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类型
8.6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89千字
字数
2019-12-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老舍生平唯一科幻作品,超越时代的幻想杰作,一部文明的讽寓史诗,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另类的小说!
内容简介
《猫城记》讲述了主人公“我”与朋友驾驶飞船前往火星,飞船却在降落途中不幸坠毁,只有“我”一人幸运生还。不料“我”却被长着猫脸的火星人带进了猫城。“我”在这个陌生的异国,艰难地适应着这里的生活,并对这些猫人进行了深刻的社会观察。在这里,钱被叫作“国魂”,政党被叫作“哄”,损人利己是“自由”,毒品迷叶被定为“国食”……猫人虚伪、狡诈、贪婪、胆小,猫城的文明和文化正在退化,他们倾向于内部争斗却不能抵御外侮,最终在与外族的战争中迎来了文明的彻底覆灭。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自序
-
第一章
-
第二章
-
第三章
-
第四章
-
第五章
-
第六章
-
第七章
-
第八章
-
第九章
-
第十章
-
第十一章
-
第十二章
-
第十三章
-
第十四章
-
第十五章
-
第十六章
-
第十七章
-
第十八章
-
第十九章
-
第二十章
-
第二十一章
-
第二十二章
-
第二十三章
-
第二十四章
-
第二十五章
-
第二十六章
-
第二十七章
展开全部
《猫城记》主要内容:一架飞往火星的飞机在碰撞到火星的一刹那机毁人亡,只剩下 “我” 幸存下来,却被一群长着猫脸的外星人带到了他们的猫城,开始了艰难的外星生活。猫人也有历史,拥有两万多年的文明,在古代他们也与外国打过仗,而且打胜过,可是在最近五百年中,自相残杀的结果叫他们完全把打外国人的观念忘掉,而一致的对内,导致文明的退化。而 “我” 亲眼目睹了一场猫人与矮子兵的战争,以猫城全城覆没而结束了这座私欲日益彭胀的外星文明古城。
一個民族如何在自我麻醉中走向毀滅
1932 年老舍捕捉到的不是表面現象,而是深層機制 —— 當權力完全侵蝕教育系統,當” 國魂”(金錢) 取代了所有價值尺度,當知識分子集體墮落時,這個體系內部已經孕育著兩種必然的爆發路徑。當學校完全喪失了教育功能,當教師為了索薪而” 二十五年沒發薪水” 向學生哭訴乞討迷葉,當校長私吞公款用土堆砌圍牆,整個師道尊嚴體系就已經瓦解。更關鍵的是,老舍看到了權力機制如何製造出這種崩潰:“學者樊駿寫到,老舍早已清醒地看到了而且真實地寫出了在權威力量的嚴格管制下循規蹈矩的臣民,當這種管制一旦失去了絕對的權威性,就會變得蔑視任何權威與規矩,甚至喪失理智與人性,成為極大的破壞力量”。這個分析觸及本質:長期被壓抑的人群一旦獲得” 革命” 的名義,會將所有積怨轉化為對曾經權威符號的暴力清算。老舍預見到的不僅是暴力本身,更是這種暴力的合法化機制 —— 當” 社會黑暗” 成為放棄一切規範的藉口,當破壞被賦予” 革命” 的神聖性,理性和人性的底線就會瞬間崩塌。大學擴招導致學歷貶值和競爭內卷惡化。小說中貓國的” 解決方案” 是讓頑童入學第一天就” 大學畢業”, 理由是” 在統計上,我們的大學畢業生數目在火星上各國中算第一,數目第一也就足以自慰,不,自傲了”。這個荒誕設定指向一個深層悖論:當教育的目的從” 叫子弟多明白一點事” 異化為” 多發一點財”, 當” 大家看學校是一種新式的飯鋪”, 整個教育系統就變成了一架製造文憑的機器。老舍在 1932 年就看透了這個邏輯的終點:數量擴張必然導致質量稀釋,而質量稀釋又會引發更激烈的競爭 —— 因為文憑本身已經失去區分度,只能通過更多的文憑、更高的學歷來維持競爭優勢。當教育完全淪為階層複製工具,「新知識」就不再具有啟蒙性,而只是成為新的特權標記。「只有他的兒子可以明白一切,可以將來幫助他利用新知識去欺騙那些拿著老石頭書本的人」—— 這個描述指向一個殘酷真相:知識壟斷本身就是權力再生產的機制。老舍對貓國教育的描寫完整展現了這個機制:「小學即大學,小學生即大學生」,目的是「在統計上,我們的大學畢業生數目在火星上各國中算第一」。這種數字遊戲在六十年後的大學擴招中得到了完美重演:當文憑大規模貶值,真正的知識門檻反而更高了 —— 因為只有特權階層才能負擔得起「真正的教育」。這些預言性細節的可怕之處在於:它們不是對未來的想像,而是對現在的透視。