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宗教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71千字
字数
2013-1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是研究诗学理论和禅学流变交互作用的著作。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两宋历史、儒学、禅学、诗学的大背景为依托,从微观角度分析士大夫与宗杲的交游、所共同使用的话语体系入手,对宗杲与两宋士大夫禅学、诗学关系进行观照,寻绎他们相互影响后构建各自禅学、儒学、诗学体系的过程,辨明诗学理论与禅学流变的相互作用。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
- 绪论
- 一、两宋禅学及其研究现状
- 二、大慧宗杲个案研究价值
- 三、大慧宗杲研究综述
- 四、本书思路、目的意义、内容框架
- 上编 宗杲与两宋士大夫
- 第一章 宗杲生活的时代及其人
- 第一节 两宋之交的禅界
- 一、朝廷对佛教的基本政策
- 二、禅宗发展状况
- 三、士大夫与佛教的关系
- 第二节 宗杲生平
- 一、游方参学时期
- 二、弘扬“看话禅”时期
- 三、流放时期
- 四、威望盛极时期
- 第三节 宗杲著述、传记资料考
- 一、编《湛堂文准禅师语录》
- 二、刻《大宁宽和尚语录》
- 三、《禅林宝训》
- 四、《颂古》
- 五、《辩邪正说》
- 六、《宗门武库》
- 七、《禅宗杂毒海》
- 八、《正法眼藏》
- 九、《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 十、《年谱》
- 十一、《大慧正续传》
- 第二章 宗杲的禅学渊源及其“看话禅”
- 第一节 禅学渊源
- 一、云门宗
- 二、曹洞宗
- 三、临济宗
- 第二节 看话禅
- 第三章 宗杲与两宋士大夫关系考略
- 第一节 北宋士大夫与宗杲
- 一、张商英(1043—1121)
- 二、陈瓘(1057—1122)
- 三、吕好问(1064—1131)
- 四、唐庚(1071—1121)
- 五、王黼(1079—1126)
- 六、李彭
- 第二节 南宋士大夫与宗杲
- 一、郑昂(1070—?)
- 二、尹焞(1071—1142)
- 三、曾纡(1073—1135)
- 四、徐俯(1075—1141)
- 五、计氏(1077—1156)
- 六、李光(1078—1159)
- 七、刘一止(1078—1160)
- 八、汪藻(1079—1154)
- 九、韩驹(1080—1135)
- 十、孙觌(1081—1169)
- 十一、李谟(1082—1153)
- 十二、吕本中(1084—1145)
- 十三、富直柔(1084—1156)
- 十四、曾幾(1084—1166)
- 十五、李邴(1085—1146)
- 十六、向子諲(1085—1152)
- 十七、刘岑(1087—1167)
- 十八、楼照(1088—1160)
- 十九、莫俦(1089—1164)
- 二十、吴景山(1089—?)
- 二十一、徐兢(1091—1153)
- 二十二、陈桷(1091—1154)
- 二十三、张九成(1092—1159)
- 二十四、魏良臣(1093—1161)
- 二十五、向子忞(1096—1164)
- 二十六、曹勋(1096—1174)
- 二十七、刘子羽(1097—1146)
- 二十八、张浚(1097—1164)
- 二十九、朱翊(1097—1167)
- 三十、胡寅(1098—1156)
- 三十一、刘锜(1098—1162)
- 三十二、王继先(1098—1181)
- 三十三、刘子翚(1101—1147)
- 三十四、樊光远(1102—1164)
- 三十五、方滋(1102—1172)
- 三十六、董仲永(1104—1165)
- 三十七、唐文若(1105—1164)
