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在分析我国司法制度现状的基础上,对其中涉及的法理学、宪法学、刑事法、民法等部门法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论证。

内容简介

全书共计四个子课题。

一: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之法理学分析。从非常宏观的角度全面论述了建立我国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法理学基础。

二: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之宪法性构造。主要围绕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之宪法性构造而展开。

三: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刑事司法制度。主要是完善我国刑事诉讼法律。

四: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民事司法制度。从如何构建公正、高效、权威民事诉讼法律的角度出发制度的路径,围绕刑事诉讼法律制度的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刑罚执行等方面展开。

目录

  • 版权信息
  • 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研究(第一卷)
  • 导论
  • 一、引言
  • 二、价值与法的价值
  • 三、司法与司法制度的价值
  • 四、中国当代司法改革中的价值诉求变迁
  • 五、本书内容架构与章节安排
  • 第一章 司法公正与司法制度的建设
  • 第一节 司法公正的含义
  • 一、公正释义
  • 二、法律与公正
  • 三、司法公正
  • 四、中国当代司法对公正价值的诉求
  • 第二节 司法公正的基本内容
  • 一、司法公正的构成要素
  • 二、实体公正
  • 三、程序公正
  • 四、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的关系
  • 第三节 司法公正的制度构建
  • 一、司法权的配置与司法公正
  • 二、司法独立与司法公正
  • 三、诉讼模式与司法公正
  • 四、法律监督与司法公正
  • 第四节 司法公正与司法效率、司法权威的关系
  • 第二章 司法效率与司法制度的建设
  • 第一节 司法效率的内涵及价值定位
  • 一、司法效率的内涵
  • 二、司法效率在司法中的价值定位
  • 三、和谐社会与司法效率
  • 第二节 司法效率的影响因素
  • 一、与审级相关的因素对司法效率的影响
  • 二、法院管理体制对司法效率的影响
  • 三、现行法律对司法效率的影响
  • 四、宏观因素对司法效率的影响
  • 五、司法参与者对司法效率的影响
  • 第三节 中国司法效率的场景与制度构建
  • 一、中美司法效率相关问题之比较
  • 二、追求司法效率的误区分析
  • 三、未来中国在司法效率方面可能的制度构建
  • 第三章 司法权威与司法制度的建设
  • 第一节 有关权威的理论
  • 一、语义与方法
  • 二、政治学中有关政治权威的理论
  • 三、社会学视野下的权威
  • 四、法律的权威理论
  • 五、司法的权威理论
  • 第二节 中国司法权威的场景与问题
  • 一、初民社会的“司法”权威
  • 二、传统中国社会的司法权威
  • 三、传统社会的近代转型与司法的权威
  •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司法权威的追求
  • 第三节 司法权威的构建
  • 一、司法权的合理定位与司法的权威
  • 二、转型社会背景下司法权威的重塑
  • 第四章 域外司法制度改革及其价值诉求
  • 第一节 日本司法制度改革及其价值诉求
  • 一、日本司法制度改革简介
  • 二、日本司法改革的价值诉求
  • 第二节 英国司法制度改革及其价值诉求
  • 一、英国司法制度改革简介
  • 二、英国司法改革的价值诉求
  • 第三节 塞尔维亚司法制度改革及其价值追求
  • 一、塞尔维亚共和国司法制度改革简介
  • 二、塞尔维亚共和国司法改革的价值诉求
  • 第四节 香港司法制度改革及其价值追求
