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推荐语
“当代文坛刺客”宁肯创作40周年纪念典藏版。
内容简介
“当代文坛刺客”宁肯创作40周年纪念典藏版文集,收录《天·藏》《蒙面之城》《三个三重奏》《环形山》《中关村笔记》《我的二十世纪》《说吧,西藏》《宁肯访谈录》八部主要作品。
《天·藏》这是作家宁肯的长篇小说。九十年代,大学青年教师王摩诘带着内心的困惑来到西藏,每天忘情于拉萨郊外高洁隐秘的自然风光,专注于内心形而上的感受,引起同校藏汉混血女教师维格的注意。在维格看来王摩诘虽非寺院的修行者,但其精神气质与寺院僧人几无区别。维格介绍王摩诘认识了自己的上师马丁格,两人无话不谈,经常一起去寺院拜访马丁格……在西藏,这些年轻人思考人生,思辨科学与哲学和佛教关系,书中有思辨的犀利,也有现实的人生。这是一部惊世憾俗的长篇,是一部心灵之书。
《蒙面之城》这部长篇小说里一直在探索一种悖谬般的“在别处”。青春、生长、生命、死亡等多重意义均从一颗“蒙面之心”出发,在故事剥落的过程里被不断抚摸乃至揭开。每个人的现实就是每个人的陷阱,男主人公马格的求索流浪之旅,是源于他对父亲身份的怀疑,对这个世界的怀疑。十七岁的他无法排解、解释这种“怀疑”,选择了放逐自我,他将自己定义为“零”人,一个没有止境也没有源头的人。西藏这个地方成为小说至关重要的载体,很有异质。《蒙面之城》通过不断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探讨,穿插哲学思辨、史前岩画、诗歌文学、民族情怀、摇滚音乐等内容,不断拓宽小说的横纵深度和厚度,也留下了鲜明的时代发展烙印。
《三个三重奏》以极有阅读挑战的三线叙述进行推进。一条线是逃亡的国企老总杜远方的故事,一条是被双规的某省大秘的审讯自白,第三条线是曾经在死囚牢体验过生活的“我”对上面两个故事的注解和旁白。三个部分像三个声部一样,不断的把时代、权力、人性的主题推向深入,从而使一个司空见惯的反贪体裁的小说演绎出了丰富的意义和追问,如莫言所说“宁肯将尖锐的政治批评与深刻的人性解剖结合在一起”。
《环形山》以“一座力图改善被人类破坏的生态环境”的简氏庄园为主线展开叙述,男主人公是一名痴迷数学的踮脚儿侦探,专门侦办出轨、包二奶等与性有关的案件。他应邀前往简氏庄园为庄园主人简女士写个人传记,简女士是致力于生态重建的成功商人,被称为中国的“蕾切尔·卡逊”。而随着调查的深入,踮脚侦探发现,在庄园的山下密室中,藏着一个恐怖的秘密……《环形山》用荒诞的手法,夸张地描绘了当代人们的病态心理和行为,触及了人性中自私、冷漠,暴力的一面,揭露出当代人们在物质武装下的精神荒凉,是一部极具个人风格的黑色幽默系文学作品。
《中关村笔记》在田野调查与深入思考的基础上,以人文笔调书写不同阶段中关村的典型人物。全书从与华罗庚、陈省身并列为中国数学“三驾马车”的中科院院士冯康为开篇并贯穿始终,以陈春先与中关村的硅谷梦、柳传志与联想、王志东与新浪、王选与“千年之约”、王永民与汉字输入、程维与滴滴打车、吴甘沙与智能驾驶、苏菂与车库咖啡等19个段落与手记,展现了中关村如何锐意求新,解放思想,创造历史,重塑价值,成为继美国硅谷之后又一个世界科技创新中心的史诗性进程。中关村不仅改变了北京,也改变了中国,某种意义上也改变了世界,作品对此给予了追根溯源与深度思考,富于启发,勇于担当,具有穿透性的震撼力和独抒机杼的艺术创新力。
《我的二十世纪》是宁肯文集中的一本,是作家散文、随笔的合集。集子一共分成三辑。第一辑“北京:城与年”主要是以作家自身的成长经历为线索,描述了50后一代人的成长轨迹。第二辑“行者”主要是作家游历世界各地写下的文字。第三辑“肖像”是作家对文坛师友们交往的回忆文字。宁肯的散文随笔既恣肆汪洋又细腻深情,知识面广阔,扎根于北京话的叙述文字灵动大气,准确传神。
《说吧,西藏》:宁肯关于西藏的动人笔墨,也是他关于西藏精神内核的深层追溯。这部作品中包含四辑,主要集聚了宁肯有关西藏的散文,文字精美、思想深邃。他用诗一般的语言和通感的介入,表达他心目中的西藏,将瑰丽神秘的西藏高原风情与当下场景联系在一起,用丰沛的想象力和博取众采的胸怀,创作了属于他自己的文体,即被当时誉为“新散文”的文字。同时,这部作品也穿插着大量关于《蒙面之城》和《天·藏》的创作谈,尤以第四辑“对话”和一篇细腻的“后记”为主,引导读者真正去了解宁肯的创作脉络和他丰富的思想内涵。
《宁肯访谈录》是“宁肯文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以访谈和演讲性文字呈现,切入宁肯的创作路径和他的精神帝国,足以丰富读者对宁肯这位当代文学“刺客”的认识。宁肯不仅是一位文学的求索者,更在思想性上表现出他蓬勃而旺盛的叙述愿望。他对政治、文学和人性的探求,和他对西藏精神世界的追索,表现出他十分严肃的思考和独特的精神维度。
目录
- 天·藏(宁肯文集)
- 版权信息
- 0 雪
- 1 影子
- 2 马丁格
- 3 沉默的休止符
- 4 白内障·月光
- 5 弃山星
- 6 一条河的两岸
- 7 寺院
- 8 对话
- 9 身体现象学
- 10 马丁格小屋
