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21千字
字数
2014-08-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中国现代小说物象研究"对现代小说物象进行了详尽分析,探讨了其性质、类型及功能。
内容简介
《中国现代小说物象研究》,本书通过对现代小说物象与传统诗词意象的辨析,对现代小说物象的性质、类型及功能作了简要的阐释,进而通过对中国现代小说史(1917~1949)上具有代表性的流派、作家物象艺术的详尽分析,粗线条地描述了中国现代小说物象艺术的发展史。
目录
- 版权信息
- 其他
- 绪论
- 第一章 中国现代小说物象类型论
- 第一节 物象:由诗歌到小说
- 一、诗歌物象
- 二、小说物象
- 第二节 古典主义小说:意境理论框架下的小说物象
- 一、意境理论
- 二、意境理论框架下的小说物象
- 第三节 现实主义小说:写实理论框架下的小说物象
- 一、现实主义理论
- 二、现实主义理论框架下的小说物象
- 第四节 浪漫主义小说:抒情理论框架下的小说物象
- 一、浪漫主义理论
- 二、浪漫主义理论框架中的小说物象
- 第五节 现代主义小说:现代主义理论框架下的小说物象
- 一、现代主义理论
- 二、现代主义理论框架中的小说物象
- 第二章 20世纪20年代小说物象论
- 第一节 鲁迅小说物象
- 一、启蒙主义小说理论与鲁迅小说物象
- 二、实象:功能的全面拓展
- 三、比象:重在描物画人及寓意
- 四、兴象:源于传统却高于传统
- 五、鲁迅小说物象艺术的独特性
- 第二节 20世纪20年代乡土小说物象
- 一、关于“乡土小说”
- 二、实象运用与风景画的描摹
- 三、实象运用与风俗画的展现
- 四、暗藏危机的兴象
- 五、成绩有限的比象
- 第三节 浪漫抒情派小说物象
- 一、关于浪漫抒情派
- 二、决定流派特征的兴象运用
- 三、同写性心理,用象各不同
- 四、未受重用的实象
- 第四节 废名小说物象
- 一、废名小说中的物象
- 二、继承:《竹林的故事》及《桃园》物象
- 三、创新:《桥》的物象艺术
- 四、物象运用与小说文体
- 第五节 20世纪20年代女作家群小说物象
- 一、以季节山水为核心的兴象
- 二、差强人意的比象
- 三、脱颖而出的凌叔华
- 四、物象运用与小说的艺术特征
- 第六节 20世纪20年代小说物象总论
- 第三章 20世纪30年代小说物象论
- 第一节 早期普罗小说物象
- 一、关于普罗小说
- 二、有心无力的兴象创造
- 三、兴象的比象化运用与传统比象的翻新
- 四、人体物象的意识形态化
- 五、物象罗列与激情表达
- 第二节 施蛰存小说物象
- 一、关于心理小说
- 二、综合运用的实象
- 三、更为成熟的兴象比象化运用
- 四、巧妙多样的比象
- 五、施蛰存小说物象艺术特征
- 第三节 新感觉派小说物象
- 一、新感觉派小说与消费社会
- 二、回归于物本身的实象
- 三、比象:物的人化与人的物化的有效途径
- 四、零星、片断的兴象
- 五、物象运用与小说形式创新
- 第四节 沈从文小说物象
- 一、湘西小说物象
- 二、都市小说物象
- 第五节 老舍小说物象概述
- 一、老舍小说物象
- 二、重在写人并成就其“百科全书”风格的实象
- 三、比象运用与其语言风格的形成
- 四、别具特色的综合性物象
- 第六节 20世纪30年代乡土小说物象
- 一、关于20世纪30年代的乡土小说
- 二、实象艺术的新发展
- 三、兴象运用与同期乡土作家的另一副笔墨
- 四、乏善可陈的比象运用
- 第七节 巴金小说物象
- 一、巴金小说艺术风格
- 二、物象的独创性与体系化
- 三、主观色彩强烈的物象运用
- 四、有限的实象运用
- 第八节 20世纪30年代小说物象总论
- 第四章 20世纪40年代小说物象论
- 第一节 张爱玲小说物象
- 一、张爱玲小说中的物象
- 二、物象的创新
- 三、物象运用手法的创新
- 四、物象功能创新与小说文体模式
- 第二节 萧红小说物象
- 一、景物作为小说的主角
- 二、人、物并置与比象运用手法的创新
- 三、东北地域色彩鲜明的民俗物象
- 四、物象运用与文体特征
- 第三节 《围城》物象
- 一、取象范围的空前扩大
- 二、物象功能的拓展
- 三、物象艺术的独特性
- 第四节 赵树理小说物象
- 一、自然物象的全面退隐
- 二、实象运用的道具化
- 三、以写人为目的的比象
- 四、现代小说物象艺术的“终结者”
- 第五节 后期浪漫派小说物象
- 一、徐訏和无名氏的浪漫奇情小说
- 二、奇象构奇境,奇境写奇人、叙奇事
- 三、比象:奇象喻奇人
- 四、继承与创新兼具的兴象
- 五、物象铺排与夸张手法
- 第六节 20世纪40年代小说物象总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出版方
暨南大学出版社
暨南大学出版社为“侨”而生,因“侨”而兴,砥砺卅五载,春华秋实,书香五洲,声教四海。始立以来,以“侨”为“桥”,厚植文化,秉承推动华文教育、服务教学科研、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出版理念,着力华文教材、华侨华人研究、岭南文化研究、高校学术研究成果的出版,已累计出版各类图书7000余种,《中文》《汉语》等华文教材发行海外80多个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