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你身边的艺术图书馆,牛津大学艺术史专业课程推荐书目,被誉为“通向21世纪艺术史的大门”。

内容简介

牛津艺术史——西方当代权威的艺术史丛书,由英语世界权威学者撰著,采用开放式的出版理念,已出版三十余种。每种配有百幅以上的全彩精美图版,用前沿观点与新颖材料阐述艺术史核心问题,被誉为“通向21世纪艺术史的大门”。

1.《中国艺术》
中国美术史权威学者柯律格的进店著作,以前沿观念全面盘整解析中国艺术脉络,被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曹意强看作是“对传统艺术史的巨大挑战,文辞优美,充满智慧。”

2.《古风与古典时期的希腊艺术》
回归古典,近距离观看古希腊城邦的艺术生活,全面深入探索西方艺术传统之源头。

3.《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艺术:1350-1500》
打破传统艺术史研究视角,从社会与经济发展与物质材料变革入手,全方位还原文艺复兴辉煌背后的人性真相。

4.《欧洲艺术:1700-1830》 
抛开陈词滥调的属于,回归历史观看的远点,再现城市经济空前增长时代的欧洲艺术全景。

5.《现代艺术:1851—1929》
深入探讨资本主义扩张时期下的艺术巨变,脉络清晰,鞭辟入里,全面剖析莫奈、毕加索等现代艺术大师的诞生之路,充分展示了艺术在社会中所扮演的各种功能和责任。

6.《风景与西方艺术》
诗意的崇高与风景中所蕴涵的哲学思想在西方艺术风景画中完美结合,山之巅的孤独,海浪的咆哮,瞬息万变的消逝及永恒,领略特纳、库尔贝、斯特林堡、莫奈、塞尚等绘画大师的艺术哲思。

7.《照片的历史》  
柔和不同创建,从作品、人物理解摄影题材的发展变化,探索摄影与绘画之间的关系,以崭新的视角重新审视摄影自诞生以来生动、极具情感的进化历程。

8.《20世纪的设计》 
世界设计师协会主席权威制作,充分展现了设计作为一种新的、独立的艺术方式,进入人类商业社会发展视野的全过程,以及设计与20世纪以来不断发展的民族意识、实用主义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国未来设计之路的借鉴明灯,每一位想进入设计历史丰碑的设计师的必备之书。

9.《西方当代雕塑》 
全景观呈现“二战”以后,西方雕塑的发展历程,记录艺术与现实的交锋碰撞。

10.《艺术史的艺术:批评读本》
艺术史研究源于何处?艺术史与艺术是何种关系?艺术史研究第一读本,包括温克尔曼、康德、黑格尔、沃尔夫林、李格尔、贡布里希等人迄今具有开创性和影响力的35篇文章,以第一手资料梳理艺术史的发展脉络。

