉的尤努斯以 27 美元小额信贷开创格莱珉银行,掀起全球普惠金融浪潮,其所获赞誉与所遭质疑,与青苗法的历史命运形成微妙映照:🔸 2010 年,丹麦纪录片《小额信贷陷阱》指责格莱珉银行利率过高、宣传存在误导; 🔸2022 年,尤努斯提出 “三零计划”(零贫困、零失业、零碳排放),被批评过于理想主义而缺乏实施路径; 🔸2023 年,他更因 “劳动法违规” 获刑,外界视其为权力体系对民间影响力的压制。历史从不重复,却常常押韵。从青苗法到格莱珉,国家与民间、理想与现实、道德与经济之间的张力从未消失。一场千年前的改革,以其曲折的命运告诉我们:即便立意崇高,若不能精准设计、坚定推行,并克服人性与制度的弱点,再伟大的实验,也难逃异化的悲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是农业贷款政策,也是新旧党争的导火索

      这本书最大的特色,是用 “青苗法” 这根针,串起了北宋王朝的政治、经济与人生命运。作者没走传统变法研究的套路,而是把青苗法当成一把解剖刀:它既是一项农业贷款政策,也是新旧党争的导火索,更是理解王安石 “金融实验” 的关键切口。比如书中提到,苏轼因为写诗讽刺青苗法差点丢了脑袋,司马光临死前还在为废除青苗法拼命,连南宋开国皇帝赵构都要拿 “永不施行青苗法” 当政治宣言。这些故事被张呈忠讲得活灵活现,读起来像在看一部北宋官场连续剧。说到写作风格,作者显然在 “说人话” 上下足了功夫。他调侃王安石是 “顶级朋友圈分裂大师”,形容青苗法的利率争议是 “笔糊涂账”,甚至把王安石和现代 “普惠金融” 扯上关系 —— 比如书里提到 1940 年代美国副总统华莱士借鉴青苗法拯救大萧条中的农民,让人忍不住感叹历史总在打转。这种接地气的表达,让原本枯燥的财政政策讨论变得带劲儿。不过别以为这是本通俗演义,作者对历史细节的把控堪称 “较真”。比如青苗法号称年息 20%,实际执行中却因粮食折价、通货膨胀玩成了 “数字游戏”;表面打击高利贷,结果官僚体系硬是把惠民贷款搞成强制摊派。最讽刺的是,到宋徽宗时期,青苗钱反倒被权贵阶层套取转贷,成了官方版 “次贷危机”。这些发现不是空谈,全建立在作者对北宋 50 年青苗法档案的扒梳上。这本书还有个狠招 —— 用现代金融逻辑拷问古代政策。作者直言青苗法根本不是银行,而是披着金融外衣的 “权力游戏”:低息贷款遇上官僚体系,注定变成变相征税;王安石想用国家资本取代民间借贷,结果催生出更大的贫富差距。这种 “体制决定政策命运” 的论断,让历史照进了现实。

        1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理想与现实脱节。王安石变法,本意是好的,执行起来就乱套了。如书中说:“熙宁四年,提举官王广廉称大名府通判钱昌武放贷青苗钱功劳卓著,王安石将钱昌武擢升为知州。范镇曾说:‘现在的官员只要能多散青苗钱,再急吼吼地把本息都收回来,就有从知县直接被提拔为转运判官、提点刑狱的。’因为散青苗不力而遭贬抑者也有之,如知祥符县李敦颐相对于前任仅贷出去三分之一,王安石大怒,让他去任广信军(今河北徐水)通判。…… 因青苗法的执行状况而升迁或贬降的事例,给当时的士大夫印象极深:‘熙宁青苗法行,计息推赏,否则废黜,官吏畏罪希进,所散唯恐不多。’” 王安石这赏罚,也太简单粗暴了。这本书是我看过的,有关王安石变法这段历史,写得最好的一本书。不愧是 “得到” 力荐的好书。作者在感言里说他的写作理念是:文字要尽量通俗,思想绝不可媚俗。他确实做到了。

          转发
          1
        • 查看全部19条书评

        出版方

        理想国

        “理想国”一直致力于人文、思想、艺术类图书的出版,并从事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及文创产品的开发,是活跃而富影响力的文化机构。 “理想国”每年出品图书超过一百种。代表作品包括:陈丹青《退步集》、梁文道《常识》、柴静《看见》、龙应台《目送》、木心《文学回忆录》,温故系列,电影馆系列、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理想国译丛,以及白先勇、许倬云、林青霞、杨奎松、张大春、唐诺、蒋方舟等逾百位作者的作品。 “理想国”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百余场,两届“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结合展览、演出等形式,面向青年,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