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顶尖社会学者对日常生活的有力透视;一部洞察幽微、机智轻快的大家小书。

内容简介

世界著名社会科学家查尔斯·蒂利在他那本令人大开眼界的书《为什么?》中,揭露了一些关于人们寻找借口和给出理由的惊人真相。如今,他带着对人类关系之复杂性的更为深入的探索回来了,这一次他所检视的是,当我们评功论过时究竟发生了什么。

人人都评功论过,但其背后隐藏的动机却鲜为人知。蒂利带着他惯有的机锋和令人惊叹的洞察力,对人们互相之间,以及面向自我的责怪和夸扬的方式投去了兴味盎然和发人深省的一瞥。他在本书中收集的故事,有些很是日常,有些不太常见;有些是个人的经历,有些是别有深意的幽默故事——有奥斯卡得主热情过火的演讲,有在国会小组前的证词,有情侣间的恶言相向,还有职位晋升和诺贝尔奖颁奖中的各种争议。

借取自文学、历史、流行文化中的例子,蒂利主张人们不仅寻求对功与过,还寻求对正义的理解。罚当其罪,论功行赏,罪有应得。

本书构思精巧,行文精湛,是一本革新我们对我们所施予的功过的理解的好书。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一章 功劳、罪过与社会生活
  • 功与过的社会生活
  • 评功论过
  • 罪过与巫术
  • 功与过的政治
  • 再谈功与过
  • 第二章 正义
  • 度量正义与不义
  • 伸张正义
  • 评估正义
  • 群体边界
  • 第三章 功劳
  • 锦标赛
  • 荣誉
  • 晋升
  • 晋升纠纷
  • 关系网络
  • 第四章 罪过
  • 死去的儿童的价值
  • 罪过不单是功劳的反面
  • 罪罚相抵
  • “9·11”之罪
  • 第五章 胜利、失败与罪过的记忆
  • 战争记忆
  • 总统排位
  • 拉美战争领袖
  • 和解、报复或补偿
  • 参考文献
  • 译后记
  • 出版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4
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现实世界里的罪与罚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的名著《罪与罚》里描述了一位反英雄以英雄的姿态结束了一生。在故事之外,更带给我们启示,现实生活中的罪与罚难免要进行功过的判定,此行为还会牵扯到其他人。《功与过:社会生活中的赏罚》作为社会学大家的一本小书,在通俗易懂之外有不少引人深思之处。查尔斯・蒂利在书中的观点让我们得以拥有看待社会现象的新视角。1. 巨额赔偿曾经年少无知,不懂万恶的资本主义,只知道在欧美有不少的人在法律的支持下获得了天价赔偿,有些案例甚至让人觉得匪夷所思。本书中就提到了一些案件,这些受害者获得了巨额赔偿。当读者还畅想于这种天降好运的时候,作者顺手就将我们拍醒。事实上现实中大多数的案件受害者得不到这样的好运,即便是千辛万苦成功了也难以获得足够的赔偿。要是看过《漫长的诉讼》或者电影《造雨人》,想必会明白这结果并没有想象中的美好。就拿书中的成功案例来说,这些受害者能拿到手的远没有想象中的多,除了要支付律师等相关费用外所剩无几,拖到时间久了还可能入不敷出。更不幸的是名义上获得了巨额赔偿,余生却陷入了严重的贫困之中。按照书里的讲述,在追求正义的过程中,这些人在价值衡量的评判里经过功过评判,获得了正义。可要是细究的话,很难说这些受害者就因此获得了对抗不幸的能力。价值变动、能动性、能力和责任,让现代社会在其特定的框架下给出一个自认为相当完美的结果,但并不意味着就是正义的化身。可能在各方的视角下都暗含某种程度的不公。2. 隐秘角落如果说这些在法庭审判过的可以说是暴露在阳光之下,可另一些看似光鲜亮丽的却有着更值得被重视的隐秘角落。这些滋生出了潜规则,甚至严重影响了原有的功过判定。从奥斯卡奖到诺贝尔奖,这些家喻户晓的大奖评审的过程中受到了不少关系网络的影响。原本应该是公开公正公平的荣誉,在现实中变成了某些小圈子的私相授受,甚至变成了更为丑陋的游戏。像奥斯卡这样花钱拉票搞营销的可以理解,但诺贝尔奖在小圈子内的流动,既无视了应得之人,更为腐败滋生提供了土壤。《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逻辑》让我们对其祛魅,可现实中的丑闻频发更令人扼腕叹息。从这些看似有公信力的大家,到一些更为普通的奖项,圈内人所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视。相对比原有的价值评定,选边站队有些时候更为重要,有时甚至可以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光看其宣传的你可能会信以为真,可除了说的,稍微对做的教教真就会发现现实生活中的样子与你想象的大为不同。那些你以为高高在上的殊不知早已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3. 惩罚罪恶现实社会里的法律和相关提供提供了一套惩罚罪恶的机制,让我们避免了原始社会里的私刑泛滥。可这种公权力机构的运行结果未必会让我们得到想要的正义。在寻求正义的过程中,某些始作俑者可以说是罪有应得。可现实中仍有不少逃之夭夭的。以书中的 911 恐怖袭击为例,我们可以指责恐怖分子,可要是仔细追究下去就会发现美国政府以及相关领导人严重辜负了民众。在美国本土遭受袭击的过程中,为数不少的警察和消防队员不幸丧生。