  • 一、香港司法制度改革简介
  • 二、香港司法改革的价值诉求
  • 第五节 台湾地区司法制度改革及其价值诉求
  • 一、台湾地区司法制度改革简介
  • 二、台湾地区司法改革的价值诉求
  • 第五章 中国司法的现代转型及其价值诉求
  • 第一节 中国传统司法的特征及其价值取向
  • 一、中国传统司法的制度性描述
  • 二、中国传统司法的特征
  • 第二节 清末变法与民国初年司法的价值取向
  • 一、历史背景回顾
  • 二、清末民初司法制度的变迁与改革过程
  • 三、清末民初时期的司法独立观念
  • 第三节 国民政府时期司法改革及其价值诉求
  • 一、历史背景回顾
  • 二、司法变革情况
  • 三、司法党化理论评述:党治、训政与五权
  • 第四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司法价值目标
  • 一、历史背景回顾
  • 二、人民司法制度的理念及其制度变迁
  • 三、司法人民性理念简评
  • 第五节 教训与反思:反右运动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司法命运
  • 一、反右运动中的司法
  • 二、“文化大革命”中的司法
  • 第六节 中国当代的司法改革及其价值诉求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著作类
  • 二、译著类
  • 三、中文论文类
  • 四、外文类
  • 五、其他类
  • 索引
  • 后记
  •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出版说明
  • 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研究(第二卷)
  • 第一编 中国审判制度与宪法
  • 第一章 人民法院的宪法地位
  • 一、中国宪法文本上的人民法院
  • 二、实践中人民法院的角色与功能
  • 三、最高人民法院的特殊地位与功能
  • 四、强化人民法院的宪法地位
  • 第二章 中国陪审制度的宪法基础
  • 一、人民陪审员制度在新中国宪法上的演变
  • 二、现行宪法文本上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地位
  • 三、人民陪审制度在宪法实施中的意义
  • 四、进一步扩大人民陪审制度的宪政基础
  • 第二编 法院对宪法和法律的适用
  • 第三章 《宪法》第126条与宪法的适用
  • 一、《宪法》第126条是如何形成的?
  • 二、如何解释“依照法律”的规范内涵?
  • 三、《宪法》第126条中的“依照法律”是否一律排斥宪法?
  • 第四章 法院:国家的还是地方的?
  • 一、引言:洛阳种子违法审查案
  • 二、法院的宪法地位之一:国家的审判机关
  • 三、法院的宪法地位之二:依据法律行使审判权的机关
  • 四、法院的宪法地位之三:人大制度下的相对独立的审判机关
  • 五、余论:面对法律冲突的法院抉择
  • 第五章 法院对法律冲突问题的应对
  • 一、引言:一个问题,两种命运
  • 二、法院解决法律冲突的基本路径
  • 三、法院解决法律冲突的基本规则
  • 四、法院解决法律冲突的权限范围
  • 五、结语:让司法守护法制的统一
  • 第三编 国家权力体系中的法院
  • 第六章 中国司法制度的宪法构造
  • 一、司法机关的宪法地位
  • 二、司法机关组织体系的宪法基础
  • 三、司法机关的人权保障功能
  • 四、司法机关内部的权力制约
  • 五、司法机关功能的界限
  • 第七章 法院和人大关系的法理基础
  • 一、司法独立:民主的悖论
  • 二、司法克制主义:逃避与民主对立的选择
  • 三、代议制永远的创痛:民主与自由可否得兼
  • 四、完美的宪政理念与缺憾的实践
  • 五、结语
  • 第八章 法院、检察院和公安机关的宪法关系
  • 一、法院、检察机关和公安机关的关系:1949—1978
  • 二、“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条款的形成过程与入宪
  • 三、“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规范结构
  • 四、“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实际运作模式
