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立体全面地展现刘备“兴复汉室”的奋斗史。

内容简介

本书叙述了刘备大半生辗转流离,却又坚守信念、百折不挠,直到基本实现跨越荆、益二州的创业史。

在系统研读史料和研究论著的基础上,索隐探赜、见微知著,通过立体而全面地展现刘备“兴复汉室”的心路历程和奋斗过程,引领读者理解刘备的行为逻辑,以及汉末三国时代政治、社会、思想文化诸方面的种种问题。

全书叙事详细,内容生动,情节环环相扣而不落俗套,读毕令人深思。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一章 崭露头角
  • 党锢之祸
  • 大桑树誓言
  • 儒者
  • 贩履小儿
  • 豪侠
  • 桃园结义
  • 诈死
  • 以恶抗恶
  • 公孙瓒
  • 平原令
  • 恩若兄弟
  • 仁义之名
  • 良机
  • 传位
  • 第二章 背信与复仇
  • 名器
  • 吕布
  • 险棋
  • 争盟淮隅
  • 鸠占鹊巢
  • 折而不挠
  • 棋子
  • 辕门射戟
  • 投曹
  • 重回小沛
  • 东征
  • 绑得太紧
  • 见血封喉
  • 第三章 流亡之路
  • 行云流水一般的操作
  • 选择性地忽略
  • 许田射鹿
  • 煮酒论英雄
  • 披葱
  • 重领徐州
  • 袁刘同盟
  • 大事完了
  • 乱世求生
  • 高光时刻
  • 节义
  • 非走不可
  • 佳话
  • 南下豫州
  • 赵云来归
  • 第四章 隆中对
  • 枭雄
  • 聚焦
  • 人才
  • 火烧博望
  • 求田问舍
  • 马跃檀溪
  • 十字路口
  • 诸葛亮来了
  • 荆州学
  • 择主而事之
  • 择主
  • 弃曹
  • 看好刘备
  • 毛遂自荐
  • 三顾茅庐
  • 跨有荆益
  • 隆中路线
  • 第五章 大功出儒生
  • 刘琦派
  • 盟友
  • 托国
  • 宁归曹操,不归刘备
  • 大祸临头
  • 非这样做不可
  • 从之如云
  • 致命弱点
  • 长坂坡
  • 走投无路
  • 吴下对
  • 低估
  • “会猎”
  • 冒难而行
  • 底线
  • 豁然开朗
  • 火线结盟
  • 第六章 瓜熟蒂落
  • 樊口会
  • 赤壁之战
  • 火攻之计
  • 华容道
  • 跳板
  • 新方案
  • 南荆州
  • 双赢
  • 公安
  • 联盟再分工
  • 借荆州
  • 建议
  • 势之所迫
  • 遏制周瑜
  • 最大受益者
  • 新方案
  • 周瑜之死
  • 投资
  • 第七章 众里寻他千百度
  • 困境
  • 借道
  • 行云流水
  • 刘璋
  • 宽严皆误
  • 张松
  • 一拍即合
  • 机缘
  • 刘璋的决定
  • 刘璋的心思和苦衷
  • 凤雏
  • 我恐怕要比您稍强一些
  • 转机
  • 权借
  • 权变
  • 第八章 夺蜀
  • 涪城会
  • 欲速则不达
  • 庞统三策
  • 彭羕
  • 合适的借口
  • 涪城欢宴
  • 万万没有想到
  • 围攻雒城
  • 庞统之死
  • 马超
  • 一厢情愿
  • 招降
  • 放纵
  • 回归
  • 得人
  • 千金买骨
  • 用人之长
  • 经济
  • 以法治蜀
  • 药方
  • 主客
  • 将相和
  • 刺客
  • 预言
  • 追悔莫及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8
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当一个政权不再让人相信它有道理该存在的时候,离消亡就不远了

    本书劈头就钉死一个事实:刘备的 “贩履” 身份是洗不掉的胎记。东汉末年,“医巫、商贾、百工” 皆属贱业,子弟被斥为 “非良家子”,律法明文剥夺其基本权利。当曹操阵营轻蔑地骂 “贩履小儿” 时,关河却把草鞋摊翻作政治舞台 —— 刘母织席贩履,少年刘备打下手只是尽孝;而师从大儒卢植后,他主动操起蔑条编鞋卖履,则是将 “孝” 炼化成政治品格。那些被权贵嗤笑的草鞋,实是刘备的政治宣言:光武帝刘秀能续汉祚,我中山靖王之后为何不能?书中冷峻点破蜀汉政权 “先天跛足”。刘备取益州的手段埋下祸根:以 “宗亲互助” 之名入川,反手夺刘璋基业,道德正当性早已崩裂。更致命的是汉室招牌的朽坏 —— 桓灵二帝时党锢之祸株连士人,宦官专权如毒藤绞杀王朝公信力,百姓对 “汉” 的信仰早在黄巾烽火里烧成飞灰。于是诸葛亮《出师表》中 “汉贼不两立” 的悲壮,在作者关河笔下显出新解:蜀汉高举的 “兴复汉室” 大旗,从开始就插在流沙之上。托孤白帝城一节堪称全书精魄。作者刺穿 “君可自取” 的温情面纱,直抵政治遗嘱的本质:刘备塞给诸葛亮的不是玉玺,而是 “讨贼” 铁令。北伐不是诸葛亮的选择,而是先主政治遗嘱的强制执行。关河以史料拼图佐证:无论是《出师表》的 “临崩托臣以讨贼”,还是刘禅诏书中的 “授任专讨”,皆指向同一座烽火台 —— 汉中。当姜维九伐中原耗空蜀国血脉,源头竟是二十年前白帝城榻前那一句未出口的 “灭曹”。诸葛亮对汉室的忠诚,“至少有一半是刘备的作用”。不同于姜维纯粹的理想主义,诸葛亮的 “心存汉室” 被先主的人格与托付浇筑成型。这一刀剖开了蜀汉政权最坚硬的壳 —— 它的存续不靠天命,而靠刘备以贩履郎的韧劲织就的人际网络与信念捆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小时候读《三国演义》,看到 “陆逊营烧七百里”、“刘先主遗诏托孤儿” 的章节,总忍不住叹息,眼看刘备半生基业焚于烈火,英雄末路竟如秋叶凋零,心情也会一下子低落起来。这时总会马上翻看 “刘备自领益州牧” 以及 “玄德进位汉中王” 两个章节来疗愈自己。最近,无意中看到本书 --《蜀汉兴亡史:刘备入蜀》的标题,有种找到了儿时避风港的感觉,不用体验白帝城的夜雨,不必看见夷陵的烽烟,让那个怀揣 “兴复汉室” 的美好愿景,永远定格在巴山云开处。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1年3月成立于北京,系国家级专业文学出版机构,现为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成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