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总论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71千字
字数
2012-10-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生态文明绿皮书》分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及全球地位。
内容简介
《生态文明绿皮书》第一部分是总报告,呈现了各类生态文明指数排行榜和报告的主要结论。第二部分是ECCI的理论与分析,在往年研究的基础上,深化了相关性分析,比较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在世界上的相对位置,进一步分析了我国各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静态类型和动态类型,探究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态势,第三部分对各省进行了具体分析。分析内容主要包括2010年建设状况,2003-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对策建议三个部分。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报告(ECI 2012)》编写组
- 摘要
- Abstract
- GⅠ 第一部分 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总报告 Part Ⅰ General Report on China’s Provincial Eco-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dices (ECI 2012)
- 一 各省评价结果
- (一)生态文明指数(ECI)评价结果
- 1.2010年各省域生态文明指数(ECI)评价结果
- 2.2010年各省域生态文明指数(ECI)排名变化情况
- (二)自身生态文明指数(SECI)评价结果
- 1.2010年各省域自身生态文明指数(SECI)评价结果
- 2.2010年各省域自身生态文明指数(SECI)排名变化情况
- (三)绿色生态文明指数(GECI)评价结果
- 1.2010年各省域绿色生态文明指数(GECI)评价结果
- 2.2010年各省域绿色生态文明指数(GECI)排名变化情况
- (四)各省二级指标评价结果
- 1.生态活力评价结果
- 2.环境质量评价结果
- 3.社会发展评价结果
- 4.协调程度评价结果
- 5.转移贡献评价结果
- 二 评价分析方法
- 1.ECCI 2012
- 2.ECCI 2012的算法及分析方法
- 三 分析研究结论
- (一)国际比较研究结论
- (二)生态文明建设类型分析结论
- (三)相关性分析结论
- 1.ECI相关性整体情况
- 2.二级指标相关性情况
- 3.三级指标相关性情况
- (四)进步指数分析结论
- (五)驱动分析结论
- GⅡ 第二部分 ECCI的理论与分析 Part Ⅱ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Analytical Methodology of ECCI
- G.1 第一章 ECCI 2012设计与算法
- 一 ECCI 2012设计
- 二 ECCI 2012指标解释
- 1.生态活力类
- 2.环境质量类
- 3.社会发展类
- 4.协调程度类
- 5.转移贡献类
- 三 ECCI 2012算法及分析方法
- 1.数据标准化
- 2.计算临界值
- 3.赋予等级分,构建连续型随机变量
- 4.计算三级指标等级分数
- 5.对指标体系赋权
- 6.计算ECI、SECI、GECI得分
- 7.逆指标确定
- 8.特殊值处理
- 9.进步指数分析
- 10.相关性分析
- 11.整体性聚类分析
- G.2 第二章 国际比较
- 一 国际比较概况
- 1.生态活力领域建设水平稳中有升,成效显著
- 2.环境质量领域建设压力较大,水平亟待提升
- 3.社会发展领域建设总体处于中等水平,仍有巨大进步空间
- 4.协调程度领域建设进步明显,发展势头良好
- 5.转移贡献领域,以较为有限的资源,在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尽可能作出了贡献
- 二 生态活力
- (一)森林覆盖率
- (二)自然保护区的有效保护
- (三)国际重要湿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
- 三 环境质量
- (一)水体有机污染物排放水平
- (二)环境空气质量
- (三)土地严重退化率
- (四)农药施用强度
- 四 社会发展
- (一)人均GDP
- (二)服务业产值占GDP比例
- (三)城镇化率
- (四)人均预期寿命
- (五)人均教育经费投入
- (六)农村人口获得改善水源比例
- 五 协调程度
- (一)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率
- (二)单位GDP能耗
- (三)单位GDP水耗
- (四)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
- 六 转移贡献
- (一)人均农业总产值
- (二)能源自给率
- (三)淡水自给率
- (四)人口密度
- 七 小结
- G.3 第三章 生态文明建设类型
- 一 划分方法
- 二 2010年六大类型
- 1.均衡发展型
- 2.社会发达型
- 3.生态优势型
- 4.环境优势型
- 5.相对均衡型
- 6.低度均衡型
- 三 类型变动分析
- 四 基本结论
- G.4 第四章 相关性分析
- 一 ECI相关性分析
- 二 二级指标相关性分析
- (一)二级指标相互之间的相关性
- (二)各二级指标内部的相关性
- 1.生态活力相关性分析
- (二)环境质量相关性分析
- (三)社会发展相关性分析
- (四)协调程度相关性分析
- (五)转移贡献相关性分析
- 三 三级指标相关性分析
- (一)三级指标与ECI相关性整体情况
- 1.16项三级指标与ECI显著相关
- 2.9项三级指标与ECI相关度不显著
- 3.4项三级指标与ECI相关性发生变化
- (二)部分三级指标与ECI相关性的启发意义
- 1.一些因素直接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
- 2.一些因素持续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
- 3.经济和城市化发展水平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作用有逐渐减弱趋势
- 四 相关性分析结论
- (一)ECI相关性整体情况
- (二)二级指标相关性情况
- (三)三级指标相关性情况
- G.5 第五章 进步指数
- 一 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进步指数
- 二 各省生态文明建设进步指数
- 1.总进步指数分析
- 2.生态活力进步指数分析
- 3.环境质量进步指数分析
- 4.社会发展进步指数分析
- 5.协调程度进步指数分析
- 6.转移贡献进步指数分析
- 三 进步指数分析结论
- G.6 第六章 驱动分析
- 一 全国自身生态文明发展态势
- 1.生态活力发展状况
- 2.环境质量发展状况
- 3.社会发展进步状况
- 4.协调程度发展状况
- 5.驱动关系分析
- 二 各省生态文明建设驱动类型
- 1.协调驱动型
- 2.协调发展型
- 3.生态发展型
- 4.环境协调型
- 5.环境发展型
- 6.面临转轨型
- 三 驱动分析结论
- GⅢ 第三部分 省域生态文明建设分析 Part Ⅲ Provincial Eco-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alysis
- G.7 第七章 北京
- 一 北京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 二 北京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分析
- (一)北京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发展态势
- (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
- (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
- (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 (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
- (六)二级指标发展态势相关性分析
- 三 结论与建议
- G.8 第八章 天津
- 一 天津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 二 天津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分析
- (一)天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态势分析
- (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
- (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
- (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 (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
- (六)二级指标间发展态势关系分析
- 三 结论与建议
- G.9 第九章 河北
- 一 河北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 二 河北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分析
- (一)河北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发展态势
- (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
- (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
- (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 (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
- (六)二级指标间发展态势关系分析
- 三 结论与建议
- G.10 第十章 山西
- 一 山西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 二 山西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分析
- (一)山西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发展态势
- (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
- (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
- (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 (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
- (六)二级指标间发展态势关系分析
- 三 结论与建议
- G.11 第十一章 内蒙古
- 一 内蒙古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 二 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分析
- (一)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发展态势
- (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
- (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
- (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 (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
- (六)二级指标间发展态势关系分析
- 三 结论与建议
- G.12 第十二章 辽宁
- 一 辽宁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 二 辽宁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分析
