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355千字
字数
2015-0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报告》是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组织的年度重要研究成果。
内容简介
《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报告》是由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组织国内社会保障领域诸多知名学者与专家,共同编著的一份重要的年度研究报告,也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报告资助项目“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报告”(批准号:10JBG009)的重要研究成果,重点关注社会保障理论研究与国际比较研究中的前沿问题,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凸显的社会矛盾和民生问题,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过程中的焦点、难点和热点问题。本报告为2015年的成果。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前言
- 1 社会保障基本理论体系[1]
- 1.1 社会保障的基础理论
- 1.1.1 社会学中的社会保障基础理论
- 1.1.2 法学中的社会保障基础理论
- 1.1.3 经济学中的社会保障基础理论
- 1.2 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
- 1.2.1 社会保险的种类
- 1.2.2 社会保险与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的关系
- 1.2.3 社会保障研究的方法
- 1.3 社会保障的应用理论
- 1.3.1 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
- 1.3.2 社会保障与分配
- 1.3.3 社会保障与财政
- 1.3.4 社会保障与人口
- 1.3.5 社会保障与法制建设
- 1.3.6 社会保障与储蓄
- 1.3.7 社会保障与社会伦理
- 1.3.8 社会保障文化
- 1.3.9 社会保障基金运用
- 1.3.10 社会保障与风险
- 1.3.11 社会保障技术
- 1.4 社会保障的发展理论
- 1.4.1 社会保障生态理论
- 1.4.2 社会保障偿付能力理论
- 1.4.3 社会市场经济论
- 1.4.4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 1.4.5 第三条道路论
- 1.4.6 社会保障改革理论
- 1.4.7 社会保障发展趋势理论
- 2 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政策研究[139]
- 2.1 至2012年是否已真正实现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尚存争议
- 2.2 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的制度障碍与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的发展难点
- 2.2.1 地方利益作祟,统筹层次无法提高的阻力在于政府本身
- 2.2.2 碎片化管理导致无法统一养老保险制度
- 2.2.3 统筹调剂基金部分用于做实个人账户,地市参与省级统筹积极性降低
- 2.2.4 全国养老保险水平、规模与结构及赡养率等指标差异之大难以平衡利益关系
- 2.2.5 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再分配问题存在制度不公
- 2.3 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要解决的问题
- 2.3.1 全国养老保险统筹制度模式的改革
- 2.3.2 养老保险基金预算改革
- 3 完善职工大病保险制度研究
- 3.1 现存职工大病保险制度问题突出
- 3.1.1 不同制度间待遇失衡,制度公平性不足
- 3.1.2 职工大病负担沉重,制度有效性不足
- 3.2 关于医疗保险的理论分析
- 3.2.1 “大病”是一个经济概念
- 3.2.2 疾病风险与医疗保险
- 3.2.3 厘清有关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几点误解
- 3.2.4 大病保险属于基本医疗保险
- 3.3 完善制度、平衡制度待遇差距
- 3.3.1 制度失衡的实质是居民医保偏离保险属性
- 3.3.2 待遇趋同造成严重的制度攀比
- 3.3.3 比照居民建立职工大病保险制度并非上策
- 3.3.4 完善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和职工大额保险制度
- 3.4 建立健全大病保障机制,减轻群众大病负担
- 3.4.1 医疗保险只是医疗保障的组成部分之一
- 3.4.2 补齐短板,强化医疗保障的整体功能
- 3.5 将靶向药物纳入医保范围,分担群众大病负担
- 3.5.1 医疗保险量力报销靶向药物费用
- 3.5.2 各地靶向药物纳入医保支付的实践探索
- 3.5.3 职工居民大病医疗保险报销范围应适时适当纳入靶向药物
- 3.6 结论与建议
- 3.6.1 研究结论
- 3.6.2 研究建议
- 4 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研究
- 4.1 发展历程回顾
- 4.2 发展现状概览
- 4.2.1 行政管理体制
- 4.2.2 制度设计要点
- 4.2.3 经办服务归属
- 4.3 三种典型模式剖析:以动力机制为视角