- 11 坛城
- 12 蓝色仪轨
- 13 丹
- 14 母亲
- 15 秘密
- 16 藏歌
- 17 观音
- 18 漫长谈话
- 19 金刚
- 20 金刚
- 21 词与物
- 22 诗人
- 23 印心·心印
- 24 金刚
- 25 我知道,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情绪
- 26 雪一般的诗人
- 27 “零”笔记
- 28 对话
- 29 同居
- 30 实女·灵女
- 31 寂静
- 32 镜像
- 33 蓝色灌顶
- 34 不,不!
- 35 同一空间旅行
- 36 博物馆
- 37 讲解员
- 后记
- 蒙面之城(宁肯文集)
- 版权信息
- 第一章 午门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第二章 岩画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第三章 西藏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第四章 飞地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第五章 冰川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第六章 旧梦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第七章 情人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第八章 音乐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第九章 地下室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第十章 红方
- 1
- 2
- 3
- 4
- 5
- 6
- 7
- 第十一章 时间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第十二章 结局或开始
- 1
- 2
- 后记
- 三个三重奏(宁肯文集)
- 版权信息
- 序曲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十一
- 十二
- 十三
- 十四
- 十五
- 十六
- 十七
- 十八
- 十九
- 二十
- 二十一
- 二十二
- 二十三
- 二十四
- 二十五
- 二十六
- 二十七
- 二十八
- 二十九
- 三十
- 三十一
- 三十二
- 三十三
- 三十四
- 三十五
- 三十六
- 三十七
- 三十八
- 三十九
- 四十
- 四十一
- 四十二
- 四十三
- 四十四
- 后记
- 环形山(宁肯文集)
- 版权信息
- A
- 一
- 二
- 三
- B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十一
- 十二
- 十三
- 十四
- 十五
- 十六
- 十七
- 十八
- 十九
- 二十
- 二十一
- 二十二
- 二十三
- 二十四
- 二十五
- C
- 二十六
- 二十七
- 二十八
- 二十九
- 三十
- 三十一
- 三十二
- 三十三
- 三十四
- 三十五
- 三十六
- D
- 三十七
- 三十八
- 三十九
- 四十
- E
- 四十一
- 四十二
- 四十三
- 四十四
- 四十五
- F
- 四十六
- 四十七
- 四十八
- 四十九
- 五十
- 五十一
- G
- 五十二
- 五十三
- 五十四
- 五十五
- 五十六
- 五十七
- 五十八
- 五十九
- 六十
- H
- 六十一
- 六十二
- 六十三
- 六十四
- 六十五
- 六十六
- 六十七
- I
- 六十八
- 六十九
- 七十
- 七十一
- 七十二
- J
- 七十三
- 七十四
- 七十五
- 七十六
- 七十七
- 七十八
- 七十九
- 八十
- K
- 八十一
- 八十二
- 八十三
- 八十四
- 八十五
- 八十六
- 八十七
- L
- 八十八
- 八十九
- 九十
- 九十一
- 九十二
- 九十三
- 九十四
- M
- 九十五
- 九十六
- 九十七
- 九十八
- 后记
- 中关村笔记(宁肯文集)
- 版权信息
- 冯康构图(1)
- 冯康是谁
- 刘家峡
- 有限元
- 手记一:沉默的基石
- 第一人
- 一个新粒子,诞生一个新世界
- 诞生
- 苏格拉底判例
- 远航
- 手记二:偶然性
- 未来的引力
- 自由落体
- 香格里拉之思
- 颐和园
- 无人驾驶
- 吴甘沙说
- 手记三:时光
- 战风车
- 手记四:火山
- 联想中国(1)
- 序曲
- 高潮
- 叙事曲
- 手记五:历史
- 冯康构图(2)
- 冯康学派之尚在久
- 手记六:冯康学派
- MS-2401
- 横滨
- 另一座山
- 殊途
- 同归
- 不负当年属望殷
- MS-2400
- 愿儿更奋垂天翼!
