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诺奖得主帕慕克的哈佛诺顿演说集,大师级作家的六堂小说课。

内容简介

本书汇集了帕慕克在哈佛大学的诺顿讲座文章。在这些文章里,作者讨论了他作为小说家的创作历程,小说虚构与真实的关系,小说对于读者产生效果的方式等等这些话题。书名来自席勒对两种不同文学风格————“天真的”和“感伤的”这一的经典区分。

帕慕克在与席勒文学观念的对话中得出他自己的结论:小说家既是天真的,也是感伤的,小说创作就是要在那种直观的、朴素的天真与反思性的、解构性的感伤之间取得某种平衡。

帕慕克还在这些文章中阐述了一个贯穿全书的观点,即现代小说与古代的文学(比如史诗)所不同的是,小说必须拥有一个中心,而书中的种种细节都应该指向这个中心,这个中心也就是可以在阅读中慢慢靠近和体验到的小说的意义,或生活本身的意义。

目录

  • 版权信息
  • 1 阅读小说时我们的意识在做什么
  • 2 帕慕克先生,这一切真的都在你身上发生过吗?
  • 3 文学人物,情节,时间
  • 4 词语,图画,物品
  • 5 博物馆和小说
  • 1. 自重
  • 2. 区隔感
  • 3. 政治
  • 6 中心
  • 收场白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0
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B 站有个 up 主就叫这个,原来还觉得很有趣,现在才知道,原来是本书的名字。
    帕慕克的书已经读过 6 本了,但除了《红》,其他的并没有太深的印象,书中有两句话点醒了我:


    尽管我们知道小说是虚构的,可是如果一部小说不能延续真实生活的幻象,我们就会感到不安和烦躁。
    我们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是为了理解主人公,而不是为了理解生活本身。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世纪文景

    2002年6月,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其分支出版机构世纪文景,全称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公司。文景致力于立足“社科新知、文艺新潮”,阅读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