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高中同步知识讲解,打好基础,突破考试重点难点。

内容简介

本书是编写给高中生的历史刚需教辅书。内容来自张雪峰和他的一线教师教研团队。全书把高中历史知识内容进行了梳理,构建清晰的知识框架,语言简洁,用比较法串连记忆,做到点、线、面三者结合。全书紧跟新高考方向,做到记、讲一体。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中外历史纲要(上)
  •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 二、从部落到国家
  • 三、商和西周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 三、孔子和老子
  • 四、百家争鸣
  •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 一、秦的统一
  • 二、秦朝的暴政
  • 三、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 二、西汉的强盛
  • 三、东汉的兴衰
  • 四、两汉的文化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 一、三国与西晋
  • 二、东晋与南朝
  • 三、十六国与北朝
  •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 一、隋朝兴亡
  •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 一、选官制度
  • 二、三省六部制
  • 三、赋税制度
  •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 二、文学艺术
  • 三、科技
  • 四、中外文化交流
  •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 三、王安石变法
  • 四、南宋的偏安
  •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 一、辽与西夏
  • 二、金朝入主中原
  •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 四、元朝的民族关系
  • 五、元朝的灭亡
  •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 一、经济的发展
  • 二、社会的变化
  • 三、儒学的复兴
  • 四、文学艺术和科技
  •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 二、疆域的奠定
  • 三、统治危机的初显
  •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
  • 三、小说与戏曲
  • 四、科技
  •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 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 二、两次鸦片战争
  • 三、开眼看世界
  •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 一、太平天国运动
  • 二、洋务运动
  • 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 四、瓜分中国的狂潮
  •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 一、戊戌维新运动
  • 二、义和团运动
  • 三、八国联军侵华
  • 四、民族危机的加深
  • 第18课 辛亥革命
  •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 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 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 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 三、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 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 第20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 一、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 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 第21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 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 三、红军长征
  • 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 一、局部抗战
  • 二、全国抗战的开始
  • 三、日军的侵华暴行
  • 第23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 一、正面战场的抗战
  • 二、敌后战场的抗战
  • 三、东方主战场
  • 四、抗日战争的胜利
  •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 二、全面内战的爆发
  • 三、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 二、“文化大革命”
  •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 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 二、改革开放进程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提出
  • 第28课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 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 二、“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 三、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 第29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一、中共十八大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 二、中共十九大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三、中共二十大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 第30课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二、综合国力显著提升
  • 三、在应对风险挑战中推进各项事业
  • 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中外历史纲要(下)
  •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 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 一、古代文明的扩展
  • 二、古代世界的帝国
  • 三、文明的交流
  •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 一、西欧封建社会
  • 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
  • 三、拜占庭与俄罗斯
  •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 一、阿拉伯帝国
  • 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 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 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 一、古代非洲文明
  • 二、古代美洲文明
  • 第6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
  • 一、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
  • 二、新航路的开辟
  • 三、其他航路的开辟
  • 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 一、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 二、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 三、早期殖民扩张
  • 第8课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 一、文艺复兴
  • 二、宗教改革
  • 三、近代科学的兴起
  • 四、启蒙运动
  • 第9课 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 一、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
  • 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 三、资本主义的扩展
  • 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 一、工业革命的背景
  • 二、工业革命的进程
  •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
  • 第1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 一、早期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思想的萌发
  • 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 三、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 第12课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 一、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
  • 二、亚洲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
  • 三、西方列强瓜分非洲
  • 四、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 第13课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 一、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 二、亚洲的觉醒
  • 三、非洲的抗争
  •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 四、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 第16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 一、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
  • 二、非洲独立意识的觉醒
  • 三、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与改革
  •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 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
  • 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 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 三、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 四、“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
  •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 第21课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 一、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 二、发展中国家的成就
  • 三、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
  • 第22课 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
  • 一、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 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 三、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性
  • 第23课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
  • 一、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追求
  • 二、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
  • 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果麦文化

果麦文化传媒成立于2012年7月。面向城市新兴中产阶层,提供图书、电影、互联网文化产品等“更好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