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20世纪80年代至今,作者的一次心路历程的自我梳理。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对自己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心路历程的一次梳理——“文化热”的狂飙,研习中国古代哲学的耽乐,遭遇流俗文化的偏激,创办刊物的磨砺,身处异国的旷逸,农村田野调查的贴地,还有撰写时评专栏时对民气及文化复兴的期待。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默片时代的声音——20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的中国无声电影
  • 一 强势的启蒙话语代默片“立言”
  • 二 资金、受众趣味及市场效应制约下的低吟浅唱
  • 三 无声的银幕,有声的喉舌
  • 四 双重的失语,多余的声音
  • 从边缘到边缘
  • 生于八十年代——对作为一种校园生活状态的辩论的追忆
  • 一 “文化热”
  • 二 从演讲到“学术讲座”
  • 三 “辩论热”
  • 四 一样的青春,一样的你和我
  • 关于我们这一代人
  • 抵制一元化的姿态
  • 一 重提“法西斯主义”
  • 二 与流行文化交手
  • 三 阐释本土文化
  • 四 关注中国农村
  • 【访谈】吴重庆:行动力量
  • 风中的火柴——《岭南文化时报》五年纪事
  • 一 缘起
  • 二 “四君子”
  • 三 “二人转”
  • 四 风波
  • 五 停刊
  • 【附录1】怀念《岭南文化时报》
  • 【附录2】周翠玲《羊城声色味》序
  • 回应中国的社会变迁——以《开放时代》为中心
  • 一 大学围墙之外的学术杂志
  • 二 从社会议题到学术议题
  • 1.“专题”设置
  • 2.开放时代论坛
  • 三 从中国看中国
  • 我们是白昼的儿子
  • 一 “上帝”高高在上吗?
  • 二 “上帝”包揽一切吗?
  • 三 “上帝”法力无边吗?
  • 四 “上帝”非理性吗?
  • 五 人的处境
  • 六 “上帝”有什么“用”
  • 【附录】世界在触手可及之处——哈佛访学随感
  • 去道德化的慈善才是可持续的慈善
  • 哪门子的“诈捐门”
  • 哪个法律可以追究诈捐
  • 以社会创新带动扶贫创新
  • 长效扶贫需要专业化和社会化
  • 告别“以发展代替治理”,培育非营利社会组织
  • 以“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方式“办”文化
  • 何时启动“公益创业计划”
  • 大学作为一个社区
  • 为佛门进入社会提供公共空间
  • 谁妨碍了我们对乞丐施以温情
  • 富士康“连跳”的软着陆
  • 从“最低工资”到“生活工资”
  • 小贩不是都市的敌人
  • 希望所有人有尊严地活着
  • 仇富重罚与知耻自爱
  • 从网络民意到网络民主
  • “两会”的议程设置也需创新
  • 我们必须保卫社会
  • 农村改革须破除制度障碍
  • 回归“三农”本位,解决“三农”问题
  • 还理性予农民
  • 农村义务教育与社会公平
  • 期待彻底的农村免费义务教育
  • 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留守儿童”的福音?
  • “坑农”,以“大学”的名义
  • 以教育均衡化推动城镇化
  • 大国兴衰之道
  • 崛起的中国应当如何向世界输出文化
  • 一 和平崛起与文化输出
  • 二 品牌战略与文化输出
  • 三 文化创新与文化输出
  • 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
  • 《庄子》书所见之“游艺”
  • 天人系统的意义
  • 一 天人同序
  • 二 天人同构
  • 三 天人同源
  • 四 结论
  • 从“性”到“理”——宋儒对孟子人性论的修正
  • 一 “中道而立”:孟子性善论的提出
  • 二 唐儒的有限“思量”
  • 三 从“性”到“理”:从“所以然”到“所当然”
  • 四 何为“人性善”
  • 五 如何“极有功于圣门”
  • 理学的道家化
  • 一 在对人与万物的关系及人性的看法上,理学是站在道家的立场而非站在儒家的立场
  • 二 理学依照道家的“天成秩序观”,把礼义人伦自然化、无为化
  • 三 理学依照于道家的“明镜说”,建立“内圣外王”的理论体系
  • 语词密林里的儒踪、道影与佛光
  • 一 儒、道、佛的“大传统”与“小传统”
  • 二 儒、道、佛的共通追求及其现世遭遇
  • 三 大传统与小传统、精英与大众界限的打破
  • 四 “洗涤语词”
  • 你所不知道的帝王——读“学术小说”《李世民》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