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45千字
字数
2021-10-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深入解读了近代天津律师群体作为中间阶层的“中间性”特征。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借助京津冀档案馆、近代期刊报纸等相关历史资料,在多维视角下,从天津律师群体的培养、日常组织活动实践、职业认同以及参与法律制定修改和国家社会治理等方面做了翔实考证,并基于律师群体的“能动”表现,展示了从传统到现代社会转型的天津地方社会特征,揭示了天津地方性变化与某种以中国或者世界为尺度的结构性转变的密切关联,凸显了从地方视角解读宏大历史事件的学术意义。
目录
- 版权信息
- 绪论
- 第一章 律师与讼师:国家社会视角下中西律师生成机制比较
- 第一节 从“演说家”到“保护人”再到“律师”——欧洲律师历史溯源
- 第二节 从“代坐”到“讼师”再到“律师”——中国律师发展溯源
- 第三节 群体还是阶层——近代律师群体能否成为一个中间阶层?
- 一 基于欧洲经验的“中间阶层”相关理论
- 二 传统向现代转型中的中国“中间阶层”变迁
- 三 此非彼也:中西比较视野下的近代城市“中间阶层”
- 第二章 明清以来天津法学教育与律师培养
- 第一节 建筑、文化与符号
- 第二节 涌泉寺:明清“律令教化”下的传统礼法教育
- 一 “摄法归礼”:传统君权社会的地方礼法之序
- 二 礼法之序与明清天津讼师文化
- 第三节 中西学堂到法政学堂:清末法学教育与律师培养的萌芽
- 一 从“摄法归礼”到“弥合融通”:天津中西学堂对外交涉人才的培养
- 二 法政并举:北洋法政学堂法政人才的培养
- 第四节 律师的摇篮:“天津法政”的发展与法政系律师的培养
- 一 变与不变: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律师培养的开端
- 二 自由民主:直隶法政专门学校——律师培养的起步
- 三 济世英才:河北省立法商学院——律师培养的发展
- 第三章 民国天津律师身份认同的塑造、反思与重构
- 第一节 “自由职业”与北洋政府时期律师的身份他塑
- 一 “自由职业”的内涵与北洋政府时期律师职业定位
- 二 司法独立公正:律师作为一种“高尚职业”的社会角色
- 三 司法监督:律师作为一种“在野法曹”的职业角色
- 第二节 国民政府时期的认同危机:基于自由职业身份的自我审视
- 一 戴着镣铐的自由舞者
- 二 “双面亚努斯”
- 第三节 民国天津律师身份认同的自我重塑
- 一 从个人经历中建构职业认同
- 二 把律师当作一种生活方式
- 三 解构传统职业观,凸显自觉意识
- 第四章 律师公会与民国天津律师群体的发展
- 第一节 律师公会的建立与发展
- 一 天津律师群体的兴起与律师公会的建立
- 二 天津律师公会的组织发展
- 三 天津律师群体具象分析
- 第二节 民国天津律师职业发展问题与矛盾
- 一 从职业竞争到行业污名
- 二 来自“黑律师”的非正当性竞争
- 三 民族危亡下的生存危机
- 第三节 律师共同体的初成
- 一 律师公会与律师职业认同
- 二 从职业认同到群体认同
- 第五章 国家与社会之间的近代天津律师阶层
- 第一节 近代天津律师的政治参与
- 一 北洋政府时期律师政治参与的主动性
- 二 国民政府初期律师政治参与的依附性
- 三 民国中晚期天津律师群体政治参与的积极性
- 第二节 平民法律扶助与国民政府时期的社会治理运行机制
- 一 “半正式治理”体系中的法律扶助制度
- 二 天津律师公会的第三方法律扶助实践
- 三 律师公会的第三方扶助机制与社会治理
- 第三节 赋权还是去权:近代天津律师的日常法律咨询
- 一 《法律解答》栏目的设立
- 二 《法律解答》:国民政府法律改革下的民众法律诉求
- 三 《法律解答》:律师对民众法律纠纷的解答与规劝
- 结语:天津律师群体作为城市中间阶层的再解读
- 一 如何认识天津律师群体的“中间”性:二元对立中的摇摆
- 二 如何认识天津律师群体“阶层”:一致性与多样性
- 附录一 天津律师公会部分会员登记表
- 附录二 天津律师公会章程(1946年3月27日)
- 参考文献
- 一 文献资料
- 二 专著
- 三 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与会议论文
- 四 期刊
展开全部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