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聊斋志异》精选60篇,马瑞芳校对翻译,傅鹿水彩插画。

内容简介

《聊斋志异》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短篇志怪小说集,被称为“古典小说中的一部奇书”“世界短篇小说集之王”。山东大学古代文学教授、《百家讲坛》著名讲师马瑞芳精选了其中的60多篇,参考数十种版本精心校对;并对原文逐字逐句一一翻译,浅显易懂,明白晓畅,是极好的入门读本;此外,文末增加了精彩点评,方便读者理解小说的人物和情节。书中附有人气插画师傅鹿所绘的水彩插画,色彩鲜明,生动形象,又增加了该书的珍藏价值。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聊斋自志
  • 画壁
  • 王六郎
  • 偷桃
  • 种梨
  • 劳山道士
  • 蛇人
  • 娇娜
  • 叶生
  • 成仙
  • 王成
  • 青凤
  • 画皮
  • 陆判
  • 婴宁
  • 聂小倩
  • 侠女
  • 莲香
  • 阿宝
  • 张诚
  • 红玉
  • 连琐
  • 连城
  • 雷曹
  • 翩翩
  • 罗刹海市
  • 公孙九娘
  • 促织
  • 续黄粱
  • 辛十四娘
  • 鸦头
  • 狐梦
  • 花姑子
  • 西湖主
  • 伍秋月
  • 莲花公主
  • 绿衣女
  • 荷花三娘子
  • 彭海秋
  • 颜氏
  • 小谢
  • 菱角
  • 考弊司
  • 向杲
  • 鸽异
  • 梅女
  • 阿英
  • 胡四娘
  • 宦娘
  • 阿绣
  • 小翠
  • 细柳
  • 梦狼
  • 张鸿渐
  • 席方平
  • 贾奉雉
  • 胭脂
  • 恒娘
  • 黄英
  • 书痴
  • 晚霞
  • 白秋练
  • 香玉
  • 王桂庵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5.0
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将大道理用最朴素、原始的人的性情表现出来,聊斋果然是宝库。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如果蒲松龄与刀郎相遇会发生什么

      如果刀郎与蒲松龄相遇会发生什么 如果清朝写《聊斋》的蒲松龄,和当代唱《罗刹海市》的刀郎穿越时空碰面,这场对话绝对超有看点! 一、一见如故:用故事骂现实的默契 蒲松龄肯定会被《罗刹海市》圈粉,因为这首歌和他写的《罗刹海市》故事太像了。蒲松龄当年写丑人当道的罗刹国,是借鬼狐故事骂科举腐败;刀郎用 “马户驴”“又鸟鸡” 这些谐音梗,直接怼娱乐圈装模作样的乱象。两人喝酒时,蒲松龄估计会感慨:“我写鬼故事骂人,你用歌当武器,这‘颠倒黑白’的戏码,三百年了还在上演!” 刀郎可能回一句:“您书里吃人不吐骨头的官老爷,现在换身皮还在作妖呢!” 毕竟俩人都是憋着火气,非要把社会阴暗面撕开给人看。 二、创作理念大不同  虽然想法相似,但俩人表达方式完全不一样。蒲松龄写故事喜欢藏隐喻,用文言文和神鬼情节委婉批判,最后还会留个光明结局给人希望;刀郎的歌词直接开炮,“未曾开言先转腚” 这种话,直接把矛头指向具体现象,搞得网友都跑去歌手评论区 “冲锋”。蒲松龄可能会劝:“老弟,你这歌太犀利,容易树敌啊!我写故事好歹留点情面。” 刀郎估计会反驳:“现在这世道,不把话说透,大家还以为是开玩笑呢!” 而且说到版权,蒲松龄知道刀郎用了他的故事,开始可能不乐意,但听说后人支持文化共享,也就想开了 —— 毕竟能警醒世人更重要。  三、感叹时代变了 当蒲松龄看到《罗刹海市》火遍全球,播放量破 80 亿,连自己故居都成网红打卡地,肯定惊掉下巴!他当年穷困潦倒,书死后才火;刀郎一首歌就让百年前的故事刷屏。俩人交流后会发现,刀郎用的民间曲调,和蒲松龄收集的俚曲一脉相承;刀郎也会请教,怎么在流量时代不被带偏节奏。蒲松龄估计会说:“别管火不火,骂得痛快才是硬道理!” 四、英雄惜英雄 说到底,蒲松龄和刀郎都是 “不合群” 的人。一个科举失败却写出神作,一个在流行乐坛坚持民族风被骂,最后都用作品证明了自己。分别时,蒲松龄可能写首诗:“百年鬼话今成歌,人间荒唐从未停。” 刀郎说不定直接把蒲松龄的话写成歌 —— 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不只是争论,更是两代人用艺术对抗荒诞的接力。  今天尝试了借助 AI 的力量,我只是提出了这个问题,使用了知识库,有点偷懒,明日补过。 实事求是的说,人工智能进化加快了。 #AI #刀郎 #蒲松龄# 对话 #快刀青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聊斋

        蒲松龄笔下   人,妖,狐,仙等描述的细节,情感,真的是太好了。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成立于1956年11月,其前身为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6月改组为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78年1月改名为上海古籍出版社。设有七个编辑室、编审室、美编室、出版科、校对科、发行一、二科、宣传信息科及办公室、人事科、行政科、储运部等部门。该社以出版古典文学、历史、哲学、语言、科学技术、医学、军事、工具书、画册、大专教材等古籍的整理和学术研究著作为主,兼及普及传统文化的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