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是《世界佛教通史》系列第一卷,主要讲述佛教起源至公元七世纪的发展历程。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释迦牟尼佛时代的印度政治、经济、社会、宗教与文化,释迦牟尼佛的出世、弘化与涅槃,阿含经教中的佛陀形象,释迦牟尼佛的阿含教说,结集与阿含经,从阿含佛教到部派佛教,佛教的部派分裂,部派佛教的思想及其大师,从阿育王到迦腻色迦王,早期佛教的文学与艺术,大乘佛教的兴起,初期大乘经典及其思想,龙树、提婆与中观学派,笈多王朝及其前后的政治、经济、社会与宗教状况,中、晚期大乘经典及其思想,瑜伽行派论师、著述及其思想,笈多王朝及其前后印度佛教与非佛教的文学、艺术,佛教密教的兴起。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简介
  •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出版说明
  • 总序
  • 绪言
  • 序章 古代印度概况
  • 第一节 印度名及其汉译
  • 第二节 古代印度的疆域地形
  • 第三节 古代印度的种族
  • 第四节 古代印度的语言
  • 第一章 释迦牟尼佛时代的印度政治、经济、社会、宗教与文化
  • 第一节 释迦牟尼佛时代前的印度社会与文明
  • 第二节 释迦牟尼佛时代前的印度宗教与文化
  • 第三节 释迦牟尼佛时代的政治、社会与经济
  • 第四节 释迦牟尼佛时代的宗教与思想文化
  • 第二章 释迦牟尼佛的出世、弘化与涅槃
  • 第一节 释迦牟尼与佛陀
  • 第二节 释迦牟尼佛的年代、种族与家世
  • 第三节 释迦牟尼佛的出世与成道
  • 第四节 释迦牟尼佛的转法轮与入灭
  • 第五节 释迦牟尼佛的僧团及诸弟子
  • 第三章 阿含经教中的佛陀形象
  • 第一节 释迦牟尼的佛相
  • 第二节 作为大解脱者的佛陀
  • 第三节 作为大觉悟者的佛陀
  • 第四节 佛陀的超越与不离
  • 第四章 释迦牟尼佛的阿含教说
  • 第一节 印度佛教的分期
  • 第二节 佛陀阿含教说的性质与特色
  • 第三节 佛陀阿含教说的教纲
  • 第四节 佛陀阿含教说的行与果
  • 第五节 佛陀的社会与政治教说
  • 第五章 结集与阿含经
  • 第一节 第一次大结集背景
  • 第二节 第一次大结集过程
  • 第三节 第二次大结集
  • 第四节 部派结集
  • 第五节 三藏与阿含经
  • 第六章 从阿含佛教到部派佛教
  • 第一节 阿含佛教的开展
  • 第二节 从佛灭到阿育王时期的付法传承
  • 第三节 阿育王与佛教的兴盛
  • 第七章 佛教的部派分裂
  • 第一节 僧团与部派分裂
  • 第二节 大天与部派分裂
  • 第三节 部派分裂的阶段及其所论诤的问题
  • 第四节 部派的分派
  • 第八章 部派佛教的思想及其大师
  • 第一节 部派佛教的大师
  • 第二节 部派佛教与阿毗达磨
  • 第三节 大众系部派及其基本思想
  • 第四节 有部系部派及其基本思想
  • 第五节 分别说系部派及其基本思想
  • 第九章 从阿育王到迦腻色迦王
  • 第一节 孔雀帝国的瓦解与混乱割据
  • 第二节 巽伽王朝时代的中印度法难
  • 第三节 迦腻色迦王与佛教
  • 第十章 早期佛教的文学与艺术
  • 第一节 佛教文学的早期阶段
  • 第二节 佛教艺术的兴起
  • 第十一章 大乘佛教的兴起
  • 第一节 大乘佛教的基本思想
  • 第二节 大乘佛教兴起的背景与思想条件
