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从中西文化比较视角出发对儒家思想进行分析和讨论。

内容简介

在中国思想史上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强劲的思想倾向,即追求运用西方思想中的所谓“普世价值”来改造并建构当代中国新文化。尽管这种努力至今仍然有人在持守,但人们越来越感受到,这种努力与中国人的生存意识存在着内在的根本性冲突。

每一种文明在起源上都有独自的核心价值,包括其原始生存关注和基本运作原则,以维持其生存和发展;但同时也框架了其视角,生成各种视角盲点。文明交流和对话不是要用一种文明的核心价值去取代另一种文明的核心价值,而是要尊重并体会对方的核心价值,进而暴露各自的视角盲点以扩展其视野。

本书在这种中西文明比较视域中审视儒家思想,努力揭示儒家的生存关注和思想脉动,及其与当代中国人的历史传承和生存关联,并在展示盲点的同时探讨消解盲点之途径以及未来发展之空间。同时,本书运用生存分析和情感分析的方法,在分析儒家原始文本时集中呈现其中的生存关注和情感结构,激活文本,使之进入当代语境,参与当代中国思想运动。

目录

  • 版权信息
  •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 序 言
  • 导言 核心价值的询问:文明对话往何处去?[1]
  • 一、“普世价值”说法的起源
  • 二、权利和责任
  • 三、寻找文明交往-对话模式
  • 四、文明对话的基本原则
  • 第一部分 中西思维比较的方法论
  • 第一章 柏拉图和孟子论善:中西思维的方向性问题
  • 一、柏拉图:善和真理
  • 二、孟子:善和本性
  • 三、真正的善和本性之善
  • 第二章 《天主实义》与中西思维的问题意识
  • 一、利玛窦的三个语境
  • 二、三个争论
  • 三、中西对话的原始文本
  • 第三章 《天主实义》中的中西思维方式之争
  • 一、类比和共同的理解基础
  • 二、在共同情感中界定情感对象
  • 三、情感分析与比较研究
  • 第四章 儒学思想研究的一些方法论问题
  • 一、文献考据问题
  • 二、陈寅恪与冯友兰之争
  • 三、“敬重”情感与六经注我
  • 四、读者与文本
  • 第二部分 儒家的终极关怀
  • 第五章 “敬仰”与“信仰”:中西天命观比较分析
  • 一、作为认识器官的“情感”
  • 二、在“敬仰”中呈现的天命
  • 三、“信仰”与神的启示
  • 第六章 寻找善的定义:义利之辨和因信称义
  • 一、儒家“义利之辨”中的“义”
  • 二、《中庸》的“以诚明善”
  • 三、“因信称义”中的“义”
  • 四、善的定义:困境和出路
  • 五、“诚”和“信”:人类生存的悖论性
  • 第七章 “诚”与儒家的宗教性
  • 一、追问人的本性
  • 二、何为君子之道?
  • 三、“诚”的认识论功能分析
  • 四、儒家的宗教性
  • 第三部分 儒家的人性论
  • 第八章 《中庸》的君子和康德的善人
  • 一、《中庸》的“君子”概念
  • 二、康德的“善人”
  • 三、“善人”与“君子”
  • 第九章 追问人性:君子困境与罪人意识
  • 一、《中庸》论君子
  • 二、从君子到小人
  • 三、基督教的罪人意识
  • 第十章 文化盲点:原罪论与性善论
  • 一、“人皆求善”和“人无有不善”
  • 二、原罪论:堕落本性无法向善
  • 三、性善论中的功夫论困境
  • 第十一章 建构和解构:耶儒在张力中互动
  • 一、克己复礼,诚身明善
  • 二、“不要疑惑,而要相信”
  • 三、在“诚”“信”张力中生存
  • 第四部分 儒家的政治观
  • 第十二章 中西两种政治的概念分析
  • 一、两个女人的选择
  • 二、概念界定
  • 三、两种主体性
  • 四、作为政治生活的起点
  • 五、关于西方权利政治的一些分析
  • 第十三章 儒家仁政的情感结构分析
  • 一、“忠心”与责任意识
  • 二、“敬天”与社会秩序
  • 三、“君子”与敬天知天
  • 第十四章 现代西方政治与儒家仁政的政治领袖产生机制比较分析
  • 一、现代西方政治与选举制
  • 二、儒家仁政与推举制
  • 三、选举制与推举制之比较
  • 第十五章 政治秩序中的宗教与教化问题
  • 一、权利政治中的宗教问题
  • 二、责任政治与宗教活动
  • 结束语 勿忘祖宗言
  • 参考文献
  • 附录 哥尼斯堡的中国人[1]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