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宗教
类型
8.6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42千字
字数
2022-05-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复旦大学吴震教授全景式概览宋明理学。
内容简介
本书脱胎于复旦大学的课程“朱子学与阳明学”,又借鉴了日本“文库本”中岛田虔次《朱子学与阳明学》、小岛毅《朱子学与阳明学》等的写法,结合思想史与哲学史,用“十讲”的容量,介绍了以朱子学和阳明学为代表的宋明理学,其产生的思想背景、社会背景、问题的源流、义理脉络以及大致的发展过程。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一讲 导论:思想史意义上的“近世中国”
- 一 唐宋变革与近世中国的思想走向
- 1. 唐宋变革
- 2. 近世中国
- 二 “刺激-回应”模式的问题省思
- 1. 新儒学源自哲学的批判意识
- 2. 新儒学源自文化的担当意识
- 三 儒释道三教的交错与儒学复兴
- 1. “三教合一”抑或“三教融合”?
- 2. 儒释道是中国哲学的共同智慧
- 四 研究史的回顾与问题的展望
- 1. 问题的反省与展望
- 2. 一份简要的阅读书单
- 第二讲 广义理学视域中的朱子学和阳明学
- 一 作为思想运动的宋明理学思潮
- 1. 道学、理学、新儒学
- 2. 何谓“广义宋明理学”?
- 二 关于宇宙的认知图式:理与气
- 1. 理气的建构
- 2. 理气与体用
- 三 关于人生的实践进路:德与知
- 1. 德性之知
- 2. 德-知之争
- 四 朱子学与阳明学的称谓来由
- 1. 四海共宗朱子学
- 2. 世遂有“阳明学”
- 第三讲 宋代新儒学与经典理学化
- 一 汉唐经学思潮的形成及其嬗变
- 1. 汉唐经学的演变及其特征
- 2. 对汉唐经学的“思想突破”
- 二 新经典的形成:四书系统的建构
- 1. 《大学》《中庸》的独立
- 2. 《四书集注》与“四书学”
- 三 经典诠释的重建与理学化思潮
- 1. 注重经义的风气出现
- 2. 经学理学化的展开
- 四 礼与理:礼教思想的社会化
- 1. 何谓“礼不下庶人”?
- 2. 礼即理与以理释礼
- 3. 《家礼》学的出现
- 第四讲 朱子学与阳明学的思想时代
- 一 朱子的学思历程及其思想时代
- 1. 接续洛学
- 2. 东南三贤
- 3. 参悟中和
- 二 阳明的学思历程及其思想时代
- 1. 格竹事件
- 2. 龙场悟道
- 三 作为理学传统的朱子学
- 1. 理学道统论的重建
- 2. 二程对道学的建构
- 四 作为心学传统的阳明学
- 1. 心法、心传与“心学”
- 2. 象山学旨趣:心同理同
- 3. 朱陆之辩及其问题所在
- 第五讲 理学与心学的哲学基础
- 一 性即理与天理观的重建
- 1. 性即理与性善证明
- 2. 天理观的形上建构
- 二 心即理与心性论的重建
- 1. 心即理与心外无理
- 2. 心即理与心外无物
- 三 理一分殊与多元一体
- 1. 理一分殊与具体普遍性
- 2. 理一分殊与多元一体论
- 四 良知自知与当下呈现
- 1. 良知自知与自反自证
- 2. 良知遍在与当下呈现
- 第六讲 宇宙论、本体论以及气学问题
- 一 从气化宇宙论到本体宇宙论
- 1. 太极即理
- 2. 太虚即气
- 二 实理、实体、实有的观念论
- 1. “天下无实于理”的实体观
- 2. 良知即天理的实体化趋向
- 三 朱子学的理气宇宙观
- 1. 理在气先与理在气中
- 2. “理生气”何以可能?
- 3. 不离不杂:理气二元论
- 四 阳明心学与气学的思想异动
- 1. 一气流通与良知学宇宙观
- 2. “生之谓性”的意义重估
- 3. 气质何以通向道德?
- 第七讲 儒家仁学的本体与价值的重建
- 一 二程仁学的本体论建构
- 1. 仁性爱情与以生言仁
- 2. 仁道、仁理、仁体
- 二 万物一体与以公言仁
- 1. 万物一体
- 2. 以公言仁
- 三 朱子仁学四句的全面重建
- 1. 仁者心之德爱之理
- 2. 仁者天地生物之心
- 四 阳明学万物一体论的意义
- 1. 天地万物一体之仁
- 2. 重建共同体的基础
- 第八讲 工夫论重建:格物与诚意
- 一 居敬穷理的工夫论重建
- 1. 中和问题与居敬涵养
- 2. 以心观心与以心使心
- 3. 格物补传的工夫纲领
- 二 《大学》工夫是一套系统
- 1. 格物诚意是两个关
- 2. 格物诚意不是两事
- 三 物为意之所在的意知物
- 1. 心意知物的贯通
- 2. 意之所在便是物
- 四 以良知重建儒家工夫论
- 1. 良知一念与念念致良知
- 2. 致吾心之良知的格物论
- 第九讲 儒家心性论的义理开拓
- 一 心体与性体的疏通
- 1. 心是“恁地神出鬼没”
- 2. 心性合一与知行合一
- 二 理欲与性情的分合
- 1. 存天理、去人欲
- 2. 道心与人心之辩
- 3. 即人心而识道心
- 三 无善无恶与心性本体
- 1. 晚年宗旨“四句教”
- 2. 无善无恶是谓至善
- 四 现成良知与晚明心学
- 1. 见在、现成与当下论
- 2. 现成良知与满街圣人
- 第十讲 结语:宋明新儒学的衰落与重振
- 一 后阳明学与明清学术之嬗变
- 1. 承体起用与因用显体
- 2. 儒学政治化与宗教化
- 二 从明清思想转型看戴震哲学
- 1. 戴震思想与宋儒批判
- 2. 由训诂寻义理的限制
- 三 传统与现实:儒学的时代性
- 1. 近现代新儒学的命运
- 2. 哲学、文化与新儒学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