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从战国的历史经验中,揭示大国博弈之下中国文明突围法则。

内容简介

书中深入剖析秦灭六国、盘整岭南、统一天下的战略逻辑与制度创新,探寻中国文明历经千年冲击而延续的韧性所在,并从外交、法治、民族融合等维度,揭示中国文明在当下国际变局中的突围之道。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 大争铸剑论沧桑
  • 一 突围 秦统一中国文明的“8+3”次战役
  • 一 秦统一中国的历史条件
  • 二 统一首战: 老军担纲 一战灭韩
  • 三 灭赵大战: 军政并举 对峙待变
  • 四 灭燕之战: 放弃和平统一幻想 重回战争统一
  • 五 灭魏之战: 新锐首创 水战中原
  • 六 大国之战: 灭楚灭齐
  • 七 终结乱世,铸就一统
  • 二 重建 重新思考秦帝国的制度与文明
  • 八 重新认识秦人和秦帝国的兴起
  • 九 关于秦帝国中央集权的历史辨析
  • 十 秦崛起之后为何速亡
  • 十一 秦制度的历史缺陷
  • 十二 假如秦帝国没有速亡……
  • 十三 中国文明的三大跌落
  • 十四 儒家代表不了中国传统文明
  • 十五 中国文明重建的基础问题
  • 三 启今 大争之世与当代中国
  • 十六 大争之世的难关: 反霸破交 正大崛起
  • 十七 大争之世的根基: 变法图强 坚持改革
  • 十八 大争之世的核心: 法治文明 聚结民心
  • 十九 大争之世的聚合力: 文明融合 文化认同
  • 二十 大争之世战略法则: 强力反弹 有限扩张
  • 二十一 大争之世的新精神: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
  • 二十二 中国新法家: 复兴大潮中涌现的新文明理念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3
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用裂变与重生,来应对大争之世

    本书剖开了 “大争之世” 的横截面,将秦灭六国的过程拆解为一次次精密的政治手术。孙皓晖独创性地提出 “8+3” 次战役模型 —— 从灭韩的闪电突袭到灭楚的持久消耗,从军事攻略到文明整合 —— 揭示秦王朝不仅用武力更用制度创新终结乱世。他笔下的秦并非暴政符号,而是 “战时法治系统” 的设计师:商鞅变法以铁腕扭转秦人 “烈乱秉性”,将散沙部族锻造成纪律严明的战争共同体。六国衰亡的 “基因缺陷论” 是全书最犀利的论点了。韩国亡于申不害变法的 “术治陷阱”,当权术诡计取代法治精神,朝堂便沦为 “自身全保” 的犬儒孵化场;赵国表面雄烈尚武,实则被 “妄杀之风” 撕裂,李牧之死暴露了以私刑代公权的文明痼疾;燕国在召公奭的 “长寿阴影” 下固守王道,当权者竟幻想 “以德行平息利益冲突”,最终被时代巨浪吞没。这些诊断充满文学化的锐度,也因史实支撑不足引发争议,但不得不承认,这论点确实很有说服力。全书争议的核心在于孙皓晖的史观拆解。他直斥儒家史观是 “文明倒流的起点”,将战国法家 “法治” 等同于现代法治精神,称秦制是 “中国原生文明的最高峰”。这种颠覆性叙事引发两极化反应:赞赏者称其打破 “暴秦叙事” 的思维枷锁,批评者则抨击其美化专制,如将焚书坑儒包装为 “反复辟的必要代价”。当他说 “领袖是变革第一推动力” 时,字里行间涌动着对强人政治的隐秘渴望 —— 这或许正是其理论最危险的锋芒。全书的当代性在第三篇章喷薄而出。孙皓晖将 21 世纪定义为 “新大争之世”,提出四重突围法则:外交上 “反霸破交” 打破围堵,内政上 “变法图强” 深化改革,文明根基建立 “法治认同”,战略选择遵循 “强力反弹、有限扩张”。最惊人的是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与 “中国新法家” 并置为文明重建的双引擎,宣称法家思想才是 “中国传统的真正底色”。在西方话语霸权森严的今天,这种论断犹如思想领域的 “核威慑”,但我就喜欢这说法。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