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7.5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44千字
字数
2017-06-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奥地利学者、古典语文学家雷立柏,破执之作,一位久居北京的汉学家,讲述“故乡”那鲜为人知的历史。
内容简介
本书是奥地利学者、古典语文学家雷立柏的破执之作。雷立柏扎根北京二十余载,在这本书中,他以“世界公民”与“文化桥梁”的视角,将自己对北京深沉的感情倾注于文字,并凭借其学贯中西的学识,旁征博引,纵论古今,或从语言、文字、历史、艺术、宗教等诸多细微之处挖掘那些鲜为人知的、被淹没的历史,或以全新视角解读那些为人熟知的历史,在文化的相遇与碰撞中破除迷执。
目录
-
版权信息
-
久住仙山莫问予,是空是色本无殊——我的“北京同事”雷立柏
-
一个世界公民
-
自序:外国人应该爱北京的101个理由
-
首都
-
祖先之地
-
国际化的开始
-
北京——我的母亲
-
我的名字是“雷”
-
雷师的牌位
-
从和林到北京
-
北京的地名
-
顺天府
-
法律和正义
-
北京精神
-
徐光启和利玛窦,李自标和马戛尔尼
-
公共利益和拉丁语ius
-
北京和香港
-
北京和汽车的关系
-
北京定星期天为休假日
-
大毛子和二毛子
-
罗马的水泥和北京的楼房
-
都灵和灵都
-
汉语的感叹词和拉丁语的感叹词
-
中国人关于意大利的最早报告
-
第一位留学生“郑先生”
-
白晋和汉字的深奥意义
-
北京的美女和才女
-
香山
-
雷叔叔之一:雷孝思
-
雷叔叔之二:雷登
-
雷叔叔之三:雷永明
-
北京的动物
-
北京的西堂
-
北京的名称
-
北京第一批留欧的学生
-
我最佩服的北京女士
-
我最佩服的北京人英敛之
-
知识传播和谣言
-
英敛之办学
-
我和爱新觉罗的关系
-
在北京出生的孩子
-
北京和白话运动
-
外国人给中国带来什么?
-
北京的“魔鬼”:无知
-
北京的牙医
-
被遗忘的汉学家鲍润生
-
北京,我的肺腑,我的血肉!
-
中国画和西方画
-
北京唯一的一所大学?
-
贯穿北京历史的机构
-
中国最古老的西文图书馆
-
北京的外国人回来了
-
我的精神家园
-
“我的”北京历史大事表
-
我在北京写的书
-
致谢
展开全部
每日一书:《我的灵都:一位奥地利学者的北京随笔》。“相逢天女赠天书,暂住仙山莫问予。曾遣素娥非别意,是空是色本无殊。” 我在北京教了很多年的拉丁语、古希腊语和古希伯来语。我遇到过很多学生,北方人和南方人都有。2015 年,我遇到了一个曾在香港和上海上过学、家乡又是深圳的女同学。她和我聊了起来,很快就说出了一句话:“我觉得我们南方人被北方化了。” 此后她对北京和北方又谈了很多,其中多有微词和不满。我早就知道南方人(上海人、广州人)不太喜欢北京,但一个南方人在我面前那么明显地挑出了北京诸多缺点和毛病,这还是第一次。我心中有一种不自觉的反应:住在北京相当久了(二十年该算 “久” 了吧),我已经开始感到北京就是我的家。北京,尤其是人民大学的校园都是我的舒适之地;同时我还感到北京一年更胜一年(从污染、交通、学术等方面来看)。那么我是不是应该对北京感到不满?因此,我觉得有必要思考我和北京城的关系。北京是我家,我爱我家。北京,我爱你。意大利北部有一座城名为 “都灵”。我查阅颜惠庆于 1908 年在上海出版的巨著《英华大辞典》,其中就已经有 “都灵” 这个译法,真不知道第一个这样翻译的人是谁。都灵的原名是 Torino,来自拉丁语 Taurinorum,而 Taurini 是古代的一个民族(或部落)。毫无疑问,其名称来自拉丁语和希腊语的 taurus /tauros,即 “牛”,所以 Torino 应该译为牛庄、牛城或牛都。