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复旦大学教授徐静波多年来行走日本所见所感、所思所得的文本记录。

内容简介

本书为作者徐静波多年来行走日本所见所感、所思所得的文本记录,同时也糅合了他对日本文化、日本社会三十余年的研究心得,取名“观知日本——一个中国人的东瀛履迹”,是说这部随笔集是基于个人的观察和体会,将所履之地的见闻及其历史文化、人物掌故通过含情之笔和盘托出,引发读者恬淡温婉的感受。所选二十余篇随笔,笔致生动细腻,内容丰富翔实,情思穿梭于现实与历史、景点与文化之间,颇具东瀛和静之美。

编辑按:本书作者徐静波,为复旦大学教授,不是亚洲通讯社社长徐静波。

目录

  • 版权信息
  • 四国杂记
  • 原爆纪念馆天际的一抹斜阳
  • 足利的“学校”和江户的“昌平黉”
  • 乡居上田
  • 美术长野
  • 诗情轻井泽
  • 日清媾和纪念馆
  • 萩市行旅
  • 山间小城津和野
  • 神户古旧书市淘书记
  • 京都黄檗山万福寺踏访记
  • 尾道:一座与文学和电影结缘的海港小城
  • 邂逅了江南风情的仓敷
  • 江户时代的驿站
  • 离宫的秋色
  • 这里是日本吗?现在是——冲绳散记
  • 神保町的旧书店街
  • 由佩里纪念公园所想到的
  • 京都的茶屋和茶寮
  • 白河夜船
  • 鹿儿岛,曾经的地名是萨摩
  • 小泉八云在熊本的足迹
  • 半篇有田町游记
  • 没有日本茶的“吃茶店”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3
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一本更像散文的小书,偶尔读读可以,也算浮光掠影去了解下日本当地的文化和习俗。书中作者美到一地,都会探访当地的美术馆、博物馆或者纪念馆,这一点确实让去过 2 次的我深有感触。记得一次在京都清水寺附近,看到一个绘画纪念馆,门就这样开着,也没有工作人员,院子里面清深幽静,只有少量的游人,或坐或行,人一进去,立即就融入了这个场景,完全沉静下来。日本的各种文艺类展馆颇多,有纪念诗人的,也有展示画家画作的,当地文化对于个人艺术创作的重视,让我们很难忘记,主题不大,展馆也无人看管,但是进入之后,你会被这个展馆的艺术气氛包围,久久不能忘却。书中,作者对日本传统文化的深入解读让我印象深刻。他提到日本的茶道,那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饮茶仪式,更是一种对生活美学和精神境界的追求。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参加过的一场传统中式茶艺表演。当茶艺师端坐茶席前,优雅地摆弄着茶具,茶香袅袅升起时,我感受到了一种内心的宁静。作者还讲述了在日本生活时遇到的一些人和事,其中有一段关于日本匠人的故事让我感触颇深。那位匠人对自己的手工艺品精益求精,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着传统的制作工艺,即使在现代社会机器生产高效便捷的情况下,他依然坚守着这份匠心。这让我想起了我的祖父,他是一位木匠,年轻时制作的家具至今仍被家人珍藏着。祖父做家具时总是认真细致,从选材到雕花,每一个环节都不马虎。他常说:“做东西就要做好,不能糊弄。” 无论是日本匠人对手工艺品的执着,还是祖父对木工活的认真,都体现了一种对职业的敬畏和对品质的坚守。书中对日本社会秩序的描述也让我印象深刻。作者提到日本的公共交通非常准时,人们在公共场所自觉遵守规则,这种秩序感让整个社会运转得井井有条。还有就是对于会议的准时要求,人们必须按照约定好的时间,准时敲门,不能早或者晚,这体现出日本人对于他人的尊重程度,也体现了这个社会完全按照规则一丝不苟运行的精确度。一方水土一方人,当你驻足观看的时候,他们的一切才会慢慢呈现在你眼前,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也要去睁眼看世界,多看看其他地方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也许能让你有一些不同的感悟和感觉,哪怕暂时脱离下你的真实周边生活,也是非常值得的。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复旦大学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1年,由复旦大学主办,受教育部和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双重管辖。2001年经教育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复旦大学出版社与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两社合并,成立新的复旦大学出版社,下辖二级社复旦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