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分析改革开放后人大制度发展的四阶段,运用马克思主义阐述制度内涵,力求提供政治发展解决方案。

内容简介

本书借鉴断代史的写法,采取“横切”方式,根据中国宏观政治发展的内在逻辑特点,将改革开放以来人大制度的发展概括性地划分为恢复重建、活跃探索、稳定发展、创新推进四个不同的阶段,并对每个阶段进行深入的描述与分析。全书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历史考察为主,以史论结合的方式努力阐述人大制度内涵与阶段性特点,力争从政治制度的发展中得出规律性的解释和对应的解决方案,为解决当下及今后一个时期的政治发展问题找到合适的“理论之钥”。

目录

  • 版权信息
  • 摘要
  • 导论
  • 一、研究缘由和意义
  • 二、研究现状和综述
  • 三、研究路径与方法
  •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 五、研究逻辑和框架
  • 第一章 人大制度理论和实践渊源及初期建设情况
  • 一、人大制度理论渊源
  •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和国家学说
  • (二)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和国家学说的继承与发展
  • (三)苏维埃制度及理论
  • 二、人大制度实践渊源
  • (一)罢工工人代表大会和农民协会(1921—1927)
  • (二)工农兵代表苏维埃(1927—1937)
  • (三)参议会(1937—1945)
  • (四)代表会议(1945—1953)
  • 三、改革开放以前的人大制度建设
  • (一)人大制度全面确立
  • (二)1954年宪法及其对人大制度的创制性规定
  • (三)人大制度建设历经波折
  • 第二章 人大制度恢复重建
  •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人大制度建设新的历史时期
  • (一)确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 (二)改革完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
  • (三)坚持党的领导、实行人民民主、严格依法办事三者是一致的
  • 二、1982年宪法及其对于人大制度发展的里程碑意义
  • (一)体现了党的正确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
  • (二)新的历史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 (三)宪法稳定是国家稳定的基础和保证
  • 三、选举制度的重要改革
  • (一)改革候选人提名方式
  • (二)实行差额选举制度
  • (三)把直接选举人大代表的范围扩大到县一级
  • 四、设立县和县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
  • (一)提出和确定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
  • (二)地方人大常委会的建立和发展
  • (三)明确各级人大常委会之间的关系
  • 第三章 人大制度活跃探索
  • 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 (一)立法保护和促进经济发展
  • (二)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
  • (三)制定《立法法》推进依法立法
  • 二、人大监督是国家监督体系中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监督
  • (一)人大监督既是制约又是支持和促进
  • (二)积极探索各种监督形式
  • (三)不断加快人大监督法制化进程
  • 三、更好发挥各级人大代表作用
  • (一)人大代表工作进入规范发展阶段
  • (二)提高代表素质、优化代表结构
  • (三)充分发挥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作用
  • 四、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把自身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上
  • (一)不断优化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结构
  • (二)人大常委会办事机构建设要适应人大常委会工作
  • (三)人大工作进一步程序化、制度化
  • 第四章 人大制度稳步发展
  • 一、形成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 (一)确保如期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宣告形成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 二、不断加强和改进人大监督工作
  • (一)要切实担负起监督宪法实施的职责
  • (二)在法治轨道上推进人大监督工作
  • (三)增强实效是做好人大监督工作的关键
  • 三、完善选举制度,扩大人民民主
  • (一)实现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
  • (二)增强候选人“透明度”,保障选民知情权
  • (三)依法保障选举权,加大对破坏选举行为查处力度
  • 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坚持好、完善好人大制度
  • (一)坚持好、完善好人大制度要坚持三条原则
  • (二)支持、规范和保证人大代表依法履行职责和行使权力
  • (三)更好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三个机关”作用
  • 第五章 人大制度创新推进
  • 一、以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导人大工作
  • (一)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
  • (二)健全立法体制机制以推进科学民主依法立法
  • (三)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 二、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改革
  • (一)实现党内监督和人民监督有机结合
  • (二)确保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在法治轨道上推进
  • (三)监察委员会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
  • 三、加强县乡人大工作和建设
  • (一)加强县乡人大工作和建设是坚持和完善人大制度的重要内容
  • (二)确保加强县乡人大工作和建设的重要举措都于法有据
  • (三)加强县乡人大工作和建设,夯实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
  • 四、积极发挥人大在完善“中国之制”、推进“中国之治”中的作用
  • (一)把准新时代人大作为“两个机关”的政治定位
  • (二)发挥人大制度对完善“中国之制”的根本推力
  • (三)释放人大制度对推进“中国之治”的制度功效
  • 总结与展望
  • 一、影响人大制度变迁的主要因素
  • (一)中国共产党是人大制度变迁的核心决定力量
  • (二)政治精英是人大制度变迁不可忽视的设计者
  • (三)国际政治形势是人大制度变迁的重要外在诱因
  • 二、推动人大制度发展的经验
  • (一)坚持党的正确领导是人大制度建设的根本保证
  • (二)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 (三)坚持依法治国是确保人大制度有效运行的保障
  • (四)坚持把民主集中制作为人大制度运作的重要原则
  • (五)坚持把国情和实际作为完善发展人大制度的重要依托
  • 三、人大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 (一)党领导人大的方式没完全跟上依法执政要求
  • (二)人大功能发挥与宪法法律规定还有差距
  • (三)人大制度中具体程序性、操作性规定不够完善
  • (四)乡镇人大建设和作用发挥还不到位
  • (五)人大自身建设存在诸多薄弱环节
  • 四、完善人大制度的方向
  • (一)理顺党和人大的关系
  • (二)改革、完善人大选举制度
  • (三)增强人大的代表性、功能性
  • (四)加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关键职权
  • (五)加强、改进县乡人大工作
  • (六)加强人大自身建设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江苏人民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53年1月,国家一级出版社,首批“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之一,是具有深厚历史积淀和众多图书品牌的综合性出版社。年均出版图书1000余种,承担多项国家重点出版项目。先后有400余种图书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奖,其中17种图书21次获得国家级大奖。 近年来出版的《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少儿书系》(108卷)、《中国近代通史》(10卷)、《南京大屠杀史料集》(55卷)、《西方哲学史》(8卷)、《现代经济词典》、《中国人民解放军简史》(2卷)、《世界现代化历程》(6卷)、《资本主义理解史》(6卷)、《中国佛教通史》(15卷)、《中国古城墙》(6卷本)等一大批重点图书,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赞誉,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流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基地、大众出版创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