在意大利成为统一国家的进程当中,都灵也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并在一段时间中成为意大利王国的 “首都”(1720 年至 1861 年间也是撒丁王国的首都)。北京不是都灵,却是我的 “灵都”,她给了我无数的灵感。我和 “灵” 字有特别的关系,因为 “雷” 和繁体字的 “灵” 有共同的部首:雨。实际上,我学过三种写法:繁体字 “靈” 是 “雨” 加 “口口口” 加 “巫”,看起来像是一个(或三个)巫婆通过唱歌(或念咒)来求雨。人间和天上有关系,这就是 “灵”。日本的写法是 “霊”:“雨” 下面有 “亚”,这就已经是进行了简化,而简体字就写作 “灵”。我自己还发明了第四种写法:保留部首 “雨”,而写出发音:líng,所以就是 “雨 líng”。无论是哪一种写法,都是一个意思。我喜欢孔子的一句话:“辞达而已矣”,就是说,你用繁体字、简体字或 “雷体字” 都行,只要表达清楚就可以。北京是我的灵都,因为她有很多灵境,有灵气的地方。对我来说,那些摩天大楼和广场只让我感觉到自己是 “蚂蚁”,而超级宽大的路和桥我也不喜欢;我喜欢小巷和让人感到舒服的小角落。这些地方也很多,我们人民大学校园内就有一些。“灵都” 或 “精神性的城市” 可能使人联想到《启示录》,在那里耶路撒冷被说成是 “净配和新娘”:天使就使我神魂超拔,把我带到一座又大又高的山上,将那从天上,由神那里降下来的圣城耶路撒冷,指给我看。这圣城具有神的光荣;城的光辉,好似极贵重的宝石,像水晶那么明亮的苍玉;城墙高而且大,有十二座门,守门的有十二位天使,门上写着以色列子民十二支派的名字。东面三门,北面三门,南面三门,西面三门。城墙有十二座基石,上面刻着羔羊的十二位使徒的十二个名字。(《启示录》21:10—14)看这段《圣经》的人肯定会联想到老北京的城门,每个方向都有三个大门…… 也许有人还会将北京称为 “圣城”?(在古汉语中 “圣” 和皇帝有关系,繁体字 “聖”“耳 + 口 + 王” 似乎是 “王的命令”,而 “圣令” 就是 “皇帝的命令”,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圣城” 和 “帝都” 是一个意思。这也表现出帝国的文化如何影响汉字的表意,但表达纯粹的宗教概念显然很难。我把北京当作我的 “灵都”,一种精神性的实体,也是神圣的地方,是一个 “圣城”。我的灵都和上天有很多关系,而在明朝和清朝,北京也称为 “顺天府”。据说中国南方的女孩最美,有人说南京和杭州美女如云。2012 年夏天,有人请我去成都做演讲,就有北京的一些朋友说:“去四川要小心,可能回不来。因为在那里,你很容易就会爱上一个美女。” 我去了,不过还是安全地回到了北京。我不知道北京有没有美女,因为大学的学生 90% 都是外地来的。但没有人能否认这个事实:北京的才女很多,大概是全国最多的。有一位来自湖南的才女在北京一边教意大利语,一边来人大蹭我的课。她在一个学期内同时学了拉丁语、古希腊语和古希伯来语,真令我佩服。当然,因为她之前已经懂了一些法语和意大利语,拉丁语单词就比较容易记住。但她的古希伯来语也学得相当好,阅读很流利!我不得不佩服她。十年前有几位蒙古族的才女上了古希伯来语的课,她们的语言和希伯来语好像有特殊的关系:有的单词是一样的,因为阿拉伯语对蒙古语也有一定的影响。比如,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的 “兄弟” 叫 ach,而蒙古语的 “兄弟” 也是这个发音,真有意思!蒙古学生的发音也很清楚,我想是因为她们的母语中有很多发音和音节要求从小就必须锻炼嘴唇、舌头和喉咙,这样才能发出各种各样的音。北京诸所大学校园里有无数的美女,而部分同学也在谈恋爱这件事上花费了很多时间 —— 虽然他们应该用这个时间来背拉丁语单词 —— 可能有的同学还很担心以后找不到伴侣…… 我喜欢柏拉图的 “恋爱哲学”:从具体的、肉体的 “美” 转向精神的、理念的 “美”。