  • 五、法院、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关系的合宪性调整
  • 六、结语:以宪法为基础稳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 第四编 域外宪法下的司法改革
  • 第九章 法国宪法改革与司法制度
  • 一、宪法司法制度改革
  • 二、独立人权机构改革
  • 三、刑事诉讼法的合宪性调适
  • 第十章 英国宪政改革与最高法院
  • 一、英国司法改革的历史进程
  • 二、建立新的最高法院
  • 三、新的最高法院运作之评估
  • 四、结语
  • 第十一章 韩国司法改革的宪政基础
  • 一、东亚社会与法治模式
  • 二、韩国司法改革的理念与目标
  • 三、韩国司法改革的背景与起因
  • 四、韩国司法改革的具体内容
  • 五、韩国司法改革的基本途径
  • 六、韩国司法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 第十二章 日本的国民参与司法
  • 一、引言:立足于国民的司法
  • 二、明治宪法下国民参与司法的宪法论争
  • 三、日本国宪法下国民参与司法的宪法基础
  • 四、国民参与司法的制度设计及其评价
  • 五、结语——对中国的启示
  • 索引
  • 序言
  • 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研究(第三卷)
  • 第一章 公正与效率平衡视角中的侦查制度
  • 一、引言
  • 二、侦查制度的法治原则
  • 三、侦查讯问与刑讯等酷刑的遏制
  • 四、秘密侦查的法治化与侦查效能的提升
  • 五、余论
  • 第二章 公诉权的运行及其规制
  • 一、不起诉权的制约和监督机制
  • 二、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研究
  • 三、起诉权的制约机制
  • 第三章 对抗式诉讼模式研究
  • 一、对抗式诉讼模式的含义及特征
  • 二、对抗式诉讼模式在当代的新发展
  • 三、对抗式诉讼模式的比较优势
  • 四、对抗式诉讼模式的理论基础
  • 五、中国应坚持对抗式诉讼模式改革
  • 六、中国对抗式诉讼模式的改革路径
  • 七、余论
  • 第四章 中国刑事审判制度改革的基本课题
  • 一、引言
  • 二、1996年以来中国对对抗制审判模式的借鉴和吸收
  • 三、1996年修正后的审判模式在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四、中国刑事审判制度的未来
  • 五、结语
  • 第五章 我国陪审制度的功能及其实现
  • 一、我国陪审制度的政治意蕴与司法功能
  • 二、我国陪审制度的技术功能
  • 三、我国陪审制度的实质化改造
  • 第六章 刑事诉讼庭前准备程序的构建
  • 一、庭前准备程序的概念和功能
  • 二、域外庭前准备程序之考察
  • 三、对我国1996年刑事诉讼法确立的庭前准备程序的讨论
  • 四、2012年刑事诉讼法对庭前准备程序的修改及其检视
  • 第七章 刑事一审程序的完善
  • 一、一审程序的实际运行情况
  • 二、1996年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审程序存在的问题
  • 三、2012年刑事诉讼法对一审程序的修改
  • 四、一审程序的进一步完善
  • 第八章 刑事二审程序的问题及对策
  • 一、二审程序的总体评析
  • 二、二审程序的审理范围
  • 三、二审程序的裁判主体
  • 四、二审程序的检察机关
  • 五、二审程序的发回重审
  • 第九章 死刑复核审理程序的完善
  • 一、引论
  • 二、报送程序的改革
  • 三、立案程序的改革
  • 四、审理程序的改革
  • 五、裁判方式的改革
  • 六、讨论决定程序的改革
  • 七、关于死刑复核的期限
  • 第十章 刑事再审程序改革反思
  • 一、“有错必纠”原则的重申
  • 二、“依法纠错”原则的艰难确立
  • 三、复杂关系图景中的“依法纠错”原则
  • 四、从塑造理念到建构新机制
  • 五、刑事再审程序改革反思
  • 第十一章 刑事执行程序的完善
  • 一、刑事执行概述
  • 二、刑事执行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 三、执行变更程序的改革与完善
  • 索引
  • 撰稿人员及分工