1932 年的老舍看到的是那些已經內嵌在系統中的自毀機制,它們只是在等待合適的歷史條件來引爆。「圖書館」、「革命」、「大家夫司基」這些符號所揭示的,是當一個社會失去了對真理、正義、美好本身的信仰,而將一切都工具化為權力和利益的交換籌碼時,所有災難都已經被註定了。「圖書館的書怎麼處理?」「整理了兩三年,把書賣改了一堆廢紙,名紙上印出圖書清單,賣起上萬國書館,本來此地已經失文化為次,別人看到整個圖書館如此,自然比我們還要更加廢棄」。小說中圖書館館員承認:「圖書在十五年前便賣完了」。這個設定揭示了文化自我毀滅的完整邏輯鏈:當文化被徹底工具化,圖書館的價值就只剩下「賣書換國魂(錢)」。更深刻的是,這種文化毀滅是自發的、系統性的 —— 沒有外敵強制焚書,而是內部主動變賣。「貓人的敬畏外國人是天性中的一個特點」,結果是「貓國上上下下,崇洋媚外」,將「祖先留下的珍貴文物和藝術品變賣給其他國家」。三十年後文革中的「破四舊」運動幾乎完美復現了這個場景。紅衛兵將無數珍貴文物、古籍善本毀掉或賤賣,而這種毀滅同樣帶著「革命」的正當性 —— 它被包裝成對「封建糟粕」的清算。六十年後,當市場化邏輯滲透教育系統,圖書館同樣面臨著被「優化」、被「產業化」的命運。知識不再因其內在價值而被珍視,而只因其能否轉化為競爭優勢、能否變現而被衡量。小說中學生們的口號是:「我們要打倒大神,專信馬祖大仙!我們要打倒家長,打倒教員,恢復我們的自由!我們要打倒皇上,實行大家夫司基!」這種「革命」的特徵是什麼?它是一種純粹的破壞衝動,以「解放」之名行「毀滅」之實。老舍通過小說人物之口點破:「不論哪一哄起來的時候,都是一口一個為國為民…… 哄越多人民越苦,國家越窮」。更犀利的洞察是:這些「革命者」「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利用人」,他們「聽見風便是雨的隨著別人的意見鬧」三十年後的現實驗證了這個預言:當「革命」變成一種可以合法化一切暴力的萬能符號時,它就失去了任何實質內容。老舍自己在 1966 年 8 月 13 日被紅衛兵毒打三小時,當晚投湖自盡。諷刺的是,小說中他寫過:「打是會使人立刻變成獸的,打一次便增多一點野性,所以到了現在,學生宰幾個校長或教員是常見的事」—— 他寫下這個預言時,距離自己成為這個預言的受害者還有三十四年。「有點聰明的想指導著人民去革命,而沒有建設所必需的知識,於是因要解決政治經濟問題而自己被問題給裹在旋風裡」—— 這個洞察直接來自於對北伐及其後果的觀察。那些「到過外國的、學校讀書的、流氓、地痞、識幾個字的軍人」投身革命,他們真的懂得如何建設一個國家嗎?「大家夫司基了幾年,除了殺人,只是大家瞪眼;結果,大家夫司基哄的首領又作了皇上」的描述,這簡直就是蘇聯和中國革命史的寓言版本。老舍通過小說人物之口點破了烏托邦理想的致命悖論:「人人為人人活著」的美好承諾,在實踐中必然轉化為「人人是這個大機器的一個工作者,快樂的安全的工作著的小釘子或小齒輪」。這個比喻準確預言了極權體制的本質:個人被徹底工具化、齒輪化,失去了作為「人」的主體性。更尖銳的是,老舍揭示了從革命到復辟的必然邏輯:「由大家夫司基而皇上,顯得多麼接不上碴,多麼像個惡夢!可是在我們看,這不足為奇,大家本來不懂什麼是政治」。這預示了所有號稱「人民當家作主」的革命最終都會走向新的專制 —— 因為當大多數人被排除在真正的政治參與之外,權力就會自然地集中到少數人、乃至一個人手中。老舍的洞察力來自他對系統性腐敗的完整把握。《貓城記》不是科幻小說意義上的” 預言未來”, 而是寓言意義上的” 揭示必然”。綜合來看,老舍對中共及其支持者特性的精準把握,並非神秘的預知能力,而是基於:1. 對 1920 年代中國革命實踐的直接觀察 —— 北伐、清黨、割據、蘇區 2. 對知識分子群體分化的切身體驗 —— 從五四理想主義到革命職業化 3. 對蘇聯模式的間接認識 —— 通過英文閱讀和知識圈交流 4. 滿族身份帶來的歷史縱深感 —— 見證過王朝崩潰的特殊視角 5. 基督教信仰提供的道德標準 —— 超越政治立場的人性關懷
这哪是老舍,这是略温柔一点的鲁迅。这温柔不是没看透这世道,是看透后还留着骨子里的幽默和悲悯。迷叶、政治、教育、革命,太多太多的内容,是他对现实绝望的呐喊,是他试图唤醒国民的挣扎。结尾平平无奇的语句更是魔幻而讽刺,写透了他对时局的分析。谁能想过,他终成了鹰,哎!
出版方
联合读创
联合读创以“阅读创造生活”为理念,签约国内外众多优秀的年轻作者、优质IP,努力为年轻一代提供优质图书文化产品。让世界最前端的新型思维、年轻文化交汇在读创,这是读创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