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说:“世界上最美丽的孩子是谁的孩子?荷马的孩子和索伦的孩子。” 荷马的孩子是《史诗》,索伦的孩子是雅典人的法典 —— 精神性的 “孩子”,精神性的 “爱人”。我要说,我的爱人是三个美女,一个来自以色列,一个来自希腊,一个来自罗马。三种古代语言便是三个美女,而我和她们已经有了很多孩子:我的书。精神性的爱会使人感到满足吗?很多中国人对这种思想无法理解,更无法接受。虽然我反对滥用汽车,但偶尔还是会搭出租车。北京的司机爱问问题,而且常常会问一些私人的事。第一个问题是:“你从哪个国家来?” 我说:“你猜吧。” 他们猜不出来,因为奥地利很小。有的人会说 “德国”,好眼力!第二个问题是:“你在北京做什么?” 我说:“教拉丁语。” 这就会引发关于古典语言的小对话,但司机早晚会问到第三个问题:“你爱人呢?” 或是 “你成家了吗?” 这本来是很私人的事,在西方是不能很快就谈到隐私的,但中国人比较直接;而且他们发现我会说汉语,又比较喜欢沟通,所以他们可能觉得应该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你爱人是中国人吗?” 我说:“没有,我就一个人。”“那你为什么不找一个呢?” 我说:“我是和尚。” 我所佩服的很多学者也都没有结婚,而正是因为他们没有成家,他们才有机会来到中国,比如利玛窦、雷孝思、雷永明等人。21 岁第一次来东方的时候,我认为我应该做一个哲学家,将一切时间奉献给学术研究,而没有想要在中国结婚成家,这是我的初衷。直至今天,我仍然觉得我不应该成家,这样就可以更好地为更多中国人服务,而不必局限于关心自己的妻子、孩子、房子和车子。尤其令我困惑的是,如果真有孩子,应该让他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呢?中国的教育制度很特殊,有朋友对我说,这种教育模式将会一点点地消耗和扼杀孩子的独立思想、创造力、兴趣和求知欲,所以需要将孩子 “救出来”,尽快送到美国上学。如果孩子被迫在学校里背诵很多奇怪的课文,而当他回到家里,我又觉得这些课文的内容不符合我的思想,我还会和自己的孩子有冲突…… 孩子会说:“所有的老师都说不用学习拉丁语,只有你,爸爸,说拉丁语重要…… 所有的老师都说司徒雷登是某某恶势力的走狗,只有你,爸爸,喜欢雷登!” 环境的影响力非常强大,螳臂当车是不可能的,看来还是不成家、不生孩子比较负责任吧。但同时我们也要全力以赴改善现有的教育体制,提高古典语言的教育水平,让更多中国孩子有机会学习欧洲古代文化,这样才明白,所谓 “西方” 是什么意思。1655 年:顺治将王府井的一块土地赐予利类思,东堂得以建立,利类思翻译了许多拉丁语文献。1664 年:北京回族官员杨光先攻击西学和天主教。1681 年:沈福宗在罗马、巴黎等地用拉丁语与欧洲学者和贵族人士交谈。1689 年:《尼布楚条约》是中国签订的第一个国际条约。1693 年:耶稣会传教士洪若翰用西药治好康熙帝的疟疾,因此皇帝赐了中南海的一块土地,在那里建起了北堂。1720 年:康熙皇帝读樊守义写的《身见录》,即中国人写的第一部欧洲游记。1723 年:马国贤带四位中国学生到意大利学习,几年后在那波里创立他的拉丁语学院。1750 年:郎世宁等外国传教士为乾隆帝扩建圆明园,设计西方风格的宫殿和喷泉。1784 年:北京主教汤士选在澳门创立圣若瑟修道院。1793 年:掌握拉丁语的中国司铎李自标担任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觐见乾隆皇帝时的译员。1801 年:法国传教士罗广祥在北京去世。1807 年:法国人贺清泰在北京完成《圣经》的翻译;英国传教士马礼逊来中国。1828 年:薛玛窦神父将北京北堂图书馆部分书籍迁到崇礼西湾子,北京的一切天主教堂都被关闭或已经拆除。