  • 第三节 大乘佛教的兴起
  • 第四节 “大乘非佛说”问题
  • 第十二章 初期大乘经典及其思想
  • 第一节 大乘经典的来源与结集
  • 第二节 初期大乘经典及其思想
  • 第十三章 龙树、提婆菩萨与中观学派
  • 第一节 大乘两宗派与三系
  • 第二节 龙树菩萨生平及其著述、思想
  • 第三节 提婆菩萨的生平及其著述、思想
  • 第四节 中观派的发展与传承
  • 第五节 佛护与清辨论师略述
  • 第十四章 笈多王朝及其前后的政治、经济、社会与宗教状况
  • 第一节 笈多王朝及其前后的政治、社会与经济状况
  • 第二节 笈多王朝及其前后的非佛教宗教与哲学状况
  • 第三节 笈多王朝及其前后大乘佛教的盛衰
  • 第四节 晚期部派佛教的流布与演变状况
  • 第十五章 中、晚期大乘经典及其思想
  • 序说 中期与晚期大乘佛教
  • 第一节 佛性如来藏经典及其思想
  • 第二节 瑜伽行派经典及其思想
  • 第十六章 瑜伽行派论师、著述及其思想
  • 第一节 瑜伽行派及其思想开展阶段
  • 第二节 弥勒、无著与世亲菩萨的生平、著述
  • 第三节 弥勒、无著与世亲菩萨的基本思想
  • 第四节 瑜伽行派的陈那、安慧、护法等论师
  • 第十七章 笈多王朝及其前后印度佛教与非佛教的文学、艺术
  • 第一节 笈多王朝及其前后的印度非佛教文学与艺术
  • 第二节 笈多王朝及其前后的印度佛教文学与艺术
  • 第十八章 佛教密教的兴起
  • 第一节 佛教密教的起源
  • 第二节 佛教密教的初始与早期阶段
  • 主要参考书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0
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深入全面了解佛教的起源和发展

    《世界佛教通史 第一卷》是专门讲印度佛教之前的文化延续,一致到公元 7 世纪的印度大乘佛教密教的一个过程。可以说事无巨细的做了大量研究,可以说是非常详尽。了解过程,是为了真正去了解最后他们的思想。佛陀于阿含教期间,开始讲法,是四圣谛,十二因缘,三法印。而到了部派佛教,上座派和大众牌开始对于佛陀的思想有了不同的见解。而到了大乘佛教,无论是开始的 将 “空” 的中观派,还是中间过度的讲 “有” 的 如来藏,还是另外一个大乘宗派的 瑜伽行派,都在不断延展佛教的教义。从空,到有,到真如。一一道来。至于到了密教,这是本来就是佛教中的一个修炼方法,不过佛陀一开始就不喜欢显示神通,认为神通不究竟,所以在密教兴起之前,都不显山不漏水。公元 7 世纪开始,密教得到了非常多的认可。有三脉七轮的身密,也有各类经文的心密,还有密教真言的口密,把整个修行与认知完整联系起来。(虽然对于密教的讲述不多)总之,对于印度佛教的起源,有了非常全面的认识。各自宗派的理解,可以再今后的修行过程中,慢慢领悟。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涵盖了历史地理和政治的一部佛教史,第一部主要讲述古印度的由来以及古印度时期佛教的诞生与发展,脱胎于婆罗门教的佛教,起初是为了反抗种姓制度而产生,讲究众生平等,却在传播中为了得到统治者的支持而转为统治工具。从男女平等到男女区别,为了确保自身的存续而失去了自身的先进性,反而被婆罗门教所吸收,在印度本土覆灭。内容很详实也很专业,但由于涉及范围过多,普通读者很难判断叙述的真实性,文字的繁复反而增加了文章的知识壁垒,以至于非史学专业所不能读,可谓唏嘘。于寻常对佛教感兴趣的读者并不适用。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