可在对意外事件的追溯中,受害者的遗孀感受到越加强烈的不满。对于公平正义的追寻,让那些冠冕堂皇的政府机构领导人露出原形。看似是一场意外,却是很多人玩忽职守的结果。换句话来说这是一场原本可以避免的灾难,可在每一个关键的节点上都没有人及时阻止,反而放任了其进一步发展。作恶的恐怖分子固然可恨,但这些以美国总统为代表的政府机构和领导人更让人失望。时至今日,除了百般遮掩,没有人得到应有的惩罚,更别提让真相水落石出。4. 完全正义牵扯到战争或者政治领域,对于简单的功过评定来说更是困难重重。你要是对于正义有着极高的道德偏好,那可能会遭受一连串的失望,甚至于感受到深深的绝望。大企业高管的独裁以及将功劳据为己有司空见惯,却倒也可以理解。可在政治或者战争的领域内让生灵涂炭的领导人就此获得所谓的殊荣就真的合适吗?一将功成万骨枯。作为故事来说很不错,可要是将其视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这对其来说是公平的吗?这种结果符合现实中的正义吗?和完全正义是否相去甚远?若我们遵循某种框架体系,很多时候就默认其所进行的功过评定,可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会坦然接受。正如小说《教父》开篇里的故事,殡仪馆老板求助教父惩罚那些施暴者,虽然女儿获得了法律上的判决,但明显不是他想要的结果。完全正义在理想状态下是每个人都值得追求的,可一旦落入现实就变了模样。有些时候你有幸能见到,更多的时候是苦苦追寻而遥遥无期。功与过的判定看似很简单,真正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5. 是非成败是非成败转头空,但可能人们还是会更喜欢生活在一个赏罚分明、罪过相抵的世界。也许目前我们暂时没能实现,可通过自身的一点点努力得以去无限接近。社会学的视角提供了我们一种看待社会现象的新视角,但并不意味着就是唯一的答案。在不少人看来可能也不是合适的。除了其自身存在的局限性,我们也不得不考虑付诸实践需要承受的代价。以诺贝尔奖为例,学术界的自查很难实现,外界的监督也未必就能如愿。《科学的隐忧》《造假的科学家》不断提醒着我们学术圈远非净土,指望其实现自净也是不太现实的。在名利场里,学术圈也好,娱乐圈也罢,明确的规则之外潜规则往往发挥更多的作用,故而出现种种乱象也不算太意外,但这并非意味就该如此。现实的不公给了我们努力和奋斗的方向,在纠正不公的过程中难免会触犯到某些人的利益。小圈子和利益集团的阻扰是在所难免的,如何去应对更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6. 写在最后大家小书,未必能让你获得屠龙宝刀,但却会带来醍醐灌顶的感觉。专业的研究不光可以提供一个让人深思的视角,更可以提供一副看待世界的眼镜。在作者的视野里我们看清楚了一些纷扰,揭露了一些乱象,但也难免会带有几分偏见。就其本身而言,带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运用不当可能会变成空中楼阁。坐而论道、纸上谈兵是容易的,可如何发挥聪明才智避免类似的悲剧上演是值得每个人去思考的。且不说现实情况的复杂,单对于人性的洞察就会明白这中间充满了挑战。处理眼前的事可能相对容易,可其所牵扯的人际关系网络就不容小觑。一旦入局之后,很可能在缠斗的过程中让屠龙少年成恶龙的故事再次上演。前车之覆未必就会成为后车之鉴。对于人类理性和自身局限性的认识,让我们在拨乱反正的过程中有所收敛,多几分谨慎。虽不一定会一扫沉疴,但好歹是开了个好头,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很喜欢读 “大家小书”,这类书由名家撰写,篇幅短小,但深入浅出,往往能学习所在学科的思维方式,看到不少作者的智慧和洞见。《功与过:社会生活中的赏罚》就是这类面向公众写作的作品。它的作者查尔斯・蒂利被誉为 “21 世纪社会学之父”,研究集中于社会运动、政治革命、集体暴力、国家转型和历史变迁等宏观主题,被广泛视为历史社会学和抗争政治研究的奠基人。      蒂利觉得,在评论功过的场合中,人们都对后果(outcome)、能动性(agency)、能力(competence)和责任(responsibility)做出判定。这种判定根源于人类对正义的追求。因此,评论功过的过程也就是塑造身份认同、群体边界、集体记忆等的过程。为了方便读者理解,蒂利纵横捭阖,所举例子包括达尔文、奥斯卡奖、越南战争、“9・11” 事件、真相委员会、茶水间谈话、美国独立战争、陀思妥耶夫斯基等,读来亲切,饶有兴趣。作为普通读者,你可以从中感受社会学的想象力和思维方式,省思自己的人际互动过程;作为专业读者,你可以思考深受结构主义影响的蒂利对西方社科界 1990 年代以来的 “文化转向” 回应。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后浪出版公司

      后浪出版咨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后浪出版公司),成立于2006年,经过十余年持续稳定的发展,逐步建成了完整的包含编辑、设计、制作、印制、仓储、推广、销售的出版机构组织架构。迄今策划出版图书千余种,在历史、哲学、政治学、人类学、古典语言学、地理学、医学、文学、电影、艺术、摄影、音乐、漫画、大众、生活、经管、童书和少儿英语等所有涉猎的图书品类中均不乏读者口碑上佳的代表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