- (一)辽宁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发展态势
- (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
- (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
- (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 (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
- (六)二级指标间发展态势关系分析
- 三 结论与建议
- G.13 第十三章 吉林
- 一 吉林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 二 吉林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分析
- (一)吉林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发展态势
- (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
- (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
- (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 (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
- (六)二级指标间发展态势关系分析
- 三 结论与建议
- G.14 第十四章 黑龙江
- 一 黑龙江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 二 黑龙江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分析
- (一)黑龙江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发展态势
- (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
- (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
- (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 (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
- (六)二级指标间发展态势关系分析
- 三 结论与建议
- G.15 第十五章 上海
- 一 上海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 二 上海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分析
- (一)上海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发展态势
- (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
- (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
- (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 (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
- (六)二级指标间发展态势关系分析
- 三 结论与建议
- G.16 第十六章 江苏
- 一 江苏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 二 江苏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分析
- (一)江苏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态势分析
- (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
- (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
- (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 (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
- (六)二级指标间发展态势关系分析
- 三 结论与建议
- G.17 第十七章 浙江
- 一 浙江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 二 浙江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分析
- (一)浙江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发展态势
- (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
- (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
- (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 (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
- (六)二级指标间发展态势关系分析
- 三 结论与建议
- G.18 第十八章 安徽
- 一 安徽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 二 安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分析
- (一)安徽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发展态势
- (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
- (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
- (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 (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
- (六)二级指标间发展态势关系分析
- 三 结论与建议
- G.19 第十九章 福建
- 一 福建2010年度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 二 福建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分析
- (一)福建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发展态势
- (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
- (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
- (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 (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
- (六)二级指标间发展态势关系分析
- 三 结论与建议
- G.20 第二十章 江西
- 一 江西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 二 江西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分析
- (一)江西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发展态势
- (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
- (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
- (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 (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
- (六)二级指标间发展态势关系分析
- 三 结论与建议
- G.21 第二十一章 山东
- 一 山东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 二 山东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分析
- (一)山东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发展态势
- (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
- (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
- (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 (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
- (六)二级指标间发展态势关系分析
- 三 结论与建议
- G.22 第二十二章 河南
- 一 河南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 二 河南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分析
- (一)河南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发展态势
- (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
- (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
- (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 (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
- (六)二级指标间发展态势关系分析
- 三 结论与建议
- G.23 第二十三章 湖北
- 一 湖北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 二 湖北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分析
- (一)湖北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发展态势
- (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
- (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
- (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 (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
- (六)二级指标间发展态势关系分析
- 三 结论与建议
- G.24 第二十四章 湖南
- 一 湖南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 二 湖南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分析
- (一)湖南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发展态势
- (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
- (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
- (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 (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
- (六)二级指标间发展态势关系分析
- 三 结论与建议
- G.25 第二十五章 广东
- 一 广东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 二 广东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分析
- (一)广东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态势分析
