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57千字
字数
2021-04-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海上丝绸之路研究:跨地域、全球视角
内容简介
“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包括两个主要部分,一是海上丝绸之路(即中国和中国以外各地区的海上联系)的研究,一是沿线国家和地区(即中国以外、但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的各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情况的研究。本书是“北京大学海上丝路与区域历史研究丛书”的第一本,是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论文集,时间和地域跨度较广,但都围绕海上丝绸之路展开,论题有关海外贸易、地缘政治等。展现了一种全球史的视角,为“海上丝绸之路”研究这一新的研究领域提供了示范。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丛书编委会
- 北京大学海上丝路与区域历史研究丛书总序
- 阿曼与中国的早期交流
- 序言
- 一 早期传到中国的阿曼特产
- 二 经由阿曼传到中国的外域事物
- 三 蒙奇、兜勒遣使中国及其意义
- 六朝时期会稽郡的海外贸易
- 一 “亶洲”与“货布”
- 二 当时的航海技术为这条海上贸易通道的存在所提供的可能性
- 二 亶洲人来会稽的目的
- 三 当时中日间贸易的内容
- 四 在会稽郡的登陆地点
- 五 关于中日双方发生交易时的支付手段
- 唐朝与黑衣大食关系史新证
- 前言
- 一 《杨良瑶神道碑》及有关出使黑衣大食的记载
- 二 唐朝遣使黑衣大食的背景和缘由
- 三 为何选择海路
- 四 南海祭波
- 五 出使往返的时间
- 六 经行路线
- 七 出使的成果及影响
- 八 《杨良瑶神道碑》在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上的重要意义
- 附录一 《杨良瑶神道碑》录文
- 附录二 杨良瑶年表
- 附录三 后续讨论
- 元朝与伊利汗国的海路联系
- 一
- 二
- 三
- 四
- 结语
- 多种类型,多重身份:15至17世纪前半期东亚世界国际贸易中的商人
- 一 15至17世纪前半期、东亚世界、国际贸易
- 二 前近代与近代早期国际贸易中的商人
- 三 15至17世纪前半期东亚世界国际贸易中的商人
- 四 “恶”推动历史:走向近代的开端
- 普鲁士鹰旗在广州:18世纪中期埃姆登亚洲公司的广州贸易
- 一 18世纪欧洲与中国贸易的国际环境
- 二 埃姆登亚洲贸易公司的建立
- 三 公司商船的埃姆登-广州行及贸易状况
- 四 埃姆登公司的广州贸易在普鲁士引发的热情
- 五 公司的终结
- 商业文明、世界知识与海洋秩序
- 一 围绕“现代主义”的批判与反驳
- 二 差异之一:商业/外交观念之比较
- 三 差异之二:世界认知与意识之比较
- 四 中国经验之复杂性
- “巨龙入海”:中国海岸城市带与亚欧地缘政治再探讨
- 一 近代中国海岸城市带的发展概观
- 二 从晚清塞防与海防抉择看当今海陆通联发展之平衡问题
- 三 中国海岸城市带之历史文化与地缘政治思考
- 朝鲜的清钱通用与革罢
- 一
- 二
- 三
- 结语
- “他者”与“自我”的双重建构:日本武士道论视野中的中国儒学
- 一 山鹿素行:儒学价值观与“中国”的剥离
- 二 吉田松阴:儒学普遍主义与日本特殊主义的交错
- 三 井上哲次郎:儒学普遍主义精神的解体
- 从“大陆政策”到“大东亚共荣圈”:近代日本亚太政策的演变与特征
- 一 明治时代的45年间(1868—1911)是日本亚太政策的基本形成阶段
- 二 大正至昭和初年(1912—1930)是日本亚太政策的初步实施阶段
- 三 “十五年战争”期间(1931—1945)是日本亚太政策的全面实施阶段
- 菲律宾有机农业的兴起与发展
- 一 菲律宾有机农业兴起的背景
- 二 菲律宾有机农业发展的动力和模式
- 三 菲律宾发展有机农业的举措
- 四 简短的结语
- 摩洛哥与马里的经济、文化和政治联系
- 一 互通有无的商路
- 二 相互映衬的城市
- 三 汇聚交融的伊斯兰文化
- 四 相互交织的政治命运
- 小结与思考
- 墨西哥革命后“国家重建”时期的土地与农业政策
- 一 “索诺拉王朝”初期的土地改革
- 二 国家政权的巩固和土改步伐的减缓
- 三 农村社会阶级关系与农民传统观念对土改的影响
- 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
- 引言
- 一 陆上丝绸之路:西域
- 二 海上丝绸之路:南海
- 三 西方殖民主义与丝绸之路
- 四 中国、丝绸之路与世界
- 结语
- 作为海盗的东印度公司与亚洲的人们
- 导言
- 一 东印度公司概要
- 二 东印度公司与日本
- 结语
- 编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