目录

  • 中国艺术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导言
  • 第一章 墓室艺术
  • 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前2500 — 前200年
  • 第一帝国:前221 — 220年
  • 北方和南方:220 — 589年
  • 墓室雕塑:400 — 650年
  • 第二章 宫廷艺术
  • 唐至宋初:618 — 960年
  • 北宋宫廷艺术:960 — 1127年
  • 南宋宫廷艺术:1127 — 1279年
  • 元代宫廷艺术:1279 — 1368年
  • 明代宫廷艺术:1368 — 1644年
  • 清初宫廷艺术:1644 — 1735年
  • 乾隆时期:1736 — 1795年
  • 晚清宫廷艺术:1796 — 1911年
  • 第三章 寺观艺术
  • 早期佛教艺术
  • 佛教艺术:约450 — 约580年
  • 隋(581 — 618)唐(618 — 906)的宗教艺术
  • 北宋宗教艺术:960 — 1127年
  • 南宋宗教艺术:1127 — 1279年
  • 南宋僧人与文人
  • 元代佛教艺术:1279 — 1368年
  • 14 — 15世纪的宗教绘画
  • 明代宗教艺术:1368 — 1644年
  • 清代宗教艺术:1644 — 1911年
  • 第四章 文人生活中的艺术
  • 文人艺术——书法
  • 北宋的艺术与理论
  • 南宋(1127 — 1279)和元(1279 — 1368)
  • 明:1368 — 1644年
  • 董其昌的艺术和理论:1555 — 1636年
  • 17世纪和明清转型
  • 清:1644 — 1911年
  • 19世纪
  • 第五章 艺术市场
  • 宋元时期:960 — 1368年
  • 明(1368 — 1644):绘画
  • 明(1368 — 1644):印刷
  • 明(1368 — 1644):纺织品和手工艺品
  • 晚明绘画中的业余与职业问题
  • 清:1644 — 1911年
  • 版画与透视图
  • 19世纪的上海
  • 中华民国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艺术
  • 20世纪70年代之后的中国艺术
  • 插图一览表
  • 参考文献
  • 大事记
  • 索引
  • 照片的历史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前言
  • 第一章 什么是照片?
  • 第二章 我们如何阅读照片?
  • 第三章 摄影与19世纪
  • 第四章 摄影中的风景
  • 第五章 摄影中的城市
  • 第六章 摄影中的肖像
  • 第七章 摄影中的身体
  • 第八章 纪实摄影
  • 第九章 作为艺术的摄影
  • 第十章 被操纵的摄影
  • 第十一章 充满无限好奇的盒子
  • 插图目录
  • 文献综述
  • 大事记
  • 术语解释
  • 译名对照表
  • 艺术史的艺术:批评读本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导言
  • 第一章 作为历史的艺术
  • 导言
  • 关于在绘画和雕刻中模仿希腊作品的一些意见
  • 分裂的温克尔曼:哀悼艺术史之死
  • 意图的模式
  • 第二章 美学
  • 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
  • 判断力批判
  • 美学
  • 第三章 风格
  • 艺术史原理
  • “形式”—19世纪的形而上学与艺术史描述的问题
  • 风格
  • 论风格
  • 第四章 作为艺术的历史
  • 罗马晚期艺术意志的主要特征
  • 北美普韦布洛印第安人地区的图像
  • 瓦尔堡的“文化科学”概念及其美学意义
  • 拯救瓦尔堡的传统
  • 第五章 意义的机制:图像志与符号学
  • 符号学与图像志
  • 符号学与艺术史:论语境和传播者
  • 《甚至在阿卡迪亚也有我》:普桑与挽歌传统
  • 走向视觉艺术的解读理论:普桑的《阿卡迪亚的牧人》
  • 第六章 现代性及其不满
  • 扩展领域中的雕塑
  • 什么是作者?
  • 寓言的冲动:走向后现代主义的理论
  • 勾勒后现代
  • 第七章 性别问题
  • 艺术史规则:忽略之罪
  • 性与再现/再现中的性:五位英国艺术家
  • 没有本质的女性特质
  • 后女性主义、女性主义的快感和身体化艺术理论
  • 第八章 解构主义与阐释的限度
  • 新透视的诱惑
  • 艺术作品的本源
  • 作为个人物品的静物画:一则关于海德格尔与凡·高的笔记
  • 定位中的真理的还原
  • 第九章 他者:艺术史与博物馆学
  • 东方主义与展览秩序
  • 作为仪式的艺术博物馆
  • 发明“后殖民”:当代策展中的混杂性与赞助者
  • 艺术史的艺术
  • 后记
  • 文本目录
  • 插图目录
  • 作者说明
  • 术语解释
  • 译名对照表
  • 声明