- 4.3.1 以“统一行政管理体制”推动“制度整合”
- 4.3.2 以“整合经办机构”驱动“制度整合”
- 4.3.3 同级人民政府直接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城乡统筹
- 4.4 一般经验总结
- 5 城乡居民大病保障制度研究
- 5.1 引言
- 5.2 大病的界定和标准
- 5.3 我国大病保障发展滞后的原因
- 5.3.1 机理原因:医疗需求增长过快向医保制度提出挑战
- 5.3.2 机制原因:制度设计的缺陷加剧供需矛盾
- 5.4 减轻大病经济负担的国内实践
- 5.4.1 杭州模式:重大疾病医疗补助取消封顶线
- 5.4.2 厦门模式:补充医疗保险大幅度提高封顶线
- 5.4.3 太仓模式:大病再保险对自付费用梯度递增补偿
- 5.4.4 小结
- 5.5 完善我国大病保障制度发展的路径
- 5.5.1 发展思路和指导原则
- 5.5.2 政策建议
- 6 中国工伤保险改革研究
- 6.1 引言
- 6.2 我国工伤保险发展现状
- 6.2.1 工伤保险制度覆盖分析
- 6.2.2 工伤保险基金风险分析
- 6.2.3 工伤保险制度有效性分析
- 6.3 工伤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6.3.1 制度覆盖率偏低
- 6.3.2 社会化程度不足
- 6.3.3 工伤保险激励与惩罚机制存在缺陷
- 6.3.4 “预防、康复、补偿”制度功能发展失衡
- 6.4 工伤保险制度改革思路与对策
- 6.4.1 切实提高覆盖率
- 6.4.2 实现工伤保险基金的社会化发放
- 6.4.3 激励相容的制度设计
- 6.4.4 工伤预防与职业康复系统化发展
- 6.4.5 其他需明确的边界问题
- 6.5 工伤保险制度改革展望
- 6.5.1 向劳动者倾斜的立法倾向
- 6.5.2 发展模式选择
- 7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研究[229]
- 7.1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模式比较研究
- 7.1.1 长期护理保险的产生与发展
- 7.1.2 三种典型长期护理保险模式的制度框架
- 7.1.3 三种典型长期护理保险模式比较研究
- 7.1.4 三种典型长期护理保险模式面临的问题
- 7.2 中国长期护理保障体系构建
- 7.2.1 我国长期护理需求与长期护理保险探索
- 7.2.2 我国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适用性分析
- 7.2.3 中国多层次长期护理保障体系构建
- 7.2.4 中国多层次长期护理保障体系的配套政策研究
- 8 中国特色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研究
- 8.1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需要打造更鲜明的中国特色
- 8.1.1 进一步明确委托人与委托机构的权利与义务
- 8.1.2 明确基金归集的方式、政策和体制机制
- 8.1.3 理清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的思路
- 8.1.4 应按照试点先行原则制定投资路线图和时间表
- 8.1.5 对基金投资股市的风险应该进行更全面的评估
- 8.1.6 实体经济应成为基金投资的主要方向和重点
- 8.1.7 实体经济应以投资新能源产业为主
- 8.2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政策制度的新取向
- 8.2.1 切实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顶层设计
- 8.2.2 组建中国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研究院
- 8.2.3 建构以特种国债为主的分类投资政策体系
- 8.2.4 制定由商业银行向社保基金定向发行特种产品的投资政策
- 8.2.5 制定向社会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发行特别国债的稳健投资政策
- 8.2.6 加快配套政策的制定
- 8.3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突破口的选择
- 9 中国残疾人权益保障状况报告
- 9.1 残疾人权益保障的发展现状
- 9.1.1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
- 9.1.2 残疾人事业和残疾人权益保障法律法规政策体系逐步完善
- 9.1.3 残疾人社会保障得到加强
- 9.1.4 残疾人就业取得进展
- 9.1.5 残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提高
- 9.1.6 残疾人康复服务覆盖面逐步扩大
- 9.1.7 制订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
- 9.1.8 残疾人扶贫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 9.1.9 无障碍环境建设成效显著
- 9.1.10 残疾人维权、文化体育活动日趋活跃
- 9.2 当前残疾人权益保障面临的风险和挑战
- 9.2.1 残疾人总体生活水平与社会平均水平差距较大,社会保障有待进一步完善
- 9.2.2 残疾人就业有关法律规定未能有效落实
- 9.2.3 残疾人医疗康复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 9.2.4 残疾人整体受教育水平较低
- 9.2.5 残疾人文化体育活动参与率偏低
- 9.2.6 无障碍环境建设任重道远
- 9.2.7 残疾人接受法律服务覆盖率低
- 9.3 进一步加强残疾人权益保障工作的对策建议
- 9.3.1 提高对残疾人事业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领导,加大投入
