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100多年间,众多西方人描述杭州的绘画、照片、地图、日记、回忆录,首次在中国出版面世。

内容简介

140多年前,英国马嘎尔尼特使团离开京城,沿大运河南下杭州,随团画家威廉·亚历山大流连忘返,用画笔记录下了杭州的风景和风土人情,从此西方画家纷纷来到杭州描摹美丽的东方威尼斯。19世纪初开始,英、美传教士相继登陆中国,其中有浙江大学前身育英书院第一任校长费佩德、社会学家、摄影师甘博,他们在中国生活多年,与杭州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不吝资费游历中国各地,用镜头记录下杭州的风物与众生,其中有很多名胜迄今已消失,这些照片为我们今天重建、重修文物古迹提供了珍贵的史料依据。还有曾来杭州蜜月旅行的美国女诗人吉利兰夫妇、马尔智夫妇,他们留下了最优美的诗句、日记、最浪漫的回忆。应该说,本书不仅仅是遗失在西方的杭州记忆,还是近一个半世纪里那些普通英国人、美国人与中国闻所未闻的感人故事。作者简介: 沈弘杭州人,浙江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上世纪90年代起遍访哈佛、芝加哥、伦敦等地图书馆,搜集了大量国内难得一见的珍贵记录。目前承担教育部重点攻关项目“外国收藏16-20世纪来华传教士档案整理与研究”、浙江历史文化专题研究项目“外国人眼中的浙江与浙江人”。著有《晚清映像》《中国长城》《老照片中的大清王府》等。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上编 最忆是杭州
  • 1793 马戛尔尼特使团画家笔下的杭州
  • 1795 西湖风景画
  • 1855 丁韪良初探杭州城
  • 1865 慕雅德的杭州记忆
  • 1870 洋街坊的“杭州日记”
  • 1879 裘德生:我在杭州的生活
  • 1894 彩画运河
  • 1906 钱塘江观潮记
  • 1907 英国画家西湖水彩写生
  • 1908 携带相机的之江大学校长
  • 1910—1911 大来先生的杭州情结
  • 1912 英国青年的彩色运河
  • 1915 美国女诗人的西湖风景诗
  • 1917—1919 甘博镜头中的杭州
  • 1925 马尔智杭州蜜月日记
  • 1937 航拍杭州
  • 下编 梦回天堂城
  • 御街:杭州古城中轴线
  • 西方人眼中的灵隐寺
  • 追寻昭庆寺的昔日辉煌
  • 西湖保俶塔的西方记忆
  • 寻找杭州的“贡多拉”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3
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作为杭州人,《寻城记・杭州》中找到了很多熟悉的地方,它就像个路标:时间上 —— 从东汉华信筑塘,隋炀帝开凿运河,到吴越钱镠和宋王朝对杭城的营建;空间上 —— 从南朝四百八十寺,九厢八十坊,到石库门里弄和湖畔公馆别墅群;地理上 —— 跟着书本走街窜巷,寻访失落的记忆,在失去时间感的现代的都市下,还深藏着浓厚的历史。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旧时光里的杭州

      上有天堂 下有苏杭。杭州我去过两次,每次都能被江南美景引得沉醉,在西湖边上,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出门来一屉小笼包,配上西湖醋鱼或者东坡肉,人间美事。


      本书介绍了一百年前的杭州,站在一个外国人的视角,跟随他的脚步,轻拢慢摇,美景尽收眼底。杭州的发展很依赖于位置和西湖对其他人的吸引,但因为有水,所以即使在民国时期,也显得多几分青春活力。
      我很看好杭州未来的发展,虽然大学一家独大,人的个性比较强,不过这本身都没什么问题,也可能是自己的特色,气场相对的人可以选择在那里定居,房价比一线四城低一些,尤其萧山区有不错的发展潜力,性价比高。
      看历史,也是看未来。
      祝开卷有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自己生活了四十多年的城市,曾经的模样,在书中呈现。既陌生,又熟悉,给人无限的遐想。故乡情是最浓的,看着这些老外的书,从别样的视角来体察杭州,别有一番风味!很喜欢这样的书,可以让人带着回忆,带着想象,傲游在历史和现实之间!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有限公司是安徽出版集团、时代出版传媒公司在北京独资设立的子公司,是全国第一家跨地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