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664千字
字数
2015-1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选取了刑法学30个重要专题进行研讨。
内容简介
《21世纪法学研究生参考书系列:刑法学的现代展开1(第二版)》作者选取了刑法学30个重要专题(刑法总论部分有18个专题,刑法分论部钟12个专题)进行研讨,在“导论”部分对西方刑法学研究的经验和我国刑法学研究的现状进行宏观分析,以描述刑法学发展的总体态势。在接下来的诸章中,就刑法客观主义、罪刑法定、客观归责、法益侵害说、目的犯、放任、违法性认识、绑架罪、故意杀人罪、受贿罪等专题进行细致分析。在“代跋”中,对我国刑法学发展的知识形态进行了系统梳理,以和导论的“宏大叙事”首尾对应,并针对刑法修正案(八)、修正案(九)针对相关内容进行了修订。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导论 刑法学的西方经验与中国现实
- 一、问题之所在
- 二、刑法学发展的西方经验
- 三、刑法学的中国现实
- 四、未来我国刑法学发展的关键问题
- 总论部分
- 第一章 刑法客观主义
- 一、刑法客观主义的合理性
- 二、刑法客观主义的反对派:主观主义
- 三、刑法主、客观主义在犯罪论上的对立
- 四、必须坚持刑法客观主义
- 第二章 罪刑法定原则
- 一、司法体制与罪刑法定
- 二、司法理念与罪刑法定
- 三、司法技术与罪刑法定
- 第三章 犯罪论体系
- 一、犯罪论体系的沿革与比较
- 二、我国犯罪构成理论对若干重大关系的混淆
- 三、改造我国犯罪成立理论的基本设想
- 第四章 作为义务
- 一、不作为犯成立条件的一般分析
- 二、作为义务来源的形式说
- 三、作为义务来源的实质说
- 四、若干争议问题
- 第五章 因果关系
- 一、因果关系论的适用范围
- 二、条件说:合理性与批评
- 三、相当因果关系理论与案件处理
- 四、客观归责理论与传统因果关系理论的关系
- 第六章 客观归责
- 一、客观归责理论的学说史
- 二、客观归责理论的基本内容
- 三、客观归责理论的借鉴意义
- 第七章 放任
- 一、放任的含义
- 二、放任与轻率的区别
- 三、与放任有关联的其他问题
- 第八章 目的犯
- 一、目的犯的界定
- 二、目的犯的构造
- 三、目的犯的证明
- 第九章 违法性认识——故意说和责任说的对立
- 一、违法性认识的立法考察
- 二、对违法性认识是否必要的争论
- 三、关于违法性认识是故意要素的论证
- 四、将违法性认识作为责任要素的理由
- 第十章 注意义务
- 一、注意义务的内容
- 二、注意义务的形态
- 三、注意义务违反的判定
- 四、注意义务的限定:信赖原则和危险分配
- 五、履行注意义务结果仍可能发生时的处理
- 第十一章 法益侵害说
- 一、法益侵害说的合理性
- 二、法益侵害说的反对者:规范违反说
- 三、法益侵害说和规范违反说的对立
- 四、我国刑法学的立场定位
- 第十二章 期待可能性
- 一、期待可能性的学说史
- 二、期待可能性的理论考察
- 三、期待可能性的体系性地位
- 第十三章 间接正犯
- 一、引言:从一个基层法院的案例开始
- 二、间接正犯的概念
- 三、间接正犯的性质
- 四、间接正犯的界分
- 五、间接正犯的形式
- 六、间接正犯的认定
- 七、结语:以一个最高法院的案例结束
- 第十四章 共犯与身份
- 一、身份的概念
- 二、共犯的定罪与身份
- 三、共犯的量刑与身份
- 第十五章 中止自动性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中止自动性的判断标准
- 三、中止自动性的相关问题
- 第十六章 竞合论
- 一、罪数论框架的考察
- 二、法条竞合
- 三、想象竞合
- 四、实质竞合
- 第十七章 死刑
- 一、死刑历史的考察
- 二、死刑消长的演变
- 三、死刑废除的条件
- 四、死刑废除的构想
- 第十八章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 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确定
- 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界定
- 三、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根据
- 四、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实现
- 各论部分
- 第十九章 交通肇事罪
- 一、交通肇事行为
- 二、主体
- 三、过失
- 四、认定
- 第二十章 重大责任事故罪
- 一、违章行为与损害后果
- 二、主体
- 三、过失
- 四、认定
- 第二十一章 侵犯商业秘密罪
- 一、实行行为
- 二、侵害对象
- 三、损害结果
- 四、犯罪故意
- 第二十二章 故意伤害罪
- 一、伤害行为
- 二、主体
- 三、伤害故意
- 四、认定
- 第二十三章 强奸罪
- 一、强奸行为
- 二、主体
- 三、故意
- 四、轮奸
- 五、强奸罪与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的界限
- 第二十四章 绑架罪
- 一、绑架行为
- 二、主体
- 三、故意
- 四、认定
- 五、犯罪的特殊形态
- 六、处罚的特殊问题
- 第二十五章 抢劫罪
- 一、保护法益
- 二、行为
- 三、故意
- 四、认定
- 第二十六章 盗窃罪
- 一、窃取行为
- 二、行为对象
- 三、故意
- 四、认定
- 五、量刑情节
- 第二十七章 诈骗罪
- 一、欺诈行为
- 二、诈骗对象
- 三、故意
- 四、认定
- 第二十八章 侵占罪
- 一、侵占行为
- 二、侵占对象
- 三、故意
- 四、数额与情节
- 五、认定
- 第二十九章 受贿罪
- 一、受贿行为
- 二、主体
- 三、故意
- 四、经济受贿
- 五、间接受贿
- 第三十章 滥用职权罪
- 一、保护法益
- 二、滥用职权行为
- 三、主体
- 四、故意
- 五、认定
- 代跋 转型与变革:刑法学的一种知识论考察
- 一、古代律学传统的中断与近代刑法学的诞生
- 二、苏联刑法学的引入与我国刑法学的嬗变
- 三、德日刑法学的借鉴与我国刑法学的突围
- 索引
- 后记
- 修订版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