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26世纪乌托邦社会,人们被预设身份,追求安定却失去个性。

内容简介

公元26世纪,在一个“新世界”里,近乎所有人都住在城市,并说着同一种语言。这些人在出生之前,就被预设成为贵、低、贱几种种姓,于工业化的育婴房里成批生产。在乌托邦集权主义者的统治下,新社会“安定、本分、稳定”,偶有对现状产生怀疑或叛逆心态者,均被视为不安定因素放逐到边远地区。

在那里,人人安居乐业、衣食无忧,但家庭,个性,甚至喜怒哀乐却消失殆尽……

目录

  • 版权信息
  • 代序
  • 十一
  • 十二
  • 十三
  • 十四
  • 十五
  • 十六
  • 十七
  • 十八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新世界的冰冷预言

    本书最令人胆寒的,就是一个真正的极权社会,无需依靠《1984》中的电幕与酷刑来实现。它可以通过让民众爱上被奴役的状态,来得更为稳固和彻底。奥威尔担心我们会被我们憎恨的东西毁掉,而赫胥黎则预言,我们更可能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 无尽的娱乐、即刻的满足、浅薄的快乐。当 “幸福” 成为一项强制性的政治指令,个体对痛苦、思考与不确定性的权利便被剥夺了。没有艺术,没有科学,没有信仰,没有莎士比亚,因为这些东西会引发动荡和痛苦。稳定,成了最高的美德。近一个世纪过去,《美丽新世界》的预言非但没有过时,反而愈发显得锋利。我们今天的世界,正以惊人的速度滑向赫胥黎笔下的图景。社交媒体算法精准投喂我们喜欢的信息,将我们禁锢在舒适的 “回音室” 里;消费主义鼓励我们通过购物和更新换代来寻求身份认同与短暂快乐;我们对即时反馈成瘾,耐心与深度思考的能力正在衰退。我们是否也在用某种 “索玛” 来麻痹自己,逃避存在的沉重问题?当娱乐至死成为时代精神,我们是否正主动放弃那些艰难却定义人性的东西 —— 比如孤独、悲伤与质疑的权利?这不是一本轻松愉快的读物,但它是一面必不可少的镜子。赫胥黎迫使我们去审视 “幸福” 的定义。他提醒我们,一种通过消除所有挑战、选择和深刻情感而换来的、平滑如镜的 “幸福”,或许是人类精神最华丽的坟墓。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答案,而在于提出一个永恒的问题:在技术进步与社会稳定的浪潮中,我们究竟愿意为舒适付出多少人性的代价?

      转发
      1

    出版方

    雅众文化

    上海雅众文化是一家民营图书出版发行公司。我们倡导新知、趣味、格调的文化理念,旨在聚集志趣相合的读书人,一起阅读优雅、品味生活。 主要出版文学和人文社科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