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北京文化通史·清代卷》: 清代北京文化发展详论,阐述变迁及对后世影响。

内容简介

《北京文化通史·清代卷》是一部完整、系统阐述有清一代北京文化发展的学术专著。全书共分十四章,从满洲人入关进入北京,到清王朝灭亡,围绕着北京文化发展变化的脉络,将清代不同时期北京文化的文化形态、文化特征以及文化影响,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全书通过对清代北京文化二百六十余年的变迁阐释,揭示了经历了清代一朝,北京文化如何成为北京古代历史上最为成熟、最为完备的文化体系,展现出清代北京文化在北京史研究的重要的地位。与此同时,作者通过清代北京文化不同阶段的文化表现及其特征,深刻阐释了清代北京文化从封建时代的集大成的文化体系逐渐分裂,并向近现代京城文化体系转型的曲折历程。另外,全书通过对清代北京文化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都城特色,对清代北京文化在全国地域文化的地位以及其文化后续影响,也做了详备论述,显示出作者在对清代北京文化发展的深层思考和深入的研究,是清代北京文化史研究的新成果,也对北京文化史研究有着较为显著的促进作用。

目录

  • 封面
  • 目录
  • 内容简介
  • 扉页
  • 版权信息
  • 第一章 清王朝建立及北京清代政治文化地位确定
  • 第一节 满族兴起与大清政权建立
  • 一 满族兴起及建州、海西、东海女真三部形成
  • 二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与大清政权建立
  • 第二节 满洲人入关前满族文化发展特征
  • 一 多民族融合的满族文化
  • 二 满族文化早期生长性需求特征
  • 三 鲜明东北地域特征的满族文化
  • 第三节 满族入关与清王朝全国统治地位确立
  • 一 大清政权与明朝在东北控制实力逆转
  • 二 李自成占领北京与明朝灭亡
  • 三 八旗入关与清王朝定都北京
  • 第二章 清前期北京文化发展背景
  • 第一节 清前期北京城市变化形成全新城市文化格局
  • 一 旗民分城而居
  • 二 旗民分城带来城市格局变化
  • 第二节 清代北京文化中心形成
  • 一 满洲人以尊孔崇儒张扬其法统地位
  • 二 博学鸿儒科的文化笼络
  • 三 编修儒家经典的文化引导
  • 第三节 清前期北京多民族文化融合发展
  • 一 多民族文化交流中心形成
  • 二 年班制度促进京城多民族文化融合
  • 第三章 清代前期学术发展与北京文化主导地位确立
  • 第一节 清前期汉族名士汇聚京师与北京全国学术中心形成
  • 一 清初京城文化发展对文人的吸引
  • 二 各地文人雅士聚集京城及影响
  • 第二节 大规模整理文化典籍体现北京文化中心主导作用
  • 一 清初传统文化典籍整理
  • 二 乾隆时期文化典籍整理的巅峰期
  • 第三节 宣南文化形成与北京士文化的影响
  • 一 宣南文化的形成
  • 二 宣南文化特征及影响
  • 第四章 清代北京琉璃厂兴起与京城文化集成化发展
  • 第一节 琉璃厂及其文化街兴起
  • 一 琉璃厂早期历史变迁
  • 二 琉璃厂衙设立与文化街区形成
  • 第二节 琉璃厂的文化经营特色
  • 一 琉璃厂文化经营特色
  • 二 琉璃厂文化氛围
  • 第三节 琉璃厂文化街对清代北京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 一 琉璃厂文化经营的促进作用
  • 二 琉璃厂新春厂甸的文化影响
  • 第四节 清后期琉璃厂文化街的文化贡献
  • 一 清后期北京文化转型期的琉璃厂文化街
  • 二 琉璃厂商肆在社会动荡时对古代文化遗存的保护作用
  • 第五章 清代北京文学发展
  • 第一节 清代北京诗词的发展及文学成就
  • 一 清前期汉族诗词名家在北京的活动
  • 二 清代满族贵族诗词的艺术成就
  • 三 清代北京竹枝词的发展
  • 第二节 《红楼梦》的创作及其传播
  • 一 曹雪芹与《红楼梦》创作
  • 二 《红楼梦》早期的传播
  • 第三节 清代旗人京味小说创作
  • 一 清乾嘉时期京城旗人文言小说创作
  • 二 清后期的京味小说雏形
  • 第四节 清代北京的子弟书
  • 一 清前期子弟书的兴起
  • 二 子弟书的传唱及其演变
  • 第六章 清代北京的艺术发展
  • 第一节 清代前期的北京戏曲发展
  • 一 清前期北京戏曲发展沿革
  • 二 清前期活动于北京的代表性剧作家
  • 三 清乾隆年中后期“花雅之争”与“徽班进京”
  • 四 清后期徽汉合流与京剧的形成
  • 第二节 清代北京书画艺术
  • 一 清代北京具有代表性的汉族书法家
