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特级教师吴非关于“课堂”的思考笔记。

内容简介

作者以数十年课堂实践为基础,对“课堂”这一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对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行举止,师生的互动,课堂教学的任务与价值、教师的修养与学习,等等,皆进行了系统、深入、细致的反思和剖析,探讨“教师为什么要教、怎样教,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本书是作者历经五年潜心思考的心血之作,更是作者数十年课堂教学经验与反思集成。文章皆篇幅短小,一事一文,说理透彻,语言精练,情透纸背,启人深思。值得每一位中小学幼儿教师阅读。本书也特别适合于中小学幼儿教师、校长、教育工作者培训使用。

目录

  • 版权信息
  • 人与课堂(代序)
  • 第一辑 课堂,与未来有关
  • 这节课,与未来有关
  • 兴趣是怎样丧失的
  • 学科趣味可以培育
  • 水龙头下的漏斗
  • 没有必要把他固定在教室里
  • 让学生学会自主支配时间
  • 学生有属于自己的“课外”
  • 引导学生关注未知世界
  • 应当想到可能会发生什么
  • 教师的价值观必然影响学生
  • 我不愿在肮脏的教室里讲述美好
  • 我希望学生今后是这个样
  • 教师的目光
  • 第二辑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 学生对课堂的期待
  •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 起始课怎么上
  • 预习:学习已经开始
  • 作业格式要规范
  • 未必都要“当堂”
  • 该“告知”的不能不说
  • 讲什么 怎样讲
  • 为什么要停下来打个岔
  • 课堂要“留有余地”
  • 有些课不一定需要PPT
  • 学生代我上课
  • 有时无法按部就班地上课
  • 学生为什么在课堂上当看客
  • 适当简化课堂仪式
  • 教师在教室的位置
  • 我在警报声中说了些什么
  • 怎样评价学生的课堂发言
  • 第三辑 照亮课堂的光
  • 最重要的是思维品质培养
  • 发展批判思维是教学的基本任务
  • 聪明的老师下课后让你满腹狐疑
  • “没有问题”是严重的问题
  • 你以为是对的,其实不一定
  • 事理的简单与不简单
  • 为什么古人送别诗写得那么好
  • 蒸汽机是瓦特发明的吗
  • 不能以刁难学生取乐
  • 因为思想,所以不安分
  • 要了解学生的“想”
  • 属于教师自己的“课本”
  • 让思考点亮课堂
  • 第四辑 常识 常理 常情
  • 认识你面对的学生
  • 有阅读习惯才可能有优势
  • 真的“观念没有问题”吗
  • “低分政策”伤害学习趣味
  • 教师语言显示职业修养
  • 不需要“特色”的课堂
  • 这个“式”与那个“法”
  • 对自己的课要有自信
  • 说“打磨”
  • “教参”不过是根拐杖
  • 过多听课于事无补
  • 问不完的“怎么办”
  • 什么是“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 学生有教学评估的能力吗
  • 这恰恰是你需要了解的常态课
  • 每一步都要讲“有效”么
  • 学生发展不可能“标准化”
  • 门门考“优”未必优秀
  • 说不尽的常识
  • 第五辑 这些,和课堂有关
  • 差异在“业余”形成
  • 不宜“推门听课”
  • 装修过度的课堂
  • 不要总想着表演
  • 课堂不是“春晚”
  • 不要操控学生的感情
  • 一堂假课能毁掉学生
  • 既然布置作业,为什么不批改
  • 过早唤醒不一定有好处
  • 没有必要的“提前”
  • 仪容风度也是“范”
  • 真理常从儿童口中说出
  • 怎样听课
  • 课堂上,教师也在学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5.0
1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个老师到哪里能找到?

    自家顽劣的男娃,之前一直觉得还小,长大懂事了就好了,但现在已经八年级上了,不断收到来自各方的反馈和压力,以及在进行的教改、中考分流等,也将我推向了无可避免的焦虑。之前一直希望孩子能和自己小时候一样 “乖巧”,即便不同意老师灌输的有些标准答案,但我可以将心底的想法藏好,在答卷上写上老师希望的,但现在的娃所处的社会和我们小时候也不完全相同,们没有生存生活的压力,所以更加顺应本心,也可能孩子性格比较执拗(甚至怀疑他处于自闭症的边缘,也被老师质疑过多动症等)他怎么也不能适应学校的这种学习模式,小学时候勉强,可能老师的容忍程度也比较高,初中就更显得他与众不同,在老师看来就是格格不入。作为一个学渣的家长,曾经也站在老师和常规的角度,希望孩子能就平平常常的做个顺民,后来发现孩子也太可怜了,正好他属于不适应这种教育模式的,但他还要被老师和家长双重的强迫着,无处可逃。家长现在醒悟了,我首先要有个身心健康的孩子,但怎么能让老师也明了这一点,而不仅仅是盯着考试成绩、作业卷子?本书中提到的流水线工人般的老师,也是我的深深体会,她们希望孩子都是标准件,每个孩子流到她面前,她也不需要调整角度力度,就端起扳手拧一下,下一个。试问,这样能培养出有创意的人才吗?孩子该安静的时候就是小小木头人,需要上台表演的时候就是一个明星,语数英样样优秀,智商情商一流,但凡达不到的,就是缺锌缺钙多动自闭.... 当然,孩子没有教育也是不行的,如果学校教育指望不上了,当务之急就是,家长该如何接上?显然初中义务制教育,是需要在教室里坐着直到完成,那怎么在同时找到孩子喜欢的方式和热爱的方向,带领他真的走入对未知的好奇呢?可能前几年的教育,已经让他对现实世界没了兴趣,或者他性格当中这方面也比较弱,我们家长要如何帮助他扬长避短?就有点儿担心,过了所谓的窗口期敏感期,他的大脑和性格已经固化,以后也很难改变。教育行业,甚至是比全民医疗更重要的,行为的能力,可以通过机器来弥补,但缺失的思想,是不可能通过 AI 来完成的。我们到底要什么样的人才?政府是否要指导、支持整个教育行业的提升?包括对学校、校长和老师的提升,对他们考核标准的改变?有什么样的社会需求,就有什么样的学校老师,就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是个农夫,在自己的地里劳作,这一小块地,也要受 “天时” 影响,这就让我不停地流汗。如果要说这和其他职业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有近百名青少年,每天盯着我,看我是怎样种地的。每节课,每天,每年,相同也不同,深耕才能有好收成。谢谢吴老师。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北京源创一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北京源创一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北京源创教育研究院)专注于教育图书出版、教育培训、教育咨询等,致力于汇聚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推动中国教育发展。 公司策划出版了500余种教育图书(源创图书),以其卓越的品质受到读者广泛好评,畅销全国。公司获评“2010年度教育图书出版商”(第五届全国民营书业评选)。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先生为源创图书题词:“以出版推动教育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