- 三十八、刘仪凤(1108—1175)
- 三十九、钱端礼(1109—1177)
- 四十、李显忠(1110—1178)
- 四十一、罗博文(1116—1168)
- 四十二、汪应辰(1118—1176)
- 四十三、陈焞(1122—1180)
- 四十四、向澣(1122—1181)
- 四十五、周必大(1126—1204)
- 四十六、黄文昌(1128—1166)
- 四十七、张孝祥(1132—1170)
- 四十八、方导(1133—1201)
- 四十九、吕祖谦(1137—1181)
- 五十、江少明(?—1138)
- 五十一、蔡枢(?—1147)
- 五十二、魏矼(?—1151)
- 五十三、曾恬(?—1152)
- 五十四、冯楫(?—1153)
- 五十五、孟忠厚(?—1157)
- 五十六、赵令衿(?—1158)
- 五十七、李文会(?—1158)
- 五十八、汤思退(?—1164)
- 五十九、陈茂(?—1166)
- 六十、汪涓(?—1170)
- 六十一、巫伋(?—1173)
- 六十二、王之奇(?—1173)
- 六十三、喻樗(?—1180)
- 六十四、张知府
- 六十五、钱承务
- 六十六、真空道人
- 六十七、李仪中
- 六十八、郑偲
- 六十九、关无党
- 七十、王大受
- 七十一、徐康
- 七十二、徐度
- 七十三、韩德全、熊伯庄
- 七十四、吴伟明
- 七十五、曾开
- 七十六、林适可
- 七十七、郑举之
- 七十八、储惇叙
- 七十九、蔡春卿
- 八十、蔡正卿
- 八十一、郑元亮
- 八十二、郑绩
- 八十三、邓靖
- 八十四、许寿源
- 八十五、刘大中
- 八十六、俞御幹
- 八十七、袁祖严
- 八十八、赵道夫
- 八十九、张仲晹
- 九十、李琛
- 九十一、张滉
- 九十二、徐林
- 九十三、卢时用
- 九十四、廖季绎
- 九十五、吕弸中
- 九十六、夏志宏
- 九十七、宗直阁
- 九十八、蔡知县
- 九十九、韩璜
- 一百、蔺庭彦
- 一百零一、真如道人
- 一百零二、空慧道人
- 一百零三、林仰
- 一百零四、严子卿
- 一百零五、刘昉
- 一百零六、陈亚卿
- 一百零七、性空道人
- 一百零八、黄掞
- 一百零九、智常
- 一百一十、李弥正
- 一百一十一、路彦捷
- 一百一十二、陈德翔
- 一百一十三、何文绶、彭彦祥、郑之寿、顾庭美
- 一百一十四、张彦清
- 一百一十五、庄彦质
- 一百一十六、谢朝议
- 一百一十七、傅忠厚
- 一百一十八、谢纯粹
- 一百一十九、张观察
- 一百二十、孙知县
- 一百二十一、华心居士
- 一百二十二、敏棕皮
- 一百二十三、黎文晦
- 一百二十四、杨王休
- 一百二十五、唐彦举
- 一百二十六、韦参军
- 一百二十七、陈安常、张处俊
- 一百二十八、张县尉
- 一百二十九、邓酢
- 一百三十、黄元绶
- 一百三十一、罗孟弼
- 一百三十二、熊彦诗
- 一百三十三、李师颜
- 一百三十四、钱子虚
- 一百三十五、朱公
- 一百三十六、颜简卿
- 一百三十七、汤承事
- 一百三十八、郭仲堪
- 一百三十九、严康朝
- 一百四十、石彦和
- 一百四十一、张祁
- 一百四十二、赵不谫
- 一百四十三、孙长文
- 一百四十四、鲍梦符
- 一百四十五、吕舜元
- 一百四十六、黄彦节
- 一百四十七、荣嶷
- 一百四十八、汤鹏举
- 一百四十九、曾迅
- 一百五十、卫进可
- 一百五十一、郑莘
- 一百五十二、张一之
- 一百五十三、邓伯寿
- 一百五十四、王德祖
- 一百五十五、苏仁仲
- 一百五十六、曹善因
- 一百五十七、孙大雅
- 一百五十八、张偁
- 一百五十九、徐诚
- 一百六十、莫润甫
- 一百六十一、曹叔宝
- 一百六十二、张枃
- 一百六十三、薛令人
- 一百六十四、张知县
- 一百六十五、程沂
- 一百六十六、李伯和
- 一百六十七、善宝
- 一百六十八、成季恭
- 一百六十九、张宗元
- 一百七十、王日休
- 一百七十一、韩仲通
- 一百七十二、黄仲威
- 一百七十三、吴说
- 一百七十四、蔡頔
- 一百七十五、王中复
- 一百七十六、罗公旦
- 一百七十七、黄钺