  • 现代艺术:1851~1929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导言:1851年,伦敦的伟大展览
  • 第一部分 从写实主义到超现实主义
  • 现代艺术运动
  • 第二部分 现代艺术的条件
  • 第一章 城市资本主义
  • 第二章 现代性、再现艺术与图像普及化
  • 第三部分 艺术家的回应
  • 第三章 再现,视觉,“真实”:观看的艺术
  • 第四章 图像/现代主义和图像流通
  • 第四部分 图像学
  • 导论
  • 第五章 性与人体
  • 第六章 社会阶级和阶级意识
  • 第七章 反图像学:无主题艺术
  • 第八章 现代艺术中的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
  • 后记:现代艺术的私有化
  • 插图一览表
  • 参考文献
  • 大事记 (由朱莉·劳伦斯·科克伦编制)
  • 索引
  • 译后记
  • 西方当代雕塑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导言
  • 第一章 1945年以后的欧洲雕塑
  • 大众化的现代雕塑
  • 公共雕塑:战争记忆
  • 亨利·摩尔与纪念性功能
  • 雕塑的中间地带
  • 贾科梅蒂与战后的巴黎
  • 非具象传统
  • 加博与结构主义
  • 雕塑、建筑与纪念碑
  • 非物质化
  • 第二章 “新雕塑”
  • 克莱门特·格林伯格与赫伯特·里德
  • 美国的“新雕塑”
  • “恐怖几何形”
  • 无名政治受难者
  • 现代主义的“外表”
  • 第三章 雕塑与日常
  • 神话与现实
  • 新现实主义
  • 约翰斯与劳申伯格
  • 波普艺术
  • 第四章 现代主义与极少主义
  • 格林伯格的现代主义
  • 英国的新生代
  • 极少主义
  • 第五章 “反形式”
  • 雕塑的材料
  • “空无的视觉扫描”
  • 怪异抽象
  • 博伊斯与德国
  • 贫穷艺术
  • 作为雕塑的身体
  • 第六章 自然媒材
  • 从极少主义到风景
  • 历史的回归
  • 史密森与熵
  • 大地艺术与欧洲
  • 自然与工艺
  • 雕塑与建筑
  • 第七章 公共空间
  • 雕塑的场地
  • 反映人的存在
  • 都市干预
  • 作为公共机构的博物馆
  • 反博物馆
  • 作为博物馆的工作室
  • 作为政治武器的雕塑
  • 公共空间的挑战
  • 纪念碑的回归?
  • 反纪念碑
  • 关于历史的争论
  • 第八章 物品与人物塑像
  • 精神与物质
  • “物品与雕塑”
  • 博伊斯以后的德国
  • 商品雕塑
  • 人物塑像
  • 插图目录
  • 参考文献
  • 大事记
  • 译名对照表
  •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艺术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译者序 视觉文化研究的杰作,万花筒般的社会再现
  • 前言
  • 第一章 导言
  • 连续性和过渡性
  • 意大利和外国
  • 意大利的历史
  • 1454—1500年,从《洛迪和约》到法国入侵
  • 信仰和信心
  • 人文主义和人文主义者
  • 第一部分 艺术的事业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珍贵材料
  • 青铜
  • 石头
  • 木材和黏土
  • 玻璃
  • 素描和绘画
  • 印刷和版画
  • 第三章 艺术的组织
  • 行会,条例和联盟
  • 工场
  • 画家的工作室
  • 竞争与合作
  • 第四章 阐释关系:艺术家和赞助人
  • 合同和条件
  • 艺术家和公共机构
  • 宫廷艺术家
  • 名望的胜利
  • 第二部分 艺术的观众
  • 第五章 宗教背景
  • 强大的图像
  • 艺术和来生
  • 特赦
  • 第六章 祈祷的场所
  • 修道院
  • 女修道院
  • 大教堂和教堂
  • 教堂中的划分
  • 依序观看
  • 第三部分 政府的艺术
  • 第七章 创建权威
  • 理想与图像
  • 彰显权威
  • 王室统治者的美德
  • 掌握权力的女人
  • 第八章 罗马与共和国
  • 红衣主教的教廷
  • 托斯卡纳的共和国
  • 博洛尼亚
  • 沿海的其他共和国
  • 第四部分 艺术与家族
  • 第九章 家族背景
  • 财富和社会秩序
  • 男人的尊贵和女人的美德
  • 家庭
  • 宅邸和宅邸装饰
  • 室内陈设和家具
  • 工作室
  • 家庭的神圣化
  • 插图目录
  • 参考文献
  • 大事记
  • 译名对照表
  • 相关主题的博物馆、美术馆和网站
  • 欧洲艺术:1700—1830——城市经济空前增长时代的视觉艺术史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导言
  • 从洛可可到浪漫主义:定义的难题,还是信仰的质疑?
  • 城市化的影响:新的艺术公众、艺术类型、艺术家和理论话语
  • 第一章 超越有用与令人愉悦之人
  • 艺术成为有教养的公众关注的焦点,而且远不止被这些人所关注
