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试图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论说马克思经济哲学这一提法指称的具体性内容。

内容简介

马克思经济哲学客观存在于马克思文献特别是政治经济学文献中,是介于马克思哲学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之间的边缘性、交叉性学科,有自已相对固定的研究对象、内容规定和研究方法。

本书以文献实证、理论逻辑分析、方法论真相还原和思想内容比较等方式证明,马克思经济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不可或缺且无可替代的思想资源。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理论的深度与思想的容量
  • 前言
  • 导论 马克思经济哲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一、 问题的提出及其说明
  • 二、 定义
  • 三、 研究对象
  • 四、 研究方法
  • 五、 结论
  • 第一章 马克思哲学文献中的政治经济学“基因”
  • 一、 问题的提出及其说明
  • 二、 批判费尔巴哈哲学的“秘密武器”
  • 三、 方法论中的政治经济学“基因”
  • 四、 结论
  • 第二章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文献中的哲学结晶
  • 一、 问题的提出及其说明
  • 二、 节点一:政治经济学与哲学的关系
  • 三、 节点二: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与劳动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 四、 节点三:原生态哲学文献载体的变迁
  • 五、 节点四:理解路径是关键
  • 六、 节点五:传统理解路径的奠基者
  • 七、 结论
  • 第三章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哲学性质
  • 一、 问题的提出及其说明
  • 二、 政治经济学的哲学性质
  • 三、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哲学经济学
  • 四、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哲学性内容的存在形式
  • 五、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元经济哲学一:逻辑前提论
  • 六、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元经济哲学二:经济哲学本体论
  • 七、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元经济哲学三:经济哲学价值论
  • 八、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元经济哲学四:经济哲学历史观
  • 九、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元经济哲学五:经济哲学方法论
  • 十、 结论
  • 第四章 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哲学基础的批判
  • 一、 问题的提出及其说明
  • 二、 制度前提批判
  • 三、 人学前提批判
  • 四、 阶级立场批判
  • 五、 方法论批判
  • 六、 结论
  • 第五章 马克思经济哲学语境中劳动的性质
  • 一、 问题的提出及其说明
  • 二、 劳动的原型性质
  • 三、 劳动的历史性质
  • 四、 劳动的预设性质
  • 五、 劳动的创造性质
  • 六、 劳动的受动性质
  • 七、 劳动的技术性质
  • 八、 劳动的组织性质
  • 九、 劳动的法权性质
  • 十、 劳动的基础性质
  • 十一、 结论
  • 第六章 马克思经济哲学语境中的劳动历史唯物主义
  • 一、 问题的提出及其说明
  • 二、 命名问题
  • 三、 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
  • 四、 劳动哲学本体论
  • 五、 人学历史唯物主义
  • 六、 工艺学历史唯物主义
  • 七、 结论
  • 第七章 马克思经济哲学语境中的社会历史线性演化逻辑
  • 一、 问题的提出及其说明
  • 二、 原生态语境
  • 三、 一般性理论语境
  • 四、 东方特定社会历史情势语境
  • 五、 俄国特定社会历史情势语境
  • 六、 结论
  • 第八章 马克思经济哲学语境中的资本家范畴
  • 一、 问题的提出及其说明
  • 二、 看待资本家的角度
  • 三、 资本家的职能
  • 四、 需要研究的问题
  • 五、 思想来源
  • 六、 结论
  • 第九章 马克思经济哲学语境中资本的矛盾性质
  • 一、 问题的提出及其说明
  • 二、 表现形式与实际内容之间的矛盾
  • 三、 商品生产与价值实现之间的矛盾
  • 四、 财富生产与其内在本质之间的矛盾
  • 五、 消费中节约与浪费之间的矛盾
  • 六、 目标追逐与社会历史性后果之间的矛盾
  • 七、 结论
  • 第十章 马克思经济哲学语境中的逻辑与历史有机统一方法
  • 一、 问题的提出及其说明
  • 二、 逻辑与历史有机统一方法释义
  • 三、 逻辑与历史有机统一方法中的“逻辑”
  • 四、 逻辑与历史有机统一方法中的“历史”
  • 五、 需要说明的问题
  • 六、 结论
  • 第十一章 马克思经济哲学语境中的理解方法及其性质
  • 一、 问题的提出及其说明
  • 二、 马克思对理解方法的界说
  • 三、 理解方法的性质
  • 四、 结论
  • 第十二章 马克思经济哲学语境中独具特色的经验主义哲学方法
  • 一、 问题的提出及其说明
  • 二、 形成过程
  • 三、 充分地占有材料
  • 四、 分析演化过程
  • 五、 探寻内在联系
  • 六、 关注细节
  • 七、 结论
  • 第十三章 马克思经济哲学语境中让当事人出场说话的方法
  • 一、 问题的提出及其说明
  • 二、 让当事人出场说话是方法的根据
  • 三、 运用让当事人出场说话方法的社会和学术背景
  • 四、 运用让当事人出场说话的例证
  • 五、 结论
  • 第十四章 恩格斯与马克思经济哲学体系
  • 一、 问题的提出及其说明
  • 二、 何谓马克思经济哲学体系
  • 三、 青年恩格斯是马克思经济哲学思想的启蒙者和领路人
  • 四、 中年及以后的恩格斯是马克思经济哲学体系的忽略者
  • 五、 结论
  • 第十五章 比较视域中的恩格斯哲学分析框架与马克思哲学分析框架
  • 一、 问题的提出及其说明
  • 二、 恩格斯的哲学分析框架及其特点
  • 三、 马克思的哲学分析框架及其特点
  • 四、 两种哲学分析框架之间的理论逻辑关系
  • 五、 结论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