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全景展现晚清团练运动曲折进程。

内容简介

从唐代以来,政府利用地方民间组织的武装力量守城防盗,是为“团练”。

晚清时期,面对内忧外患和八旗、绿营军战力羸弱的现实,清政府不得不鼓励地方“办团练”以守土保疆、维系统治。一时间,“团练运动”如火如荼,办团练者既有籍籍无名的乡土士绅,也有江忠源、胡林翼这样的地方官员,孙锵鸣、吕贤基这样的在籍缙绅,更出现了曾国藩、李鸿章这样依靠办团练一步步崛起的股肱之臣。

在国家权力与地方势力、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的博弈场中,团练运动以其独特的历史轨迹,改变了地方政治社会结构,改变了地方社会和国家政权之间的传统关系,从而加速了“传统国家的崩溃”和“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本书聚焦晚清团练运动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为读者剥开笼罩在“团练”身上的历史迷雾,展现一个特殊群体在一个特殊时代的历史命运和遭际。

目录

  • 版权信息
  • 导言
  • 第一章 这是我们的广州
  • 英国工业革命的蝴蝶效应
  • 帝国的军事斗争
  • 英雄时代
  • 锄奸运动
  • 关于忠诚的阐释权
  • 宗亲办差
  • 反洋人入城运动胜利了
  • 第二章 他们走下高地
  • 高地上的“天国”
  • 铁流
  • 在广西的帝国雇佣兵
  • 英雄跌下神龛
  • 间谍坟场
  • 第三章 脱下朝服办团去
  • 自酿的苦酒自己喝
  • 宫中发出违背祖训的圣谕
  • 今夜吕府哭声一片
  • 满城
  • 天京时代
  • 一个人的抵抗
  • 迷舟
  • 第四章 莫要惹恼守土者
  • 孤军北上
  • 围猎
  • 第五章 有灵的岳麓
  • 楚勇出湘
  • 庐州的池塘很冷
  • 斯人从戎
  • 幕府
  • 歌着的战士以及湘勇领袖的政治宣言
  • 圣谕日日抵衡阳
  • 湘人从水
  • 速胜论的终结
  • 第六章 洋人又来了
  • 枪炮与贸易
  • 又是三元里
  • 南方归于沉寂
  • 皇帝想出上上策
  • 北方的民间抵抗
  • 第七章 逐鹿安徽
  • 得安庆者得金陵
  • 窗口期转瞬即逝
  • 天国的青年们
  • 夺安庆
  • 第八章 瓯地诗与火
  • 皇家园林诗人
  • 从吹哨人到樵夫
  • 你方唱罢我登场
  • 龙蛇瓯中斗
  • 公子与游侠
  • 1861年的乡村减租运动
  • 文化生成于血泊
  • 无兵者无话语权
  • 第九章 战上海
  • 淮军出师
  • 非私军者亡
  • 运东最大的军火市场
  • 差点儿就有了中英联合舰队
  • 沪上广东帮
  • 第十章 万里江山图
  • 他们选择离开
  • 江边再无“天国”
  • 赢者断臂
  • 无所不在的袍哥
  • 淮北之乱
  • 江山属谁
  • 最后的满蒙铁骑
  • 淮盛湘衰
  • 终战
  • 微光摇曳水云间
  • 参考文献书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0
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乱世,人命如草芥

    这本《大清团练》像一把解剖刀,剖开了晚清那层厚重的历史表皮,露出团练运动这条盘根错节的脉络。作者胡小远用一个个活生生的故事,把 “团练” 这个看似冷僻的军事制度,讲成了晚清变局的钥匙。翻开书就能看见广东三元里的农民举着锄头对抗英军,洋枪洋炮面前,这群连品级都没有的底层士绅硬是逼得侵略者承认 “广州农民最难缠”。但作者没把他们写成脸谱化的英雄 —— 珠江口的社学团练和大佛寺绅士公局各自为战,买办商人白天给洋行当掮客,晚上捐钱办团练护城,连天地会的反清势力都掺和进来。这种乱炖式的抵抗,恰恰暴露了清廷的虚弱:八旗绿营打不过洋人,只能放任地方武装野蛮生长。最精彩的还是上海滩的团练风云。广东买办吴健彰带着白银和闽粤打手闯荡上海,结果被小刀会打得躲进英国领事馆,浙江商人趁机上位,转头就砸钱请洋枪队当保镖。书中那张李鸿章初到上海的老照片特别有冲击力 —— 淮军士兵衣衫褴褛扛着土枪,谁也没想到这群 “叫花子兵” 后来能学会洋人的排枪战术,更想不到他们转身就建起了江南制造总局。胡小远把这种转变写得极有烟火气:商人们要保的是仓库里的丝绸茶叶,洋行大班惦记着租界里的妻儿老小,各方利益拉扯下,团练硬是拽着上海往近代化狂奔。说到曾国藩,书里揭了他不少老底。湘军攻破南京后的大屠杀,幕僚赵烈文在日记里写得血淋淋:婴儿被当玩具砍杀,四十岁以下妇女全被掳走,连老太太都挨了十几刀。这些细节不是为猎奇,而是撕开 “中兴名臣” 的体面外衣 —— 靠宗法制和儒学包装的湘军,本质上仍是烧杀抢掠的私兵武装。但作者也没一棍子打死,裁撤湘军时哥老会闹饷、士兵回乡被税吏盘剥的困境,又让人看到乱世中小人物的悲哀。比起宏观叙事,书中那些小人物更抓人。广州少女黄淑华被湘军掳走前,眼睁睁看着母亲弟弟被杀,她在遗书里控诉 “从贼者杀无赦” 的荒谬;南京城破后,本地老弱因为 “不能挑担又无窖可挖” 被屠戮,尸体多到要把秦淮河水染红。这些个体遭遇拼成了团练运动的另一面:所谓 “加速近代化” 的代价,是千万条人命填进去的血肉长城。胡小远写史有个特点:不避讳人性的泥泞。太平军李秀成和陈玉成互坑导致武昌失守,湘军将领为争权见死不救,这些内斗比战场厮杀更显真实。书中引了大量县志、日记甚至妓院账本,连团练军费怎么摊派、士兵抢了多少细软都算得明明白白。看完全书才发现,团练从来不是单纯的军事组织,它是地方豪强的钱袋子、失意文人的晋身梯、底层百姓的活命符,更是撕开清朝统治裂口的楔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梳理颇佳,指出了 “雇佣军”“乡土武装” 和 “正规军” 间的复杂光谱。以湘军为例,团练要办成,起步靠创办者的关系网络,颇近于坞堡式的 “乡土武装”,然而这种部队地方主义强,要具备流动作战能力,就要 “正规化”—— 创办者通过侵夺地方政府的审判权、财权等方法,将地方和团练武装一体化,从而具备稳固的资源汲取能力,不必依靠本乡本土展开作战。此外,通过雇佣,湘淮军能随时吸取洋枪队、水手和降军参战。故不能把湘军与坞堡式的 “地主武装” 混同。此外一些章节都值得一读,例如咸丰倚重广州团练制衡洋人,温州官办团练和会党团练火并,苗沛霖兴亡史等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