  • 艺术名人、艺术失败者与艺术的自我表达:艺术家过多的问题
  • 讨人喜欢的天才与不可羁勒的妖魔
  • 英勇的“创作”之战
  • 从家庭的梦想到梦魇
  • 依靠与尊重的丧失
  • 第二章 “商业与政治将世界连成一体”
  • 普适性“启蒙”文化的希望与威胁
  • 文化特性拥护者的价值化:民族英雄,“历史的牺牲品”和敢于挑衅的民族艺术家
  • 作为文化同一性手段的公共艺术政策
  • 意大利“大旅行”及“世界主义”理想的实现与落空
  • 第三章 “在欺骗的艺术中找茬,不过是徒劳……”
  • 成为真理的妓女
  • 不同层次的观看:道德短视、淫欲好奇心与深刻洞察力
  • 遭遇“无处不在的”幻像:魔术灯人、江湖郎中、骗子、变戏法的和炼金士
  • 第四章 “自由为先,荣耀其后……”
  • 艺术史的生物学观念进入公众意识
  • 堕落与文化污染
  • 消失的男性气概
  • 北方的崛起
  • 地图
  • 插图目录
  • 参考文献
  • 大事记
  • 译名对照表
  • 古风与古典时期的希腊艺术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中文版序
  • 引言
  • 第一章 没有艺术家的艺术史
  • 遗失的古希腊艺术史
  • 承担现实功能的艺术史
  • 古典时期艺术在雅典的地位
  • 艺术与私人生活
  • 第二章 从祈祷到玩乐:公元前8世纪的艺术
  • 塑造马之形象
  • 塑造人之形象
  • 作为装饰元素的具体形象
  • 故事与陈述
  • 紧张状态
  • 第三章 东方之镜中的映像
  • 想象的入侵
  • 头、身体和众神
  • 第四章 以神话为尺度
  • 神话与同情:米科诺斯岛广口陶坛
  • 目睹神话与死亡:波吕斐摩斯双耳细颈罐
  • 神话与仪式:极北乐土之少女
  • 实现的革命
  • 第五章 扩展的生活
  • 启示的艺术
  • 展现神、审视男人、奉献女人
  • 第六章 图像的销售
  • 程式的转变
  • 面向市场
  • 沉思的观众的创造
  • 雅典以外的多彩戏剧
  • 第七章 进入政治
  • 政治进入圣殿
  • 死亡、政治,以及运动场
  • 第八章 同性恋的放纵
  • 交际酒会上的角色扮演与身体
  • 红绘技巧的发明
  • 身体与肌肉
  • 标注姓名的游戏
  • 绘画名家之作的展示
  • 单独的形象
  • 性、酒与众神
  • 第九章 崇拜、政治与帝国主义
  • 从分歧到极权主义
  • 性征与男性立像
  • 私密意象中的身体
  • 开启身体的故事:奥林匹亚宙斯神庙雕塑
  • 结束身体的故事:帕特农神庙雕塑
  • 再现的暴力
  • 第十章 逝者的要求
  • 坟墓祭品
  • 使逝者适得其所
  • 艺术与来世
  • 第十一章 城邦之内的个人和没有城邦的个人
  • 打破古典模型
  • 面对痛苦
  • 生命故事
  • 肖像与权力
  • 第十二章 艺术的感觉
  • 身体语言
  • 感觉的艺术家
  • 第十三章 回顾
  • 变革的进程
  • 希腊图像的力量
  • 插图目录
  • 参考文献
  • 大事记
  • 译名对照表
  • 风景与西方艺术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致谢
  • 第一章 从“土地”到“风景”
  • 第二章 “主题”还是“背景”?风景画与文艺复兴时期绘画
  • 哲罗姆和荒野
  • 约阿希姆·帕蒂尼尔(Joachim Patinir)和“世界风景”(World-landscapes)
  • 第三章 作为怡神之物的风景
  • 第四章 地志画与完美典型
  • 地图和风景画
  • 佳美之处和壮观的景象
  • “制图”和诗意的风景
  • 英雄史诗式的风景
  • 田园牧歌式的风景
  • 场所的理想化
  • 第五章 取景框
  • 第六章 “难以言喻的震惊”风景,崇高之景以及非常之景
  • “一种令人愉快的恐怖”
  • 不确定性和“崇高”
  • 第七章 风景与政治
  • 风景、财产和国土
  • 自然秩序和社会秩序
  • 第八章 作为图画的自然,还是作为过程的自然?
  • 第九章 风景进入大地 大地景观、艺术,以及环境
  • 插图目录
  • 参考文献
  • 索引
  • 20世纪的设计
  • 版权信息
  • 中文版序
  • 导 言
  • 第一章 走向20世纪
  • 工艺美术运动的问题遗产
  • 1914年前的零售业
  • 艺术与手工艺,设计与工业:1914年前德国的论争
  • 彼德·贝伦斯与联合通用电气
  • 欧洲其他地方进步的设计倾向
  • 第二章 设计和现代主义
  • 现代主义和设计史
  • 现代主义:博物馆、档案室、艺术和设计仓库
  • 现代主义:道德和政治维度
  • 现代主义设计:一个使用中的定义
  • 现代运动设计: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后果
  • 包豪斯(1919—1933):魏玛、德绍、柏林
  • 包豪斯:在阐释和历史定位上的一些问题
  • 1920年代德国现代设计的大气候
  • 法兰克福厨房:一个服务于20世纪生活的设计方案
  • “住宅”展:魏森霍夫住宅展,斯图加特,1927年