- 手记七:另一种家学
- 千年之约
- 归去来
- 陈堃銶:我们结婚吧
- 东方,西方
- 前夜
- 高峰
- 绝唱
- 手记八:千年装置
- 联想中国(2)
- 汉卡
- 百万罚款
- 拼命三郎
- 三步走
- 手记九:所有的影子
- 王码
- 手记十:汉字精神
- 冯五块
- 手记十一:底层的精神
- 冯康构图(3)
- 冯康学派之袁亚湘
- 冯康学派之余德浩
- 冯康学派之唐贻发
- 手记十二:铜像永远屹立
- 联想世界(3)
- 价格大战
- 代理制
- 未选择的路
- 内部事务
- 渡尽劫波
- 致杨元庆
- 手记十三:泰山
- KV300
- 手记十四:疾病与创造
- Internet
- 手记十五:去日留痕
- 联想世界(4)
- 蓄势
- 阿梅里奥
- 四张照片
- 手记十六:《蓄势》
- 万物的指纹
- 光年
- 黑科技
- 量子点
- 头发丝的十万分之一
- 手记十七:新一代人
- 车库咖啡
- 陌生来客
- 梦之空间
- 北京孩子
- 莫小翼
- 乌托邦
- 创业者
- 美国人怕什么
- 手记十八:中关村,北京
- 分享或共享
- 国家行政学院
- 从痛点开始
- 打车软件
- 独角兽
- 2012年那场雪
- 烧钱
- 她好得让人紧张
- 双梦:一站式出行平台
- 战Uber
- 手记十九:创业,创新,不会止息
- 人物索引
- 后记
- 我的二十世纪(宁肯文集)
- 版权信息
- 第一辑 北京:城与年
- 审美散文与工具散文
- 我的二十世纪
- 漂来的房子
- 我与北京
- 记忆之鸟
- 城墙
- 火车
- 化石
- 父亲,母亲
- 猫
- 屋顶上的梦
- 哨音
- 探照灯
- 1969年的冰雹
- 自行车
- 防空洞
- 穿过七十年代的城
- 裂口子
- 曹全碑
- 照相馆
- 胡同
- 琉璃厂小学
- 阁楼
- 管桦或刘哲英
- 跳级
- 乒乓球
- 空间
- 春天
- 乡村
- 民间
- 动物凶猛
- 1976年冲击波
- 北京图书馆
- 新华书店
- 红塔礼堂
- 第二辑 行路
- 虚构的旅行
- 美国之行
- 布拉格精神
- 文明的墓地
- 冲动的河流
- 克里斯蒂
- 沙漠之蓝
- 雅加达之鸟
- 矮岭温泉构图
- 上海之行
- 雨中雁荡山
- 雨中,世博园
- 乌镇与西塘
- 慈溪三日
- 穿黄
- 泰州·答问
- 第三辑 肖像
- 世纪老人冰心
- 1979年的巴金
- 等待莫言
- 于是之的远虑与近忧
- 大地守望者苇岸
- 还乡
- 记忆,北岛,一次未谋面的造访
- 张艺谋、王朔及其他
- 卡琳印象
- 陈村去找史铁生
- 余华:一种可能
- 独行者
- 黑梦
- 咀嚼八十年代
- 日常物品与中年写作
- 危险的美感
- 静之的戏
- 祝勇印象
- 邱华栋的世界
- 禅如何观照
- 超越现实的“巨兽”
- 从头说起
- 转动所有的经筒
- 最后一个乡村诗人
- 如意的书写
- 凸凹的乡村哲学
- 词语与心灵的道场
- 形体与叙事
- 乔伊斯与卡夫卡
- 贾晓淳印象
- 习习如水
- 德温特先生
- 1999年自画像
- 后记
- 说吧,西藏(宁肯文集)
- 版权信息
- 序 我与新散文
- 第一辑 沉默的彼岸
- 天湖
- 藏歌
- 雪或太阳风
- 一条河的两岸
- 喜马拉雅随笔
- 沉默的彼岸
- 在一棵树中回忆
- 第二辑 大师的慈悲
- 大师的慈悲
- 神赐的静物
- 西藏的色彩
- 杀生戒
- 藏北少女——致火柴
- 拉萨之夜——致商略
- 那沙,还是原来的沙么?——观纪录片《无镜》随想
- 回到拉萨
- 说吧,记忆——《蒙面之城》2010年再版序
- 为什么不同——《天·藏》创作谈
- 许多偶然,或潜移默化——一本书的精神编码
