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本关于纳米技术及其应用的科普读物,涉及生物物理学、医学及工程科学等领域。

内容简介

纳米技术是生物学与医学领域的明星,也让物理学家为之着迷,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典型科学领域之一。

一直以来,像生命的起源、生命的多样性等吸引各个领域科学家的问题,远未得到明确的解答;然而,逐渐加快的学科融合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让我们意识到自己正处于一个拐点上:科技即将改变我们对于生命的认识,而这会带给人类更强大的治愈疾病的力量。

这本书言简意赅地讲述了生物学、医学、物理学等学科融合的历程,介绍了由此产生的新科学。作者将对生命的研究置于广阔的语境中,旨在对支配整个宇宙运行的规则有全新的理解,也展望了这种学科融合对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升有怎样的深远影响。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及致谢
  • 绪论 科学融合于生物学,重塑健康
  • 生物学与医学中的纳米技术
  • 定量生物学的诞生:生命的全新物理学
  • 生物学和医学的转变
  • 创新材料的未来
  • 第1章 最终,我们拥抱生物学的复杂性
  • 分层的宇宙,分层的生命
  • 近距离对焦生物的复杂性:还原生物
  • 拉远镜头:解释由复杂性形成的生物学行为
  • 利用纳米技术工具研究生物
  • 观察进行纳米尺度行走的蛋白质
  • 调查多尺度的细胞行为
  • 细胞如何对机械作用力与环境做出反应?
  • 将机械信号翻译成生物语言
  • 用机械信号与电学信号连接不同尺度
  • 生物电对器官活动的程序控制
  • 分层的生物、分层的大脑以及分层的思维
  • 接纳生物的复杂性
  • 第2章 边制作,边学习:DNA和蛋白质纳米技术
  • DNA纳米技术的诞生
  • 利用DNA创造纳米结构
  • DNA折纸术
  • DNA纳米机器人
  • DNA纳米技术的挑战
  • 蛋白质纳米技术
  • 通过生物演化优化自身的纳米结构
  • 利用纳米技术制造仿生材料和仿生设备
  • 未来设备:量子物理、生物学与纳米技术的相遇
  • 第3章 医学中的纳米
  • 药物发现简史与纳米医学的到来
  • 抗生素耐药性与纳米技术
  • 利用定制化蛋白质进行药物合理化设计
  • 用于可编程化学合成的DNA纳米机器人
  • 用于靶向输送药物的纳米技术
  • 增强癌症免疫疗法的纳米技术
  • 用于基因编辑与基因递送的纳米颗粒
  • 药物与分子从聚合材料中可控释放
  • 将应用生物响应材料的皮肤贴剂中的药物可控释放
  • 用于改进免疫疗法的植入体
  • 迈向超增强的免疫系统
  • 第4章 组织与器官再生
  • 从细胞的发现到干细胞的发现
  • 早期的组织工程
  • 操控干细胞的命运
  • 用于组织工程的纳米结构材料
  • 器官工程
  • 三维生物打印
  • 芯片上的器官
  • 将生物学、物理学与数学用于工程和再生组织
  • 第一个生物杂化的跨领域材料机器人
  • 第5章 总之,生命改变一切
  • 结语 生物变成物理:我们成为技术物种的时代正在来临?
  • 科学家为新的技术文化而努力
  • 科技与平等
  • 创造积极技术未来的愿景
  • 在过去的光辉中前行
  • 译后记 人类的又一次三岔路口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8
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又一本好书到期下架

    阿司匹林的案例揭示了探究药物作用机制的复杂性,这一任务要求我们掌握药物与体内蛋白质及其他分子相互作用的全面生物学知识,而这些知识的积累往往耗时且艰巨。针对特定疾病从头设计新药,其难度更是更胜一筹。正因如此,直至今日,多数药物开发仍依赖于试错法。20 至 21 世纪的众多生化、生物及分子细胞生物学研究,聚焦于疾病的分子根源及识别可用于消灭病原体或异常细胞的靶向分子。即便确定了相同的靶向分子,开发能够有效抵达并与之结合的药物也极为复杂。尽管原子结构细节信息的增长及计算机模拟与分析能力的提升均呈指数级,但 “精准药物设计与递送” 的实现仍因生物结构的复杂性和跨学科特性而显得遥不可及。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制药行业在很大程度上摒弃了 “合理设计” 策略,转而采用基于小分子库合成及细胞培养高通量筛选的经验方法。这些方法结合了复杂的机器人技术和生物技术,能够同时分析数千种化合物,但其本质依然依赖于更多的试错过程。然而,通过 “穷举法” 寻找药物 —— 即测试数据库中所有化合物 —— 并未取得预期成果,这或许归因于大型工业筛选数据库在化学多样性上的不足。打破这一僵局亟需创新思维。本书第一章提及的定量生物学、数学模型、计算机技术、工程学及纳米技术的综合应用,被视为推动药物开发迈上新台阶的希望所在,但这一领域目前仍面临停滞。大型药物公司因规模庞大而难以迅速转型,整个科学界也围绕这一缓慢且昂贵的模式构建起来,使得大规模机构与行动在变革面前显得尤为艰难。尽管如此,进入 21 世纪后,随着我们对疾病生物学的深入理解以及定量建模能力的提升,以生物学、物理学及理性设计为基础提出治疗新策略的可能性大增。此外,纳米技术的加入正促进多学科领域内的创新交汇。物质科学领域的技术与理念正助力构建对抗疾病的新模式,这一模式不仅涵盖化学与生物分子结构,还融合了物理学、工程学及数学的新方法。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定量生物学的诞生:生命的全新物理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蛮新的一本书,中文版是去年 10 月出的,原版大概在 18 年左右。书里面给我提示最大的,最重要的观点是现在生命科学的前沿,并不是基因决定论,作者称其为机械还原,而是像在纳米尺度上确定分子间的精准作用,不是只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结合物理,数学,形成精准的解释模型,并接受生命的复杂性,接受 “涌现”,而 “涌现” 在书中反复被提到。第一章就提出了,DNA 不是只对化学环境有反馈,也对压力拉伸等机械物理量有反馈,且能够形成不同的表达,虽然这个部分还没有确定,但是这个方向是未来。第二章讲了生物工具,逐渐工程化。第三章是纳米递送技术,结合免疫疗法,如果书是现在写,一定不会放过 mrna 疫苗在这次疫情中大放异彩,这也是未来癌症免疫疗法的重要载体。第四章,再生医学,构建生物组织生长的框架,3D 打印等,让大家看到未来人造器官的可能性。总之,书中录入了生命科学领域最新的观点和研究方向,强调了生命科学,综合物理数学化学等学科的统一综合方向,告知大家,未来还有无限可能性,让人向往之。强烈推荐!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