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得到会员畅读」“时间的朋友”都该读。时间这个概念究竟是怎么来的,这本书带你去探索。

内容简介

艾萨克·牛顿与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围绕时间的本质展开的重要讨论标志着人们对时间的理解发生了根本转变。这发生在机械钟表的精确度跃升的时代:摆钟和精密怀表问世后,私人计时器在大城市的市民阶层中迅速普及。物理学家和科学评论员托马斯·德·帕多瓦借助牛顿和莱布尼茨的引人入胜的传记,铺陈出我们理解时间的历史。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时间是如何在十八世纪来临之际变得无所不在,并成为自然研究的中心课题的。简而言之:为什么近现代是名副其实的。

目录

  • 版权信息
  • 本书获誉
  • 现代时间的“发明”及结果(译者序)
  • 前言
  • 第一部 阴影的时间
  • 小地主
  • 一切和约之和约
  • 艾萨克的钟面
  • 大学开放日
  • 围绕虚无的争吵
  • 第二部 钟表的时间
  • 摆钟的发明
  • 莱布尼茨在巴黎
  • 舆论的风口浪尖
  • 一根弹簧引发的骚动
  • 城市的时间,乡村的时间
  • 第三部 数学的时间
  • 脑海中的曲线
  • 兔子和刺猬
  • 一个新的世界体系
  • 绝对的、真实的和数学的时间
  • 第四部 躁动的时间
  • “现在”有多长?
  • 争吵开始了
  • 做自己的裁判
  • 测定经度的奖赏
  • 时间之谜
  • 时间究竟为何物?
  • 附录
  • 致谢
  • 时间表
  • 参考文献
  • 人名索引
  • 图片来源及版权说明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4
2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国外对于时间的本质定义

    作者描绘了一幅时间环境的多彩全景,在此背景下进行着关于时间的本质及其可测的越来越细微的区别的讨论。作者懂得如何把故事讲得变化多样和紧张刺激。通过作者描述的两位主人翁故事,反观中国由于缺乏精密计时技术,中国在被迫打开国门之前始终没有出现发达的测度时间,这在观念和技术上阻碍了科学的进步。更重要的是,钟表未能在东亚催生出有序、高效的近代社会。而在西方征服世界的过程中,新式钟表提供的强大组织能力甚至发挥了比计时功能更关键的作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那些把时间理解成事件之间的关系的人将得出无法节约 “时间” 的结论。人可以加快进度,更专注地工作,以求在一天内完成更多的事情。不过,谁若想节约 “时间”,也会省去经历和经验,特别是那些通过遵守、等待或绕路才有可能获得的经历和经验。因此,对于时间的原则性理解也可能影响我们的生活感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相对论带来的这种全新的 “时间” 概念也反过来带来了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不仅仅是对表的问题被彻底解决了,我们生活中到处都有相对论所带来的影响。比如,你现在每天使用的 GPS 定位上,也用到了相对论的时间修正。根据狭义相对论,高速运动的卫星上的原子钟每天要比地球上的钟慢 7 微秒,而如果再进一步考虑广义相对论,卫星上的时钟又会比地球快 45 微秒。可能你会觉得这些误差太小了,比我们 “一眨眼” 的时间还快。可是,这种误差如果不进行修正的话,那么 GPS 系统的定位每天将会累积大约 10 公里的误差。从 GPS 这个例子中,我们看到了技术跟科学之间的复杂互动。技术对科学提出了要求,而只有当科学达到一定的程度,技术的实现才有可能。

          1
          评论
        • 查看全部10条书评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