  • 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研究(第四卷)
  • 导论 中国民事司法改革与民事诉讼制度的建构
  • 第一编 民事司法公正的制度保证
  • 第一章 民事司法公正的要素
  • 一、民事司法公正的界定
  • 二、程序公正及其要素
  • 三、实体公正及其要素
  • 第二章 民事审判组织的改革
  • 一、审判委员会改革
  • 二、审判庭改革
  • 第三章 辩论原则的制度效应
  • 一、辩论原则的含义与发展趋势
  • 二、事实的主张和提出
  • 三、自认对法院认定事实的影响
  • 四、辩论原则与证据收集、提供制度
  • 五、法官的释明与辩论原则
  • 六、强化对当事人辩论权的保障
  • 第四章 直接言词原则的贯彻
  • 一、直接言词原则概述
  • 二、现行《民事诉讼法》对直接言词原则的贯彻
  • 三、完善我国民事诉讼中直接言词原则的建议
  • 四、关于贯彻直接言词原则的几个特殊问题
  • 第五章 民事审级制度的重构
  • 一、审级制度建构的基本原理
  • 二、我国高层法院职能的渐进转变——由解纷法院到监督法院
  • 三、我国低层法院的解纷职能及其实现路径——由单一走向多元
  • 第六章 民事审判程序改革
  • 一、诉讼模式转型和程序局部变革所致的结构与功能之间逻辑断裂
  • 二、立案程序与审前程序的相对分离
  • 三、我国庭审结构的调整
  • 第七章 司法公正与民事检察
  • 一、民事检察的基本范畴
  • 二、民事公诉
  • 三、执行监督
  • 第二编 高效民事司法制度的建构
  • 第八章 高效民事司法的要素
  • 一、高效民事司法的基本内涵
  • 二、高效民事司法的主要构成要素
  • 三、民事司法资源的充足投入与合理配置
  • 四、民事司法程序的妥当安排
  • 五、科学的审判管理
  • 第九章 审前准备程序的完善
  • 一、审前准备程序的正当性:公正与效率的双重诉求
  • 二、审前准备程序的性质:程序性准备抑或实体审理
  • 三、审前准备程序的核心——争点整理程序的建构
  • 四、审前准备程序中当事人与法院的作用分担
  • 第十章 举证时限制度的设置
  • 一、举证时限的含义界说及设立目的
  • 二、发现真实与证据失权
  • 三、程序公正与证据失权
  • 四、证据失权的域外考察
  • 五、我国举证时限制度的完善
  • 第十一章 诉答程序的建构
  • 一、诉答程序的功能解析
  • 二、提交答辩状的性质透视
  • 三、完善起诉状与答辩状的构想
  • 第十二章 中国简易审判程序新探索
  • 一、程序分类的理念——在多元程序体系中建构简易审判程序
  • 二、比较研究的启示——简易审判程序的多样性
  • 三、调解+速裁:我国简易裁判程序的基本模式
  • 第十三章 小额诉讼程序研究
  • 一、司法正式性与非正式性的交困
  • 二、小额诉讼的基本要素
  • 三、两大法系的视角和各有千秋的分流机制
  • 四、中国的问题与可能的出路
  • 第十四章 群体纠纷的司法解决
  • 一、群体纠纷的司法解决机制概述
  • 二、群体纠纷的司法解决机制的域外考察
  • 三、我国群体纠纷的司法解决机制的现状及其完善
  • 第三编 民事司法权威的制度保障
  • 第十五章 民事司法权威的要素
  • 一、民事司法权威的界定
  • 二、司法主体的权威性
  • 三、司法程序的权威性
  • 四、司法裁判的权威性
  • 第十六章 司法权威与心证公开
  • 一、心证公开的界定
  • 二、心证公开对于司法权威的意义
  • 三、心证公开涉及的主要问题
  • 第十七章 司法权威与司法强制
  • 一、民事司法强制概述
  • 二、民事程序性制裁理论的构建
  • 三、民事程序性制裁的类型化检讨
  • 第十八章 法院调解制度的构建
  • 一、法院调解与司法权威
  • 二、诉前强制调解的正当性
  • 三、法院调解的模式创新
  • 四、法院调解的效力局限
  • 第十九章 民事再审制度的完善
  • 一、再审之诉的一般性考察
  • 二、再审之诉的诉讼标的
  • 三、再审之诉的要件
  • 四、再审事由
  • 五、再审之诉的审理
  • 第二十章 民事执行程序的强化
  • 一、民事执行与司法权威
  • 二、执行机构的改革
  • 三、执行措施的完善
  • 四、执行管辖的规范
  • 五、协助执行的强化
  • 索引
  • 撰稿人员及分工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