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全国重点马院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材建设目录。

内容简介

本书的立足点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等本科教材中具体观点或问题的深化,超越对常识性学术问题的赘述,即使是旧问题或者旧观点,也体现出新方法或新视野;每章的开篇介绍该章主题所对应的问题,体现出对当前国内学界研究的吸收和借鉴以及对未来围绕这个问题的学术展望;每章下的三小节选取与该章主题直接相关的三个小问题,但不是泛泛地介绍。

本书共七章,分别介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传统、文明互鉴、主体品质、内容择取、途径优化、时代挑战和数智化发展。该书政治导向正确,结构清晰,论述主题集中,语言表述平实流畅。

目录

  • 版权信息
  • 绪论
  • 一 青年工作是党的战略性工作
  • 二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是做人的工作
  • 三 面向美好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
  • 第一章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传统
  • 第一节 孔子的教育思想
  • 一 教育目标
  • 二 教育对象
  • 三 教育内容
  • 四 教育方法
  • 五 教育环境
  • 第二节 荀子的教化思想
  • 一 荀子教化思想的内在逻辑
  • 二 荀子教化思想的当代境遇
  • 三 荀子教化思想的当代价值
  • 第三节 陈白沙的“自得”思想
  • 一 “自得”的基本内涵
  • 二 “自得”的重要方法
  • 三 “自得”思想的德育价值
  • 第二章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品质
  • 第一节 为学而教的教育理念转向
  • 一 教学生学会学习教学思想的嬗变
  • 二 “为学而教”教学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落地
  • 第二节 智能教育素养的拓展
  • 一 时代诉求:聚焦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培养的新需求
  • 二 内涵界定:何谓“教师智能教育素养”
  • 三 要素构成:“以人为本”的智能教育素养结构
  • 四 培育落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智能教育素养的培育路径
  • 第三节 教师德性的培育与实践
  • 一 德性伦理视野中的教师德性
  • 二 教师德性的核心价值
  • 三 新时代教师德性的实践
  • 四 在教育高质量发展中把牢政治方向
  • 第三章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择取
  • 第一节 爱国主义教育
  • 一 何谓“爱国”:爱国现象的分层审视
  • 二 为何“爱国”:爱国规范的类型差异
  • 三 何以“爱国”:爱国主义的分析模式
  • 第二节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
  • 一 情感归属: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性认同
  • 二 政治义务:对中国政治的赞同性认同
  • 三 愿景行动:对民族复兴的期待性认同
  • 第三节 法治观教育
  • 一 以守则能力为重点的规则意识
  • 二 以主体地位为基础的权利意识
  • 三 以平等意识为前提的公正观念
  • 四 以诚信意识为核心的契约精神
  • 第四章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优化
  •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育人
  • 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
  • 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育人的形式
  • 三 非物质文化遗产育人的优化
  • 第二节 劳动育德的三重逻辑
  • 一 劳动育德的理论确证
  • 二 劳动育德的历史发展
  • 三 劳动育德的当代实践
  • 第三节 团体认知协作涌现观的教育价值
  • 一 团体认知协作涌现观的内涵
  • 二 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模式的构建
  • 三 思想政治教育团体认知协作涌现的实践
  • 第五章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优化
  • 第一节 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悟的理解
  •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悟的丰富性
  • 二 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悟的契合性
  • 三 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悟的辩证性
  • 第二节 “大思政课”理念的人学省思
  • 一 溯本寻源:“大思政课”理念的“人学”理据
  • 二 立本思变:“大思政课”理念的“人学”要义
  • 三 固本拓新:“大思政课”理念的“人学”路向
  • 第三节 课程思政“术”“学”“道”辨析
  • 一 课程思政之“术”
  • 二 课程思政之“学”
  • 三 课程思政之“道”
  • 四 课程思政“术”“学”“道”之统一
  • 第六章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挑战
  • 第一节 教育客体的异质开放性
  • 一 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沿袭
  • 二 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行为倾向
  • 三 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 第二节 个体化生活方式的崛起
  • 一 个体化趋势下人生样法的冲突
  • 二 青年思想动态的个体化共相
  • 三 个体化趋势下青年价值引领的辩证
  • 第三节 泛娱乐主义思潮的涌流
  • 一 泛娱乐主义遮蔽青年政治认同的现实表现
  • 二 泛娱乐主义遮蔽青年政治认同的深层逻辑
  • 三 解蔽泛娱乐主义以增强青年政治认同的应对策略
  • 第七章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
  •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的多元图景
  • 一 提升亲和力:思政教育内容由“抽象论述”转向“形象嵌入”
  • 二 促进泛在化:思政教育环境由“显性塑造”转向“隐性滋养”
  • 三 实现精准化:思政教育方式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
  •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的伦理风险
  • 一 伦理行为失当风险:认知浅层化与信息茧房围困
  • 二 伦理关系失衡风险:教师角色空心化与教育意义失落
  • 三 伦理规范失控风险:教育内容失真与数据安全受损
  • 四 伦理价值失序风险:泛娱乐化冲击与意识形态威胁
  •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的应对策略
  • 一 推进教育理念变革以巩固学生的主体地位
  • 二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增强师生心灵沟通的力量
  • 三 内外兼顾以实现技术善治
  • 四 软硬法协同加强生产内容的监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