- 9.3.2 多渠道增加残疾人收入,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
- 9.3.3 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加强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提高残疾人生活水平
- 9.3.4 积极采取措施,切实保障残疾人就业权利
- 9.3.5 提升医疗康复服务能力和水平,重视和加强残疾预防工作
- 9.3.6 加强残疾人教育,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创造条件
- 9.3.7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统筹解决残疾人照护和托养问题
- 9.3.8 切实贯彻落实《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全面推进城乡无障碍环境建设
- 9.3.9 丰富文化体育生活,促进残疾人社会参与和融入
- 10 社会福利制度改革与发展报告
- 10.1 老年人社会福利制度建立及改革
- 10.1.1 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8年)
- 10.1.2 改革开放以后(1978—2002年)
- 10.1.3 进入21世纪后(2002—2012年)
- 10.1.4 中共十八大以来(2012年至今)
- 10.2 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立及改革
- 10.2.1 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8年)
- 10.2.2 改革开放以后(1978—2002年)
- 10.2.3 进入21世纪后(2002—2012年)
- 10.2.4 中共十八大以来(2012年至今)
- 10.3 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建立及改革
- 10.3.1 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8年)
- 10.3.2 改革开放以后(1978—2002年)
- 10.3.3 进入21世纪之后(2002—2012年)
- 10.3.4 中共十八大以来(2012年至今)
- 10.4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现状
- 10.4.1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成果
- 10.4.2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不足之处
- 10.5 未来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发展方向
- 10.5.1 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的基本特征
- 10.5.2 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的建设任务
- 11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发展报告[325]
- 11.1 人口老龄化状况
- 11.1.1 人口老龄化的新特点
- 11.1.2 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是应对老龄化的必然选择
- 11.2 城市社会养老服务的发展
- 11.2.1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现状
- 11.2.2 城市机构养老服务的发展现状
- 11.2.3 城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经验及创新
- 11.3 农村社会养老服务的发展
- 11.3.1 农村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现状
- 11.3.2 农村社会养老服务的创新
- 11.4 智慧养老:创新养老服务的探索
- 11.4.1 智慧养老的含义与战略意义
- 11.4.2 智慧养老解决方案
- 11.4.3 智慧养老的地方实践及经验
- 11.5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问题与发展思路
- 11.5.1 现存问题
- 11.5.2 发展思路
- 12 政府间社会保障权责划分理论与实践
- 12.1 政府间社会保障权责划分的理论分析
- 12.1.1 政府间社会保障权责划分的内涵
- 12.1.2 社会保障领域中的集权与分权
- 12.1.3 中央集权的理论依据
- 12.1.4 地方分权的理论依据
- 12.2 西方国家政府间社会保障权责划分的实践与启示
- 12.2.1 美国政府间的社会福利权责划分
- 12.2.2 德国政府间的社会保障权责划分
- 12.2.3 加拿大政府间的社会保障权责划分
- 12.2.4 西方国家的经验与启示
- 12.3 中国政府间社会保障权责划分的现状及问题
- 12.3.1 中国政府间社会保障权责划分的背景与现状
- 12.3.2 中国政府间社会保障权责划分存在的问题
- 12.4 合理划分政府间社会保障权责的基本思路
- 12.4.1 实现中央和地方政府社会保障权责划分的法制化
- 12.4.2 社会保障事权适度上移集中与财权适度下放相结合
- 12.4.3 发挥集权与分权的优势互补作用,合理划分政府间社会保障权责
- 12.4.4 完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实现政府间社会保障财权、财力和事权相匹配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