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宗教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97千字
字数
2020-10-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以文学他性为核心,探讨三种他者形态及其在文学批评中的表现和概念形态,对《红楼梦》等作品进行分析。
内容简介
本书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成果,项目批准号:12CZW007将当代哲学与批评中的他性理论引入到文学理论研究,提出文学他性的理论问题;梳理主体内涵的学理变化;阐释文学他性的理论内涵、作用机制和表现形态;运用文学他性的观念与方法开展文学批评。依照主体与他者间“相离”、“相交”和“相容”三种不同的空间关系,将“他者”界定为三种不同的概念形态:“大写他者”、“小写他者”和“他性”;主体与他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关系;主体具有主体性与他性的二重性;特征化、概念化、原理化和系统化的思维观念,是主体性理论“点”“线”“面”“体”建构的四大特点;文学他性表现为审美理想的陌生化力量,具有解构与免疫的社会功能。《红楼梦》中的贾环和《套中人》中的别里科夫是典型的他者形象;贾樟柯以电影的真实面貌展现人的生存经验,无论是在电影题材、呈现方式还是影像叙事,都带有明显的他性。
目录
- 版权信息
- 导论 他性理论引入文学研究的意义
- 第一章 他性理论的学术考察
- 第一节 词源考究
- 第二节 当代运用
- 第三节 理论阐释
- 一 德里达:整体性他者
- 二 列维纳斯:道德他者
- 第二章 文学他性的理论渊源
- 第一节 主体建构
- 一 古代哲学主体思想的萌芽
- 二 近代哲学主体性的建构
- 第二节 主体分裂
- 一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
- 二 拉康的文化欲望说
- 三 后现代破碎的主体观
- 第三节 文学他性的显现
- 一 哲学主体的死亡:尼采的“上帝死了”
- 二 语言主体的死亡:福柯的“人死了”
- 三 作者主体的死亡:巴尔特的“作者死了”
- 四 文本主体的死亡:米勒的“文学终结论”
- 第三章 文学他性的学理基础
- 第一节 主体中的他性
- 一 黑格尔:自我意识中的他性
- 二 皮亚杰:认识发生中的他性
- 三 拉康:心物镜像中的他性
- 第二节 他性显现
- 一 对话主体中的他性内涵
- 二 从主体本位转向关系本位
- 三 从权威下的单向服从转向对话下的互动理解
- 四 从我思主体的同一性转向交往主体的约定性
- 第四章 文学他性的理论系统
- 第一节 文学他性
- 一 历史语境
- 二 理论内涵
- 三 启示
- 第二节 文论范式的主体本质
- 一 文学他性在文论范式转换中的理论意义
- 二 文论范式的主体转换
- 三 主体范式的失范与后主体范式的生成
- 第三节 文论范式的主体建构
- 一 社会文论范式的主体建构
- 二 作者文论范式的主体建构
- 三 文本文论范式的主体建构
- 四 读者文论范式的主体建构
- 第五章 文学批评对他性意义的解读
- 第一节 全然他者
- 第二节 他性意义
- 第三节 言说文学他性
- 第六章 中国古代小说《红楼梦》中贾环的他性形象
- 第一节 作为他者的贾环
- 一 贾环形象
- 二 集体性的逼迫
- 第二节 贾环身为他者的根源
- 一 封建宗法制度
- 二 话语霸权
- 三 宝玉的他性异质
- 第三节 贾环的应对策略
- 一 以恶意欺压代偿
- 二 任人拨弄
- 三 以锐意进取捍卫
- 四 他者化
- 第七章 西方近代小说《套中人》中别里科夫的他性形象
- 第一节 别里科夫的他者身份显像分析
- 一 主体价值评判下可笑的他者
- 二 主体外貌对比下丑陋的他者
- 三 主体行为对比下畸形的他者
- 四 主体思想对比下保守偏激的他者
- 五 主体交往对比下疏离的他者
- 第二节 别里科夫的他者身份成因分析
- 一 根深蒂固的农奴制传统对人的他者化
- 二 沦为统治工具的教会对人的他者化
- 三 沙皇政府暴虐统治对人的他者化
- 四 自身性格缺陷对人的他者化
- 第三节 对别里科夫他者身份的认同分析
- 一 他者对待自身的态度
- 二 他者对待主体的态度
- 三 主体对待他者的态度
- 四 减少他者出场的策略
- 第八章 当代导演贾樟柯电影叙事的他性分析
- 第一节 非线性因果叙事结构
- 一 生活流与碎片化
- 二 多线交叉与板块化
- 第二节 “直接面对”的声音叙事
- 一 还原现实的他者生存环境
- 二 运用真实的他者言说模式
- 第三节 “为他者”的叙事宗旨
- 一 面对他者
- 二 回应他者
- 第四节 他性影像的美学与现实意义
- 一 对民族记忆的追问与探寻
- 二 向平凡的“大多数”致敬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作者简介
展开全部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