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不尊重他人意愿的求爱行为,就是性骚扰。

内容简介

被开大尺度玩笑、令人不快的凝视和话语、没有必要的身体接触……几乎每个女生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都或多或少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因为从未学习过如何辨识、应对性骚扰,因为担心“说No会被特殊对待、失去机会”,职场女性时常会困惑:究竟什么是职场性骚扰?又该如何应对?

职场性骚扰,从来不只是新闻里的字眼,而是真切发生在你我周围的阴影。日本社会学家牟田和惠深度解读,从骚扰者视角透彻剖析,为你揭开职场性骚扰的真相。

这是一本写给所有人的职场性骚扰应对手册:告诉我们如何辨识、应对性骚扰,如何避免成为性骚扰加害者;旁观者如何支援当事人,不加以二次伤害;管理者如何正确处理性骚扰事件。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何谓性骚扰?
  • 第一章 错误百出的性骚扰“常识”
  • 在《均等法》相关咨询中,关于性骚扰的占半数
  • 性骚扰的工伤认定
  • 性骚扰的行为清单
  • 摘要式的性骚扰报道
  • 钝感不是性骚扰的免责通行证
  • 再钝感也是性骚扰
  • 性骚扰是“罗生门”
  • 不要相信“性骚扰是由受害者说了算”
  • 本章警言 男性无法觉察自身行为的理由1
  • 第二章 性骚扰中广袤的灰色地带
  • 广义性骚扰与狭义性骚扰
  • 变化多端的灰色地带
  • 雪崩式失控
  • 原来自己并不懂:最初觉得OK,不代表永远都OK
  • 本章警言 男性无法觉察自身行为的理由2
  • 第三章 当恋爱变成性骚扰
  • 这种恋爱和不正当关系都是性骚扰
  • 噩梦的开始
  • 为何这就是性骚扰?
  • 恋爱型性骚扰的两大模式
  • 男性的恋爱臆想
  • 寂寞大叔的错觉
  • 手机引发的错觉
  • 我是认真的!
  • 肉食系中老年
  • 本章警言 男性无法觉察自身行为的理由3
  • 第四章 女性为何无法明确说“No”? 男性为何无法发现女性的“No”?
  • 女性为何无法明确说“No”?
  • 装出愉悦的样子
  • 拒绝“按摩”骚扰的困难之处
  • 不想接收性暗示
  • 希望体面收场
  • 深入骨髓的服务精神
  • 男性天生对女性的“No”有钝感?
  • 没发现自己在强迫他人
  • 最初的敬意
  • 本章警言 男性无法觉察自身行为的理由4
  • 第五章 恋爱与性骚扰既远又近
  • 从恋爱变成性骚扰
  • 周遭人眼中的情侣
  • 恋爱过程
  • 出局
  • 成人的平等恋爱就没事?
  • 权力与恋爱
  • 职场恋爱的三条铁则
  • 本章警言 男性无法觉察自身行为的理由5
  • 第六章 办公室性骚扰层出不穷
  • 无处安放的视线
  • “电梯式注目礼”
  • 当玩笑变成性骚扰
  • 为何夸奖也会成为性骚扰?
  • 女人泡的茶真好喝
  • 女下属怀孕
  • 怀孕消息何时告知何人
  • 被摸孕肚
  • 本章警言 男性无法觉察自身行为的理由6
  • 第七章 写给各位旁观者以及负责人
  • 常见的反应
  • 歪曲事实的“宽容”
  • 周遭人的责任
  • 她来求助,该怎么办?
  • 性骚扰话题的棘手之处
  • 连上司也难辞其咎
  • 不会是冤案吧?
  • 本章警言 男性无法觉察自身行为的理由7
  • 最终章 避免被指控性骚扰
  • 该不该承认?该不该道歉?
  • 敷衍的道歉会适得其反
  • 该不该交往?
  • 结婚是不是就没事了?
  • 目前恋爱中,该怎么办?
  • 支援女方的人生
  • 当被指控性骚扰时
  • 性骚扰的伤害还在持续
  • 理解问题所在
  • 纠纷不断的性骚扰案件
  • 选择律师
  • 后记 我的性骚扰二次伤害体验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4
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对性骚扰说不