- (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
- (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
- (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 (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
- (六)二级指标间发展态势关系分析
- 三 结论与建议
- G.26 第二十六章 广西
- 一 广西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 二 广西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分析
- (一)广西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态势分析
- (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
- (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
- (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 (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
- (六)二级指标间发展态势关系分析
- 三 结论与建议
- G.27 第二十七章 海南
- 一 海南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 二 海南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分析
- (一)海南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态势分析
- (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
- (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
- (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 (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
- (六)二级指标间发展态势关系分析
- 三 结论与建议
- G.28 第二十八章 重庆
- 一 重庆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 二 重庆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及驱动因素分析
- (一)重庆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发展态势
- (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
- (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
- (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 (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
- (六)二级指标间发展态势相关分析
- 1.生态活力进步与环境质量进步呈显著负相关
- 2.环境质量进步与社会发展进步呈负相关
- 3.社会发展进步与协调程度进步呈较紧密的正相关
- 三 结论与建议
- G.29 第二十九章 四川
- 一 四川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 二 四川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及驱动因素分析
- (一)四川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发展态势及驱动因素分析
- (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
- (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
- (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 (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
- (六)二级指标间发展态势关系分析
- 1.环境质量与协调程度的进步指数呈较紧密的正相关
- 2.环境质量与社会发展的进步指数呈负相关
- 三 结论与建议
- G.30 第三十章 贵州
- 一 贵州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 二 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及驱动因素分析
- (一)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及驱动因素分析
- (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
- (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
- (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 (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
- (六)二级指标发展态势相关性分析
- 1.生态活力进步指数与协调程度进步指数呈正相关
- 2.社会发展与协调程度的进步指数呈显著负相关
- 三 结论与建议
- G.31 第三十一章 云南
- 一 云南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 二 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及驱动因素分析
- (一)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发展态势
- (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
- (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
- (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 (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
- (六)二级指标间发展态势相关性分析
- 1.生态活力进步与社会发展进步呈负相关
- 2.环境质量进步与社会发展进步保持同步
- 三 结论与建议
- G.32 第三十二章 西藏
- 一 西藏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 二 西藏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分析
- (一)西藏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发展态势
- (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
- (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
- (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 (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
- (六)二级指标间发展态势关系分析
- 三 结论与建议
- G.33 第三十三章 陕西
- 一 陕西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 二 陕西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分析
- (一)陕西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发展态势
- (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
- (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
- (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 (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
- (六)二级指标间发展态势关系分析
- 三 结论与建议
- G.34 第三十四章 甘肃
- 一 甘肃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 二 甘肃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分析
- (一)甘肃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发展态势
- (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
- (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
- (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 (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
- (六)二级指标间发展态势关系分析
- 三 结论与建议
- G.35 第三十五章 青海
- 一 青海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 二 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分析
- (一)青海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发展态势
- (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
- (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
- (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 (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
- (六)二级指标间发展态势关系分析
- 三 结论与建议
- G.36 第三十六章 宁夏
- 一 宁夏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 二 宁夏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分析
- (一)宁夏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发展态势
- (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
- (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
- (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 (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
- (六)二级指标间发展态势关系分析
- 三 结论与建议
- G.37 第三十七章 新疆
- 一 新疆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 二 新疆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分析
- (一)新疆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发展态势
- (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
- (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
- (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 (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
- (六)二级指标间发展态势关系分析
- 三 结论与建议
- G.38 参考文献
- G.39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