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青年历史学人东京寻书记,十三家古书店的书情与人情。从江户时代到互联网时代,一条街上的中日文化交流史。

内容简介

日本东京千代田区神保町,是世界最大的古书店街,自明治年间起,这里便书肆林立,文风鼎盛。晚清以来,大量中国人来到神保町淘书,其中有腰缠万贯的清朝公使,也有囊中羞涩的留学生;所购有珍稀古本,也有新学书籍。本书作者近年亦负笈东渡,求学期间出入于东京的大小书肆,将实地考察与史料积累结合,写就此书。

本书既是访书记,又是书店史,所写的十三家古书店,从江户时代末期的文求堂书店,到平成时代的光和书房,跨越一个半世纪;学者、书商、政客、作家,各色人物粉墨登场。鲁迅、郭沫若、王国维,岩波茂雄、内山完造、吉川幸次郎……他们的故事,就以这些古书店为背景展开。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自序
  • 神保町书店街缘起
  • 人归江上路:文求堂书店
  • 尽是同文细亚人:琳琅阁书店
  • 学灯:丸善书店
  • 孰为陈起孰毛晋:青木嵩山堂
  • 梦寐绕山河:山本书店
  • 播种者:岩波书店
  • 东京上海双城记:内山书店
  • 大隐隐于市:丛文阁书店
  • 早稻田原风景:五十岚书店
  • 偶遇保田清:原书房
  • 亦有星星火:从大安到汲古书院
  • 一人古本屋:弘文庄
  • 古书店变形记:光和书房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汉学内化为修养本身

    每日一书:《东京蠹余录》。日本东京神保町是世界最大的古书店街,自明治年间起,这里便书肆林立,文风鼎盛。本书所写的 13 家古书店,跨越 150 年,鲁迅、郭沫若、王国维、岩波茂雄等名人的故事也因此展开。天ハ自ラ助クルモノヲ助ク:“自助者天恒助之”。在江户时代,汉学不仅是一种外来的知识体系,而是内化为修养本身,甚至学者生命的一部分。德川幕府末年到明治维新初年的欧风美雨,暂未动摇其根基。职是之故,明治至大正时代的老一辈汉学家多能吟汉诗,写隽永的书札,作书法或文人画,除了不通汉语听说外,与中国士大夫几无二致。这与欧美汉学家是截然不同的,对于后者,汉学不过是一个研究课题,某种深沉的个人趣味,抑或地缘政治的需要。完成 “天下布武” 大业的德川家族,将幕府设在龙兴之地江户。德川家族向全国大名征调劳动力,重修江户城,今天神保町所在的神田区,就是那时候填海开辟出的町人地。宽永十七年(1640),江户城落成,与京都平起平坐,并列为日本东、西两大城市。一九三三年年初,郭沫若曾向生活书店老板邹韬奋(1895—1944)接洽出版自传,开口索要版税每千字二十元,而且要预支一半,“生活书店因价过昂,允考虑;郭因是颇不满意于邹韬奋,谓文字上纵不捧场,经济上也应帮忙云”。田中庆太郎对郭氏之照顾,纯粹是因为钦佩后者之学问。否则他不可能让自己最钟爱的次子田中震二(1911—1936)拜郭沫若为师,随郭氏一起遍访日藏殷墟甲骨。为什么郭沫若要刻意掩盖他与 “子祥先生” 的私人关系呢?除了一九三七年中日全面开战、“四万万人多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 的因素以外,恐怕也与政治环境的变化有关。田中庆太郎出生于一八八〇年,年轻时就读于东京外语大学中国语学科,是著名书志学家岛田翰(1879—1915)的同班同学。岛田博闻强识,精于版本目录学,著有《古文旧书考》《群书点勘》等,其最重要的事迹是帮助三菱老板岩崎弥之助(1851—1908)买下湖州人陆心源的皕宋楼、十万卷楼、守先阁藏书,建起静嘉堂文库。荷兰外交家、后以狄公案系列侦探小说成名的高罗佩虽不是科班出身,但研究古琴、长臂猿及房中术皆有所成,日本学者对他印象深刻。长泽规矩也回忆这位身材高大的外交官 “日语讲得好,北京话也说得好,还会弹中国琴。在酒席上和着三味线琴唱俗曲,唱的净是些下流的歌,也不知是谁教给他的”。当时在店里帮忙端茶倒水的三子田中壮吉(1921—)则记得,高罗佩每天和父亲嘻嘻哈哈时,嘴里经常蹦出从日本歌舞伎那里学来的俚俗词汇,“地道的东京下町艺人们说的方言,想回答都很为难”。一年疯狂购书三万册、“一时都市为之一空” 的杨守敬,不仅抬高了全东京的汉籍价位,使中国古书由无人问津转为炙手可热,还助长了明治新贵阶层好古的新风尚。不少东京古书店主回忆,一八八四年五月杨氏回国后,井上馨侯爵(1836—1915)、三菱创始人岩崎弥之助、东大教授和田维四郎(1856—1920)等政、商、学界大人物纷纷入场,穿着西装、坐着人力车来到古书店,一掷千金。清国外交官再想以低价买宋元善本书,再也没那么容易了。一代斋藤最初从事的是古书业最底层、名为 “竞买(セドリ)” 的工作:每天早上带一个大布袋出门,在东京的大街小巷穿梭,梳篦般地从小古书店揽入书籍,统一卖给规模较大的古书店,以此赚取差价。等到一九一七年内山书店开张,完造广泛地接触中国上层政治文化精英后,鄙夷中国的态度才悄然改变。二十年代初认识鲁迅之前,他通过参加上海地区基督教青年会(YMCA)的活动,认识了汪精卫、施存统、陈望道、李汉俊等名人。他在现场听了汪精卫 “劳动八个钟头,读书八个钟头,睡觉八个钟头” 的精彩演讲后,一度为其风采所倾倒,盛赞汪 “举世无双”。另据郁达夫记载,他曾去内山书店买书,偶遇革命家黄兴的长子黄一欧,向内山完造介绍时,完造竟然 “睁圆了眼,似乎感动得很”。郁达夫感叹:“日本人的英雄崇拜之心,实在比中国人强。” 长泽在中国时喜欢穿长衫、说官话,由于出手阔绰,名声在北京不胫而走,来熏阁、保萃斋、文萃斋等各路书商蜂拥而至家门。长泽不无得意地回忆:“我在北平是如何买书的呢?通常上午我总在宿舍,就会有许多店主或店员,携带各种书籍的第一册络绎不绝地到来,令人应接不暇。如若我任其自然,不加干涉,来客就会越积越多,无法一一接待。” 这是琉璃厂的老规矩:伙计先将一套书的头本放到大顾客家里,过几天再来询问是否有意购买,若有将剩下部分背来,没有则将头本带回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书痴护持着书籍,书也在找自己的下一站归宿