    《始于极限》作者上野千鹤子曾明确表示随着女性主义的普及,男性以往的行为举止会增添不少麻烦,但这样的好处是会减少滋生性骚扰以及性侵的温床。《课长,这不是恋爱,这就是性骚扰!》作者通过日本相关案例以及现实中的例子为读者来揭露性骚扰的真实面貌。真实世界里的性骚扰往往不是非黑即白的,常常是存在着很多模糊不清的灰色地带。1. 黑白之间从对于性骚扰的定义以及现实中的行为来看,其并非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泾渭分明。作者深入解剖性骚扰相关的案例,让读者在了解其中内情的同时更为明白其中的界限所在。我们通常对于性骚扰的关注是从那些新闻等知晓的,这些往往是明星有了较为清楚的答案,或者说已经是在黑白的区域而非黑白之间的灰色。书中虽对此有所关注,但更重视那些明暗未定的部分。在作者的深入分析之后,相信读者可以了解到真实的性骚扰是什么样的以及如何进行应对。有些行为长期存在于我们不曾注意的隐秘角落,有些可能没有被充分意识的。在我来看,更重要的是像书中提到的故事缺乏像上野千鹤子这样给出明确肯定的答案。这就意味着有些性骚扰即便发生,当事者可能在缺乏足够支持的情况下就沉默不语,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不曾发生。受害者的噤声不仅不会让那些伸出毒手的施暴者收手反而会让其变本加厉,而这种沉默会导致有更多的受害者出现。长期的集体沉默更是会让外人很难注意到这些恶行的出现和泛滥。对于潜在的受害者或者有类似经历的来说,本书可以让读者得到一个相对准确的诊断。对于那些担心陷入到类似争议的人来说,早一点搞清楚也会明白应该如何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2. 罗生门外现实中的性骚扰不光会出现在男性对女性,更会反过来,也会发生在同性之间。为了叙述的方便,暂且使用大家比较熟悉的叙述,我们以更为受到毒手的女性作为受害者代表,而以男性作为施害者一方。在性骚扰的事件里,男性讲述的故事往往和女性有太多的不同。故而像本书标题里那样的情况并不少见。男方可能以为是正常的行为,而对于女性来说却是性骚扰。在实际的判定之中理论上来说存在误判的可能性,但通常是基于历史资料和分析等各方综合之后的结果,故而可以说男性不必担心会被女性诬告。换言之来说,一旦女性提出性骚扰的指控,大多数是确有其事,可能是在细节和程度上略有出入。罗生门事件有些时候是性骚扰的常态,有些则是蓄谋已久的结果。性骚扰一般可以分为行动和语言上,对此不妨牢记书中的一句话 “不情愿即是性骚扰,主动与否不重要”。如果不想成为性骚扰者不要固执于自己所认定的事实,相反要多了解对方口中的版本,毕竟情愿与否不是你说了算的。3. 常识之上 “性骚扰由受害者说了算” 这是很多人认为的常识,事实究竟如何呢?以书中的情况来说,广义上的性骚扰可能有时确实如此,可相对狭义的则没有那么简单。换句话说日常生活中一些小的误会可以在对方提出之后以道歉和解结束,而其他的往往会有权威机构给出更让人信服的答案。一旦诉诸公堂,法官更加不会只听一面之词。有鉴于此,我们不敢保证完全没有冤家错案,但一般来说定罪的不仅确有其事还常常是此中老手,故而审判结果算不上冤枉。在职场中实际情况往往是以 “劳动者的普遍感受” 为主,这种会因为受害者的性别有所差异,但没有本质上的不同。一视同仁的背后更是有着多方综合分析的结果作为支撑,故而再次不用担心所谓的误判,更没有陷入担心受迫害的妄想之中。书中提及的案例大多发生在职场中,可稍微会点举一反三能力的读者都可以明白其中的原则一样适用于其他的场景下,只需做出相应的调整就可以实现。在作者一个又一个的案例中,我们了解到日本社会现实中的情况,也会逐渐明白如何将其适用于自身所处的环境和社会之中,只是相关的努力和工作还有待完善。4. 普遍特殊《43 次杀意》《欺凌自杀》里提到的霸凌往往是在玩笑和捉弄中不断升级最终酿成大祸。性骚扰与之相似,其中往往隐藏着复杂且微妙的心理活动。流氓骚扰妇女更是在一步步的试探中变本加厉。作者可以借助现实中的案例以及自身的演绎让我们进入到当事双方的世界里去,可即便想象力再丰富,我们所得到的不过是具有普遍性的个案代表。