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国外社会科学》创刊40周年论文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1978年以来《国外社会科学》刊发过的优秀、有代表性的论文,凸显《国外社会科学》注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新领域、新思潮、新学科、新流派的特点以及“总览世界思想风云,关注境外学科发展动态,把握国际理论创新脉搏,评析全球学术热点和方向态势”的办刊理念,并以此彰显40年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繁荣历程。

本论文集按学科方向分为八卷,本册为生态与环境卷。

目录

  • 版权信息
  • 引领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和发展
  • 以国际学术交流促进人类文明互鉴(代总序)
  • 生态学与防止生物危害问题
  • 当代的破坏者
  • 生态工艺学概念
  • 载体与对象
  • 防止手段
  • 生物破坏者
  • 系统监控
  • 人与自然的共同进化问题
  • 共同进化和生命的最高价值
  • 作为共同进行研究的前提和结果的人的观念
  • 布朗谈地球生态面临危机
  • 生态危机与经济发展
  • 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性中的深层生态学:从经济人到生态人
  • 全球性机构与生态危机
  • 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各个方面
  • 现存国际机构的过时
  • 一种恢复活力的凯恩斯主义设想
  • 生态学、熵和经济理论
  • 全球发展的新机构
  • 政治和经济可行性
  • 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
  • 地球能生产足够粮食来供应迅速增长的全球人口吗?
  • 生态环境的人道主义问题
  • 人类生态学的研究与发展
  • 一 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与统一
  • 二 能量的摄取方式与生态系统的平衡
  • 三 人类生态学探讨的重大课题
  • 环境与发展:对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标准评估
  • 人和自然
  • 问题的提出
  • 机器和有机体
  • 自然界和道德理论
  • 环境资源问题的经济学思考
  • 一 环境资源的价值问题
  • 二 经济增长、贸易与环境的关系
  • 三 环境退化的原因之一
  • 四 环境退化的原因之二
  • 五 公共资源管理
  • 可持续发展问题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创新
  • 资源经济学
  • 环境、人口与贫困
  • 制度经济学分析
  • 政策含义
  • 生态女权主义哲学中的彻底的非二元论
  • 一 对几种相关理论的考察
  • 二 对彻底非二元论的经验认识
  • 三 生态后现代主义的本体论含义
  • 防止发生全球生态灾难的条件
  • 当代生态状况
  • 环境保护问题学术研究小结
  • 根本改造生产工艺方式和调整再生产比例
  • 改造生产工艺方式和再生产结构的条件、潜力、途径
  • 包括物资资源和生活资料分配、消费合理化在内的节约潜力
  • 控制人口增长的可行性方法
  • 观点兑现的现实可能和条件
  • 20世纪兴起的跨学科研究领域
  • 一 文化生态学的早期发展
  • 二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生态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 20世纪生态运动理论:从浅层走向深层
  • 一 浅层生态学与深层生态学
  • 二 深层的含义
  • 三 深层生态学的世界观
  • 四 深层生态学的政治主张
  • 全球环境运动及其理性考察
  • 生态人类学的产生和发展
  • 一 生态人类学的思想渊源:西方思想史上的环境决定论
  • 二 生态人类学的产生:环境可能主义、文化生态学及文化唯物主义
  • 三 生态人类学的发展:生态系统途径及民族生态学
  • 四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生态人类学
  • 科布的后现代生态经济思想
  • 一 挑战现代经济理论
  • 二 建构后现代生态经济理论
  • 三 科布后现代生态经济理论的困难
  • 人类社会健全发展的持续性
  • 全球环境问题所带来的时代基本课题
  • 人道与人类社会存在的条件
  • 创造和确保人类社会的存在条件
  • 保证和创造人类社会发展的条件
  • 20世纪末西方生态现代化思想述评
  • 一 生态现代化思想形成的原因
  • 二 西方生态现代化思想的理论倾向
  • 三 合理性与局限性分析
  • 论经济学和生态学之间的张力