      好家伙,书名里中间那个字我不认识,蠹 (du, 四声),小虫子,好啦,现在认识了。那啥是 “蠹余” 咧?虫子咬剩下的,哦,那就是残存的书籍咯。作者在序言里说 “书可以承载记忆,寄托情感,可以梯山航海,从此至彼,带着每任主人留在它身上的痕迹、气味和喜怒哀乐”。简直不能再同意了,我就喜欢买旧书,尤其是扉页上有字,留有前主人痕迹的旧书。来吧,跟着作者一起去 5 个时代 13 个古书店挨个儿打卡。①江户时代末期️文求堂早已不在,郭沫若和老板田中庆太郎的友谊虽然受时代阻隔但是永不磨灭。②明治时代️琳琅阁书店两毁两建,见证二代斋藤这个顶级书痴的意志力,他对古书是真爱呀。第二次重建多亏了田中庆太郎鼎力相助,书痴互怜互助。️丸善书店卖洋书的地方,鲁迅和周作人买洋书的地方,五次重建,负债十五年也没有倒下。️青木嵩山堂赶上了日本国内新型活字印刷术大范围推广的潮流,借助纸型技术快速出版新书,真是熟为陈起熟毛晋哪。️山本书店只有古籍和学术书,各方努力再次打开中日两国古籍交易市场。③大正时代️岩波书店作为书籍的播种者,希望街头大众都能享有小巧的文库本。④昭和时代️内山书店上演东京上海双城记,完造和嘉吉兄弟,一个在中国卖日本书,一个在日本卖中国书,犹如两翼颉颃。️丛文阁书店低调又个性,不起眼的生锈招牌,略感寂寞又很惬意的店内环境,老板在看书没人管你的哦。️五十岚书店虽然是精致派书店,价格也可以嘉惠寒士。️原书房占卜和古籍两不误,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汲古书院是这么来的,大安社解体,分为燎原书店、朋友书店和汲古书院三部分,只要有怎么都行。️弘文庄早在开张前老板就引起舆论风波,毕竟是 “东大法学高材生” 啊,竟然要 “自毁前程开书店” 啊。⑤平成时代️光和书房网上冲浪,以 “汤米” 之名在雅虎上拍卖古籍,社长还是个中国人。打卡结束,整体感觉还不错,不知道以后有没有机会去实地体验咧。俗话说 “肥水不流外人田”,古籍外流未必是坏事,只要有懂的人珍惜这书爱护这书,让更多书痴看到,比放在哪个小角落发霉虫蛀好多了呀,书果然是要流转。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理想国

      “理想国”一直致力于人文、思想、艺术类图书的出版,并从事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及文创产品的开发,是活跃而富影响力的文化机构。 “理想国”每年出品图书超过一百种。代表作品包括:陈丹青《退步集》、梁文道《常识》、柴静《看见》、龙应台《目送》、木心《文学回忆录》,温故系列,电影馆系列、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理想国译丛,以及白先勇、许倬云、林青霞、杨奎松、张大春、唐诺、蒋方舟等逾百位作者的作品。 “理想国”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百余场,两届“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结合展览、演出等形式,面向青年,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