实际上现实中每起性骚扰事件都有其特殊之处,我们可以借助书中的来学会识别却并不意味着就可以给出正确的答案。上野千鹤子在专栏里点破读者烦恼的举动尽管在本书中增色不少,可未必就具有指导性。作者列举的案件和分析不过是依照那些公开的材料所展开的,那些尚未公开以及还没有发生的就未必完全适应。要是考虑到人与人的不同、场合和时间的差异更是会让情况变得更为复杂。不少性骚扰的发生是在施害者单方面默认同意的基础上实现的,丝毫没有考虑到职位以及社会地位带来的权力造成的压迫和伤害,更不会将受害方委婉视为不同意。5. 勇敢说不有些时候说不很容易,可更多的时候委婉表达都不行。以职场为例,你若是一个初入职场的女性,对方是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若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上司情况会更加糟糕。《因为性别》里美国职场女性遭受的诸多问题如今仍难以避免,《捕杀》里臭名昭著的好莱坞性侵丑闻引发全球关爱女性的运动却也没有取得太多让人欣慰的成果,《黑箱》里日本女记者的遭遇更是让人痛心疾首。实施性骚扰的不仅没有受到太多惩罚,反而有不少的拥护者。真正的受害者不仅孤立无援,甚至还迫于舆论压力远走异国他乡。原本就悲惨的命运更是变得雪上加霜。有鉴于此,我们更加理解书中提到那些作为受害者的女性很难说不。我们可以鼓励这些女性勇敢说不,但是否已经为其提供了可以勇敢说不的相应环境,现实条件是否具备仍存在不小的变数。结合《厌女》《父权制与资本主义》来看,很显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本书所在的不过是从技术层面提供帮助,可想要彻底解决问题则需要像《生命线》以及《上游思维》里所说的那样追根溯源。6. 写在最后在这本小书的帮助下,那些陷入男性视角的读者可以暂时摆脱施害者的视角去了解受害者可能要面对的世界。我们不必太过乐观,不难想见那些做出恶行的人大概不会看本书这类读物,更不会加以践行。最需要的人没有,最有的人不需要。那些具备足够相关意识的读者可以避免性骚扰事件的发生不需要太多指导,而那些迫切需要指导的施害者恐怕是没有这些意识去审视和规范自身行为的。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说作者的科普毫无意义。当那些相对模糊的以更为清晰的表达出现在更多人的视野里,对于相似的行为是否违规自然会更容易达成共识。我们没有必要去搞男女之间的性别对立,但必须要意识到每一个人都可能互成为施害者或者受害者。不同的时间场合对象可能会出现不一样的结果,我们不能精准预言,但可以尽量避免更多恶果的出现。向性骚扰说不是一个美好的理想,可想要实现它不光需要受害者的勇敢发声,更需要潜在受害者的警惕意识提升。在此之外,必然少不了从个人到社会的全方位支持,目前来看仍是任重道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24#55 我想,这本书可能满足不了特殊怀着特殊目的人群的期待,但毋庸置疑是一本好书,里面的一些视角非常新鲜,着墨在了很少见的 “为什么男性察觉不到性骚扰” 这个视角,也揭示了女性难以 say no 的社交窘境。但换个角度,这本书还是太浅显了。基本只局限在了泛职场类上下级之间的问题(从书名也可见一斑了)。值得一读。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读客文化

      读客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2006年。创立以来,读客文化是中国书业品牌影响力领先、营销模式领先、生产方式领先的专业出版机构。连续推出《藏地密码》《岛上书店》《大江大河》《丝绸之路》《银河帝国》《巨人的陨落》《漫长的告别》《局外人》《无声告白》《半小时漫画系列》等超级畅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