1837 年:法国传教士秦噶毕在热河地区传教,1844 年和古伯察一起到西藏。1838 年:北京的主教毕学源临终时请俄罗斯大司祭魏若明照顾北京的教产。1839—1841 年:鸦片战争的目标是确保英国的商贸权利,结果是几个南方港口成为通商口岸,促进中国的现代化。清廷没有利用这个机会积极向外探索,而日本人借鉴这一事件并准备自己文化的改革。1840 年:林则徐请伯嘉等人翻译关于国际法的文献。1860 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但没有杀害北京百姓;清廷几天后签订《北京条约》,容许北京有外国大使;清廷成立同文馆。北京的天主教教堂重新开始活动。1864 年:丁韪良译的《万国公法》问世,清廷高官董恂作序。1866 年:北京翻译委员会完成《北京语新约译本》。1867 年:英敛之出生在北京。1869 年:法国传教士谭卫道发现熊猫,在北京建立自然博物馆。1881 年:李鸿章在唐山地区建设中国第一条铁路。1887 年:北京西什库教堂建立。1895 年:甲午战争催促清廷的改革;很多中国学生开始去日本留学。1897 年:清廷计划创办京师大学堂。1898 年:梁启超等人的改革努力落空,很多开明人士离开北京。1900 年:义和团围攻使馆区和北堂;五名大臣因主张与西方人 “议和” 被处死,八国联军入京。1902 年:英敛之在天津创办《大公报》,蔡元培向马相伯学习拉丁语。1908 年:清廷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11 年:清朝的统治被推翻。1912 年:英敛之在香山创办辅仁社。1919 年:司徒雷登参与创建燕京大学,白话文运动意味着拉丁语思想概念被引入(“德先生” 和 “赛先生”)。1925 年:钱玄同创立一家期刊,目标是汉语的标准化。1926 年:北京辅仁大学正式成立。1927 年:南京政府规定将北京改为北平。1933 年:汉学家鲍润生来到北京,创办《华裔学志》。1937 年:日本人占领北平(北京),所有的学生被迫学习日本语,但辅仁大学能保持文化教育上的独立性。日本人将北平改回北京。1938 年:陈缘督的画在欧洲展览会上引起很多人的注意。1943 年:英千里因抗日活动而被捕入狱。1945 年:日本人离开北京,国共两党之间的战争开始。1946 年:山东人田耕莘成为北京总主教,他用拉丁语和外界沟通。1949 年:内战结束,新政府接管很多教育机构;司徒雷登离开中国。1952 年:中国政法大学成立。1954 年:创办于 1897 年的商务印书馆迁北京。1957 年:中国的学者谈论汉字的改革方案,此后中国孩子多用拉丁语字母学习汉字的发音。1966—1976 年:“文化大革命” 负面影响学术生活,一些大学被解散,比如政法大学。1979 年:改革开放的政策给很多北京人学习外语的机会;南堂正式开放。1985 年:北京西什库教堂重新开放,北京教区的修道院重新开放;中国天主教的礼仪在 1993 年前都用拉丁语,此后改成汉语。1988 年:商务印书馆出版谢大任的《拉丁语汉语词典》。1995 年:我来到北京。2010 年:北京外国语大学创立中国拉丁语文化中心。2011 年:北京大学西方古典学中心创立。
出版方
新星出版社
成立于1989年,新星以精品立社。旗下拥有“午夜文库”“幻象文库”两条重点产品线,是国内推理和科幻文学出版的领先平台。同时,策划推出了《重新发现社会》《传家》《失控》等一批非虚构类精品图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新星有限责任公司拥有强大的作者、译者队伍。目前已经签约海内外作家、学者数百人,国际上近90%的推理小说大师均落户新星。新星拥有专业的翻译、编辑和设计团队,不懈努力,为读者持续推出图书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