- 一百七十八、李端民
- 一百七十九、赵不微
- 一百八十、路某
- 一百八十一、张去为
- 一百八十二、李存约
- 一百八十三、普觉
- 一百八十四、杨汝南
- 一百八十五、黄德用
- 一百八十六、黄伯成
- 一百八十七、聂寺丞
- 一百八十八、谢机宜
- 一百八十九、庄泉伯
- 一百九十、赵邦礼
- 一百九十一、张益之
- 一百九十二、闻子清
- 一百九十三、赵提宫
- 一百九十四、朱主簿
- 一百九十五、唐道人
- 一百九十六、空相道人
- 第三节 士大夫与宗杲关系
- 一、从士大夫方面看
- 二、从宗杲方面看
- 中编 宗杲与两宋禅学
- 第四章 宗杲禅学与士大夫的话语同构
- 第一节 诗禅可以相通
- 第二节 儒佛可以互摄
- 一、注重道德修养
- 二、有士大夫的忧患意识与爱国情怀
- 三、注意儒佛融合
- 第三节 讲究心性修养
- 第四节 从参究到妙悟
- 第五章 宗杲与张九成的禅学互动——宗杲与两宋禅学的个案研究
- 第一节 神臂弓:穿透疑情的禅悟
- 一、“神臂弓”禅法的由来
- 二、宗杲对张九成的影响
- 三、宗杲在张九成思想中的地位
- 第二节 转得语言文字
- 第三节 率性与修心
- 一、率性
- 二、修心
- 三、《论语绝句》
- 第四节 格物与物格
- 第五节 念与觉
- 第六章 士大夫对宗杲禅法的接受
- 第一节 竹篦禅
- 第二节 赵州禅
- 一、杨万里的“赵州禅”
- 二、杨万里“赵州禅”与宗杲“看话禅”的关系
- 下编 宗杲与两宋诗学
- 第七章 宗杲与苏轼诗学
- 第一节 宗杲与苏轼的渊源
- 第二节 苏轼对宗杲的影响
- 一、苏轼对惠洪的影响
- 二、苏轼对宗杲交游士大夫的影响
- 三、苏轼对宗杲的影响
- 第八章 诗到江西别是禅——宗杲与江西诗派
- 第一节 黄庭坚艺术经验对宗杲的影响
- 一、李彭、惠洪的江西经验
- 二、黄庭坚艺术经验对宗杲的影响
- 第二节 江西派诗论与宗杲禅观的互动
- 一、吕本中的“活法”
- 二、徐俯的“中的”
- 三、韩驹的“遍参”
- 四、曾幾的“慎勿参死句”
- 五、宗杲的江西习气
- 第九章 中兴诗人对宗杲禅学的诗学演绎
- 第一节 朱熹的“看诗”与宗杲的“看话”
- 一、朱熹“看诗”对宗杲“看话”的演绎
- 二、宗杲“看话”与朱熹“看诗”的差别
- 第二节 宗杲的“活参”与杨万里的“活法”
- 一、透脱
- 二、去词去意
- 三、有待而未尝有待
- 第十章 参禅精子与参诗精子
- 第一节 “以禅喻诗,莫此亲切”
- 第二节 严羽模仿宗杲自诩为“参诗精子”的动因辨析
- 一、严羽写作《沧浪诗话》缘起于宗杲批评各家禅法定正法眼藏
- 二、宗杲在整个南宋社会影响巨大,严羽对宗杲有敬崇心理
- 三、严羽与宗杲都重视语言文字,主张从文字悟入
- 四、严羽时代妙悟已经成为宗杲“看话禅”的标志
- 第三节 严羽与宗杲的关系
- 一、相似
- 二、差别
- 三、联系
- 结语
- 附录:宗杲与士大夫作品数量表
- 主要参考文献
- 一、著作类
- 二、学位论文
- 三、单篇论文
- 古代人名索引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全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创立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同时,中华书局还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1000余人。1954年5月,中华书局总部迁址北京,1958年改为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更有长足的进展,从而享誉海内外。曾出版《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图书集成》《中华百科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