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郭象哲学研究新视角:注释特色、对话关系与深细概念探究。

内容简介

郭象作为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一直是中国哲学史研究的重镇。自汤用彤先生的《魏晋玄学论稿》开始,汤一介、许抗生、余敦康等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前辈学者,都在这个课题做过深入的研究。近年来,王晓毅等人又在这个课题上作了专门的研究。然而,囿于既有的学术范式的限制,这些研究总体上仍在汤用彤先生构建的基本框架下展开,虽然在局部的点上有一些进展,但都未能有真正的突破。现有的相关研究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其一,未能真正地将郭象的《庄子注》作为一部注释的作品来加以研究,导致对许多重要材料的误读,从而无法真正地把握郭象思想的整体脉络;其二,与前一问题相关,对于郭象《庄子注》的注释特点以及此书基本性质缺乏精准的把握;其三,未能对郭象哲学的重要概念给出深入细致的分析,从而造成了颇多含混的见解。本书从《庄子注》的注释技艺着手,着力于对郭象《庄子注》的注释特色的揭示。从而进一步深入地揭示出《庄子注》与《庄子》本文之间充满张力的对话关系。在此基础上,对郭象的重要哲学概念做深细的研究,从而尽可能充分地展现其思想的内在理致。通过这样的研究,尽力减少目前中国哲学研究界对于郭象思想的各种偏颇、粗率的意见。

目录

  • 版权信息
  • 导论
  • 一 玄学与魏晋新学
  • 二 玄风与清谈
  • 三 玄学名理与谈辩名理
  • 四 新学风的产生
  • 五 名教、自然及其他
  • 第一章 生平与著述
  • 一 《庄子序》与“《庄子》后语”
  • 二 郭象《庄子注》与向秀《庄子注》
  • 第二章 注释的技艺
  • 一 郭象与《庄子》
  • 二 郭象眼中的庄子
  • 三 郭象《庄子注》的思想资源
  • 四 构建文本统一性的努力
  • 五 对《庄子》思想宗旨的辨明
  • 六 对文本潜能的释放
  • 第三章 有无之辨
  • 一 《崇有论》辨正
  • 二 释无
  • 三 从本无到释无
  • 第四章 自生与独化
  • 一 “我”与“自”
  • 二 自然与自生
  • 三 与王弼、嵇康的“自然”观的比较
  • 四 独化
  • 第五章 性分与自然
  • 一 性与自然
  • 二 性与学
  • 三 性与理
  • 第六章 逍遥
  • 一 自为与相为
  • 二 逍遥
  • 三 有待
  • 四 无待
  • 第七章 齐物
  • 一 冥物
  • 二 去知
  • 三 齐是非
  • 四 时与变
  • 五 生死
  • 第八章 治道
  • 一 明王之功
  • 二 圣人之德
  • 三 不治之治
  • 四 无为之迹与仁义之迹
  • 五 反冥我极与反冥物极
  • 六 小结
  • 附录一 在世的眩晕:重提魏晋风度中的药与酒
  • 附录二 物境之开敞:以无为用,或天地之心
  • 域,作为敞开的物境
  • 天地之心,作为敞开者
  • 以无为用,使万物得以敞开
  • 附录三 玄学之外的可能:魏晋思想研究中的玄学话语
  • 附录四 时代的献祭
  • 附录五 《人物志》与魏晋思想的政治哲学基础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