  • 二 清代北京满族贵族书法家
  • 三 清前期活动于北京的著名画家
  • 四 清代西洋绘画在北京的发展
  • 第三节 清代北京手工艺的发展
  • 一 清代前期对北京工艺行业的管理
  • 二 清代北京手工艺发展标志性成就
  • 第四节 清代京城园林艺术及其文化底蕴
  • 一 清代北京园林艺术发展
  • 二 清代北京园林的文化特征
  • 第七章 清代前期的北京教育
  • 第一节 清代前期的国子监教育
  • 一 清朝前期北京国子监权威地位的确立
  • 二 清廷对北京国子监的强化管理措施
  • 第二节 清代满族子弟教育
  • 一 清代北京八旗官学
  • 二 清代京师宗学
  • 三 清前期的内务府官学
  • 第三节 清代北京官学及京城的义学
  • 一 清代顺天府学及州县官学
  • 二 清代北京义学
  • 第四节 顺天府乡试及清代科举
  • 一 清代顺天府乡试
  • 二 清代京城会试
  • 第八章 清代宗教发展与北京宗教文化
  • 第一节 清朝满族统治者的萨满教信仰
  • 一 满族萨满教早期兴起及发展
  • 二 萨满教在北京的制度化发展及影响
  • 第二节 清代北京喇嘛教发展及其影响
  • 一 清前期对北京喇嘛教的管理
  • 二 喇嘛教“跳布扎”对北京民俗的影响
  • 第三节 清前期北京佛教发展及《乾隆大藏经》的刊行
  • 一 清前期北京佛教发展
  • 二 清代对佛教经典的集成性整理
  • 第四节 清代北京道教及其道观
  • 一 清前期对北京道教的管理
  • 二 清代北京著名道教寺观
  • 第五节 清代北京伊斯兰教及牛街清真寺
  • 一 清代对伊斯兰教的管理政策
  • 二 北京牛街清真寺伊斯兰教中心的确立
  • 第六节 清前期北京天主教活动及其文化影响
  • 一 天主教传入北京及清初天主教的发展
  • 二 清初“康熙历狱”
  • 三 “敬奉礼仪之争”与清廷对天主教政策的转变
  • 第九章 清代北京宫廷文化
  • 第一节 以紫禁城为中心构筑的清代宫廷皇家文化意识
  • 一 清代对北京紫禁城的改造
  • 二 清王朝构建的皇家典仪及其文化
  • 三 清代宫廷饮食文化
  • 第二节 清代北京皇家园林文化
  • 一 清代北京内城皇家园林的修建
  • 二 “三山五园”皇家园林对北京城市空间的新拓展
  • 第十章 清代北京会馆及其文化
  • 第一节 北京会馆的兴起及清代北京会馆发展
  • 一 北京会馆的兴起
  • 二 清代北京会馆重兴原因
  • 三 清代北京会馆的发展
  • 第二节 清代北京会馆的运行及北京会馆文化的形成
  • 一 清代北京会馆的设立形式
  • 二 清代北京会馆的运行体制
  • 三 清代北京会馆文化形成及其影响
  • 第十一章 清朝钳制政策对北京文化发展的影响
  • 第一节 清前期文字狱造成北京文化发展的阴影
  • 一 清前期文化专制及文字狱的产生
  • 二 清代文字狱造成北京文化发展阴影
  • 第二节 清代旗民分城而居政策对北京文化板块形成的影响
  • 一 清代“旗民分城而居”形成内城旗民圈
  • 二 “旗民分城”带来北京城格局改变
  • 第十二章 清中后期外来文化冲击带来北京文化动荡
  • 第一节 清中期的衰败与外国侵略者第一次占北京
  • 一 清朝中期的统治衰落
  • 二 英法联军攻占北京
  • 第二节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设立及其影响
  • 一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设立
  • 二 总理衙门设立影响
  • 第三节 清代北京近代史上第一次中西文化的交锋
  • 一 外国侵略势力进入对北京的影响
  • 二 中西文化观念在京城首次直接交锋
  • 第四节 晚清时代的北京文化裂变
  • 一 京城传统文化体系的裂变
  • 二 西方文化大量涌入北京
  • 第十三章 清后期近现代教育中心的确立
  • 第一节 京师同文馆及西式教育的本土进程
  • 一 北京同文馆设立
  • 二 北京同文馆带来的观念冲击
  • 第二节 京师大学堂与北京教育近现代化
  • 一 京师大学堂设立
  • 二 北京近现代化教育开启
  • 第三节 北京教育制度改革与科举制的废止
  • 一 晚清“壬寅学制”改革
  • 二 科举制度的废除
  • 第十四章 清末北京近代出版传播业的发展
  • 第一节 清代邸报与近代报刊的兴起
  • 一 清代京师邸报
  • 二 晚清时期京城近代新闻报业的兴起
  • 第二节 现代印刷技术引进与北京近代出版发行业崛起
  • 一 晚清时期西方印刷技术传入京城
  • 二 晚清北京新书业与古旧书业格局形成
  • 主要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