- 第三辑 日记
- 西藏日记(1984—1986)
- 第四辑 对话
- 重现的时间
- 两年,在哲蚌寺下——与林跃的若干次对话
- 流浪的魅力与真实的西藏——对话李晓犁
- 西藏往事——对话祝勇
- 存在与言说——对话王德领
- 慢的艺术——对话周志雄
- 西藏:给了我超现实的感觉——对话阿琪
- 在哲蚌寺,和贝多芬、李白一起坐看黄昏——对话行李
- 后记 一个人的道路
- 宁肯访谈录(宁肯文集)
- 版权信息
- 一条河的两岸——2000年4月答作家安妮宝贝
- 历史的转折与文学审美——2016年2月答评论家徐勇
- 长篇小说的魅力——2014年10月答评论家王春林
- 寻问《蒙面之城》的构造与发生——2001年6月9日答《中国青年报》刘县书
- 时代转型中的角色困境——2002年7月答诗人周新京
- 让生命与文学互动——2001年4月答《武汉晚报》袁毅
- 被音乐“引爆”的写作——2001年答《中华读书报》舒晋瑜
- 听凭骨头的感觉——2002年答《羊城晚报》王义军
- 世外桃源并不存在——2013年答《鲁北晚报》盛文强
- 每个作家都是世界的一个窗口——2013年答《齐鲁晚报》师文静
- 荒凉来自现实,也来自人的骨子里——2013年答《钱江晚报》马黎
- “低而不俗”的写作——2006年答《武汉晚报》袁毅
- 文学的智性穿透力——2006年答《作家》王小王
- 心理真实是最高的真实——2010年答《河北青年报》记者
- 《天·藏》获施耐庵文学奖答记者问——2011年10月
- 文学应从人性角度看待权力——2014年答《新京报》吴亚顺
- 即便不是残疾人——2014年答《北京青年报》刘雅麒
- 人能站着还是得站着——2014年答《重庆青年报》冯建龙
- 一个现实题材的非现实可能——2014年答《北京晚报》孙小宁
- 权力和暴力都是文学的母题——2015年2月答凤凰网“文化年代坊”主持人于一爽
- 用权力题材表现人性幽曲——2014年11月答新浪读书主持人李唐
- 透视谜一样的中国——2014年11月答《武汉晚报》记者袁毅
- 文学,生活的荒诞反映——2013年11月答武汉大学文学博士陈霞
- 爱这个没有奇迹的世界——2017年10月答评论家徐兆正
- 奥斯维辛之后,写诗如何不是野蛮的?——2015年答《文学报》傅小平
- 我已比北京老——2017年答行李
- 附录 创作谈
- 西藏的神性——2002年在中央财经大学的讲演
- 超幻时代的写作——2015年10月28日在哈佛大学的演讲
- 症候与投射——关于“症候式分析”的谈话札记
- 我写故我在
- “涉及”现实的文学
- 文学的装置——在《北京青年报》的讲演
- 把小说从内部打开——《三个三重奏》创作谈
- 心态,调式,游戏精神——《环形山》写作札记
- 将“有”置于“无”中表达——《我在海边等一本书》创作谈
- 想象的悬崖
- 我的先锋观——致李浩
- 知识分子写作
- 回溯:从大海到河流——关于《北京:城与年》与《中关村笔记》
- 后记
出版方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是一个有着五十多年历史的综合性的文学艺术出版社。它的前身新文艺出版社,是在由原郭沫若主持的群益出版社、俞鸿模的海燕书店和任宗德主持的大浮出版公司自愿合并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公私合营出版社,以后又陆续有巴金主持的平明出版社和文化生活出版社等相继并入。1952年6月1日,上海文艺出版社正式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