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期封面文章《卢卡斯·迪巴格:生活在音乐》。

内容简介

本期重点文章《吴蛮:我对琵琶“又爱又恨”》《“吉他上的肖邦”:朱里奥·雷冈蒂》《行走在拜罗伊特》。

目录

  • 版权信息
  • 本期文章
  • 德彪西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中国首演
  • 外刊介绍
  • 卢卡斯·迪巴格:生活在音乐
  • 马丁·布伦斯:我只是比学生多一点经验
  • 摇滚与古典的跨界,观念与身份的回归
  • 吴蛮:我对琵琶“又爱又恨”
  • 上海乐队学院首批学生毕业
  • 龙脉之声
  • 双琴魅舞
  • “吉他上的肖邦”——朱里奥·雷冈蒂
  • “打”动心灵
  • 世界音乐,音乐的世界
  • “禁令”之下如何爱?
  • 浅议受众音乐欣赏层次
  • 乐海书讯
  • 行走在拜罗伊特
  • “家,家,家,家,我得回家了”
  • 追寻“飞利浦”的黄金年代
  • 静谧与空灵之隽永人声
  • 音乐剧资讯
  • 音乐信息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中国音乐与传统乐器的突围

    我对吴蛮的了解,来自作曲家谭盾的《鬼戏》DV D,和上海四重奏第二小提琴蒋逸文老师日常发布在微信朋友圈的多段巡演花絮小视频。“录制谭盾《鬼戏》是在 1998 年,当时我刚生完孩子,脸胖嘟嘟的。” 谭盾是吴蛮在中央音乐学院高年级时的同学,也是吴蛮很早就在美国开始合作的音乐家,两人在理念上一拍即合。在《鬼戏》之前,吴蛮曾与著名的克罗诺斯四重奏(Kronos Quartet)合作过作曲家周龙的作品《魂》,演出效果非常好,他们彼此之间很有默契,都觉得应该继续合作。“所以我和克罗诺斯四重奏决定再做一个作品,我就推荐了谭盾。谭盾的东西有他自己的特点,一听就是他的作品。而且他是一个非常懂得舞台表演的作曲家,他自己以前拉琴,在写东西时就会考虑到舞台上的效果,观众会有什么反应,不像很多作曲家闷头在钢琴上写,全部抒情在纸上了。” 与克罗诺斯四重奏的合作直到现在还进行着,而吴蛮与另外一组四重奏 —— 上海四重奏的合作,则似乎是命中注定的缘分。“上海四重奏里有两位是我的同学,第二小提琴蒋逸文和中提琴李宏纲。我们做了场主题为‘中国古典和现代音乐’ (Ancient and Modern Chinese Music)的音乐会,请作曲家赵麟根据赵季平老师的《大红灯笼》《大宅门》等电影音乐中比较脍炙人口的曲调,为我们编排了一些作品。” 至今,吴蛮已经与上海四重奏巡演了三十多场音乐会。“和他们合作,感觉就像是中学同学的重聚,很亲切。” 几乎所有活跃在国际乐坛的华裔作曲家,吴蛮都有过合作。作曲家陈怡在 1992 年为吴蛮创作了《点》(The Points)。“现在这首作品已经变成了国内琵琶教学大纲里的必弹曲目,也是琵琶比赛必弹的现代作品。” 陈怡的先生周龙为琵琶和四重奏写过作品,盛宗亮先生为吴蛮写过作品,叶小纲写过琵琶协奏曲。菲利普・格拉斯、卢・哈瑞森(Lou Harrison)、马友友、伊曼纽尔・艾克斯、尤里・巴什梅特、林昭亮…… 与这些令人肃然起敬的音乐大师合作并得到美国和国际主流音乐界的认可,吴蛮为琵琶这件中国传统乐器的发展开拓了一条难能可贵、与众不同的新路。这条路不会从最初就是坦途,我无法想象这一路的坎坷和羁绊,她又是如何一次次披荆斩棘的。“我觉得最大的困难是思想上的,中国音乐家的思想往往约束在一个模式里。我经常说,如果你换位思考、重新思考,很多问题反过来问一下,马上一点就开。但有时思维往往出不去,一来就说,你要弹琵琶就得弹琵琶,并没有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弹,我为什么要做音乐家,我想给这个世界带来什么,给这个乐器带来什么。很多演奏家并没有考虑具体演奏之外的其他事情。我们这一代人过去了就算了,我觉得未来对音乐家、年轻一代人的要求,并不仅仅是演奏,很多事情你都要看到。二十一世纪,世界上每天有那么多五花八门的事情发生,那么多的多元文化交织在一起,年轻一代的思路要开。只要打开思路,很多事情便可以迎刃而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2016 年 7 月,上海乐队学院第一批学生的毕业典礼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演艺厅举行。上海乐队学院由上海交响乐团、纽约爱乐乐团和上海音乐学院三方合作创办,是上海音乐学院的二级学院。学院以培养职业乐团演奏人才为办学目标,聘请国内外顶尖师资团队,将室内乐、声部训练等重奏课程作为教学重点,以上海交响乐团为实践中心,构建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并为学生提供多元化、职业化的乐团演出机会。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上海音乐出版社

      上海音乐出版社是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旗下的音乐出版机构。上海音乐出版社建社于1956年,历年来共推出各类图书近万种,音像、电子和数字出版物3000余种,实现总资产2.3亿。目前,上音社在职员工108人,平均年龄36.8岁,多人荣获国家和市级荣誉,是中国出版队伍中一支敢于挑战和创新、充满激情与梦想的专业出版团队。 新世纪以来,上音社立足上海,服务全国,放眼世界,依托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的丰富出版资源,聚焦音乐产业,坚守出版主业,在主题出版、大众出版、教育出版和专业出版领域持续发力,自“十五”规划以来,产品研发和经营业绩始终稳健发展,连续二十年保持快速发展,是上海唯一一家在图书分类市场获得全国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的出版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