  • 可持续发展:定义、原则和政策
  • 引言
  • 一 定义
  • 二 全球一体化带来的增长: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及相关疑惑
  • 三 宏观经济学中被忽视的生产能力:GDP和增值
  • 四 微观经济学忽视生产能力:生产函数
  • 五 相互对立的问题:不包含稀缺物质和包含非稀缺物质
  • 六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政策
  • 七 结论
  • 环境体制和环境保护新模式:我们所在何处?
  • 《地球谈判:30年来环境外交之分析》
  • 《环境体制的效用:理论与实证》
  • 《可能的图景:21世纪之环境保护主义和民主》
  • “生态危机”:不是问题的问题
  • 通过伦理学看生态
  • 危机是人类臻于完善的条件
  • 生存的变化
  • “人应当改变自己”意味着什么?
  • 人造的人
  • 无可奈何的结论
  • 环境伦理学的一个基础
  • 草湖“生态移民”
  • 可量化维度的局限
  • 使人类回到现实本身
  • 做大地之人
  • 现代生态运动中东方传统思想的价值与局限
  • 结语
  • 世界地缘政治经济转型中的自然资源要素分析
  • 一 转型中的世界地缘政治经济与自然资源主体辨析
  • 二 自然资源与世界地缘政治经济格局转型的关系
  • 三 自然资源要素影响世界地缘政治经济格局的途径和方式
  • 四 自然资源要素促进世界经济分工与国际法的发展
  • 国外生态环境保护中社区“自组织”的发展态势
  • 一 社区“自组织”的作用和领域日益拓展
  • 二 传统的社区知识与经验被整合入现代环境管理之中
  • 三 社区参与和推动政府环境政策的制定
  • 四 社会资本已成为社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因素
  • 五 社区“自组织”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 全球环境治理的核心制度变革探析
  • 一 对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现有活动的评估
  • 二 关于改革全球环境治理制度的对策建议
  • 国外环境政治研究:现状及其评价
  • 一 国际社会的层次:超国家环境政治的研究
  • 二 政体的层次:探索环境政治的制度基石
  • 三 政策的层次:国家环境治理政策研究
  • 四 市民社会的层次:环境非政府组织研究
  • 五 公民的层次:环境公民权研究
  • 六 总体评价:问题和突破
  • 罗尔斯顿自然价值观的特色
  • 一 价值与体验
  • 二 价值与描述
  • 环境与资源的“持续性科学”
  • 一 复杂系统的治理:“社会—生态”耦合分析的兴起
  • 二 “社会—生态”耦合分析的代表性研究途径与项目
  • 三 “社会—生态”耦合分析:走向一门“持续性科学”
  • 环境治理中的三大制度经济学学派:理论与实践
  • 一 环境干预主义学派及实践
  • 二 基于所有权的市场环境主义学派及实践
  • 三 自主治理学派及实践
  • 四 三大学派的比较及启示
  • 生态危机:西方工业文明外在性的理论审视与化解途径
  • 一 生态恶化:西方工业文明之路吞噬自然
  • 二 生态危机:西方工业文明的外在性使然
  • 三 生态治理:西方工业文明难以承载之重
  • 四 生态社会:西方工业文明外在性的化解途径
  • 气候俱乐部:国际气候合作的新思路
  • 一 气候俱乐部:国际气候合作的新成果
  • 二 气候俱乐部的目标:克服“搭便车”行为,促进国际气候合作
  • 三 气候俱乐部的创新:对非合作者的惩罚
  • 四 气候俱乐部的减排方式:政策组合思路
  • 五 气候俱乐部的完善:增加援助补偿机制
  • 六 总结
  • 国外环境公共治理的制度实践与借鉴意义
  • 一 国外环境公共治理的相关实践
  • 二 国外环境公共治理经验的借鉴意义
  • 论全球环境治理模式的困境与突破
  • 一 引言
  • 二 全球环境治理模式的嬗变:从政府管制型到企业自愿型
  • 三 当今环境治理模式的发展困境分析
  • 四 全球环境治理模式的发展趋势
  • 五 小结
  • 生态转移支付理论研究进展及国内外实践模式
  • 一 导论
  • 二 生态转移支付制度的兴起与理论渊源
  • 三 生态转移支付理论述评:理论框架、运行机制与实施效果
  • 四 国内外生态转移支付实践模式
  • 五 结论与启示
  • 国外政治生态学研究述评
  • 一 引言:政治生态学兴起的背景
  • 二 政治生态学的定义域和问题域
  • 三 政治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 四 结语
  • 追求财富还是增进共同福祉
  • 一 “生态经济学”方法论基础:怀特海的过程哲学
  • 二 共同体经济学的目标:“为了共同的福祉”
  • 三 回归具体:对共同体经济的政策性建议
  • 四 宗教情怀:“我们自己的理解和努力都是宗教性的”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