  • 法国现代主义:勒·柯布西耶和现代艺术家联盟
  • 法西斯意大利的现代主义
  • 斯堪的纳维亚现代派
  • 英国和现代主义
  • 东欧的发展
  • 第三章 商业、消费主义和设计
  • 美国:设计和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消费
  • 美国工业设计职业的增长
  • 美国工业设计:神话的创造
  • 作为消费刺激物的大众传媒
  • 对工业文化的当代批评
  • 欧洲设计的影响
  • 巴黎,1925年:奢侈、精美、商业
  • 巴黎,1925年和美国
  • 趣味的广泛模式:历史的多样性
  • 英国的商业和消费主义
  • 其他地方的商业展示:英国和法国
  • 第四章 设计和民族认同
  • 设计中的英国认同:怀旧和农村风情
  • 德国:1930年代设计中民族认同的两张面孔
  • 意大利:设计和法西斯主义
  • 寻找民族认同:两次大战间的美国
  • 第五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重建与富足
  • 战后美国:技术与消费
  • 英国:实用与超越
  • 从“英国能做”到“英国节”
  • 意大利:战后的理想
  • 1950年代的意大利风格
  • 连接美国
  • 德国:重建与经济奇迹
  • 日常生活中的消费
  • 战后日本设计:神话与陈规
  • 美国占领及其影响
  • 日本企业的内部设计
  • 第六章 跨国企业与全球产品
  • 企业个性:发明与认同
  • 企业项目与形象创造
  • 评价的问题
  • 对企业权力及其影响的批评
  • 早期企业形象现象:历史概观
  • 1945年之后的设计与跨国企业
  • 博物馆与展览在促进全球设计文化中担当的角色
  • 现代主义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 企业与文化遗产
  • “新国际风格”
  • 第七章 设计促进、职业与管理
  • 设计职业在两次大战之间的英国
  • 设计职业:1945年之后的新机会
  • 政府对设计促进的积极倡导
  • 职业设计组织
  • 设计的理性方法:乌尔姆设计学院,1953—1968年
  • 诠释乌尔姆设计学院
  • 设计方法
  • 人机工学与人体测量学:设计师的数据
  • 第八章 从波普到后现代主义:改变的价值观
  • 理论与批评的重新定位
  • 英国的波普文化
  • 文化多元主义与大众媒体
  • 后现代主义的起源
  • 意大利前卫:创造性面对工业化的资本主义
  • 从阿奇米亚工作室到孟菲斯小组
  • 后现代主义方案中手工艺的角色
  • 后现代主义:宽泛的图景
  • 波普、朋克与后现代主义:尾声
  • 第九章 怀旧、遗产与设计
  • 美国遗产的几个方面与殖民地风格的复兴
  • 怀旧与传统的发明
  • 英国1945年后的设计与往昔
  • 遗产工业
  • 第十章 设计与社会责任
  • 美国:设计与消费者组织
  • 英国:1940年代到1960年代早期的设计与消费者
  • 战后初期,消费者意识和设计的其他进展
  • 对工业化和消费主义的批判
  • 1950年代美国的消费主义、设计与批评观点
  • 消费者的声音在美国渐获认可
  • 英国1960年代以来的设计与消费者
  • 设计界的反应
  • 类似的关注与设计观点
  • 绿色设计
  • 插图一览表
  • 参考文献
  • 大事记
  • 译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3
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带着问题看书别有风味

    Julia Hochberg 提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人对绘画中的人和事物如何感知?常规理论认为:当 “观者看画” 和 “画师取景” 采用相同展位和等同距离时,“画面图案” 和 “实际景物” 映入人眼时的光影分布就会相同。于是 “观画” 和 “取景” 在原则上会产生相同的视觉体验。Hochberg 认为这种解释过于粗浅,没有解释清楚为何我们能够将而为光波感受为三维光波,以及为什么即使观画者采用了不正常的观画视点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画面扭曲。这两个问题牵涉到二维绘画对 “深度线索” 的暗示方式以及我们对这种 “深度线索” 的感知方式。——《艺术、知觉与现实》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世纪文景

    2002年6月,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其分支出版机构世纪文景,全称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公司。文景致力于立足“社科新知、文艺新潮”,阅读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