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人际沟通、影响力、团队决策、认知内心及外在世界……现代社会每个至关重要的领域,都离不开传播学的核心——信息解读与处理。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享誉全美的畅销经典教材,由著名传媒学者埃姆·格里芬根据在美国惠顿学院浸淫数十年的教学经验撰写而成,在多次更新版本的过程中,反复征求、汲取学界权威以及上百万名读者的反馈意见。为使读者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传播学的精髓,本书精心遴选32种传播理论进行讲解,对近年大热的理论前沿亦有所涉猎。

与其他教材相比,本书最大特点在于强调读者体验,不但祛除了传播学理论的晦涩刻板,而且致力于将它们转换为普通人可以在生活中应用的工具。全书以深入浅出的方式,由信息、意义、语言、思维等最基本的概念入手,逐步过渡到如何认识与理解人际之间,乃至个人与群体、与社会及文化的纷纭复杂的关系。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写在前面
  • 第一部分 给初学者搭建基础
  • 第1章 从理论的“定义”开始
  • 1.1 理论的定义与功能
  • 1.2 什么是传播?
  • 1.3 理解全书框架
  • 1.4 鲜活生动的章节特色
  • 第2章 基本分类:实证还是阐释?
  • 2.1 两位传播学者对“铁杆粉丝”的看法
  • 2.2 实证性还是阐释性:两者的差别
  • 2.3 认知方式:发现真理或建立多重现实?
  • 2.4 人类本性:决定论或自由意志?
  • 2.5 最高价值:实证性或思想解放?
  • 2.6 理论目标:一般法则或阐释性引导?
  • 2.7 研究方法:定量或定性?
  • 2.8 在实证性—阐释性量表中绘制理论地图
  • 第3章 何为成熟的理论?
  • 3.1 典型案例:欧内斯特·博尔曼的符号聚合理论
  • 3.2 实证性传播理论的成熟标准是什么?
  • 3.3 阐释性传播理论的成熟标准是什么?
  • 3.4 两种标准的共性
  • 第4章 绘制传播学的导引地图
  • 4.1 社会心理学派
  • 4.2 控制论学派
  • 4.3 修辞学派
  • 4.4 符号学派
  • 4.5 社会文化学派
  • 4.6 批判学派
  • 4.7 现象学派
  • 4.8 绘制理论的导引地图
  • 4.9 伦理学派
  • 第二部分 人际传播
  • 单元引言 人际信息
  • 第5章 符号互动论
  • 5.1 意义:社会现实的建构
  • 5.2 语言:意义的来源
  • 5.3 思维:扮演他人角色的过程
  • 5.4 自我:镜子中的映像
  • 5.5 社群:他人预期的社会化效果
  • 5.6 符号互动的应用案例
  • 5.7 评论:一个过于随意的理论?
  • 第6章 意义协调管理理论
  • 6.1 行动中的CMM理论——现场调查
  • 6.2 对话中的人:创造共同体的纽带
  • 6.3 讲述的故事和现实故事
  • 6.4 世界化沟通:不认同,但试着协调
  • 6.5 伦理反思:马丁·布伯的对话伦理
  • 6.6 评论:不易掌握的敏锐阐释
  • 第7章 违反预期理论
  • 7.1 个人空间预期:一致还是偏离?
  • 7.2 原始模型的应用性测试
  • 7.3 由复杂的模型变为精炼的理论
  • 7.4 EVT的核心概念
  • 7.5 互动调适——调整预期
  • 7.6 评论:一项持续进展且广受好评的工作
  • 7.7 伦理反思:康德与绝对命令
  • 第8章 建构主义
  • 8.1 关于角色类型问卷的说明
  • 8.2 人际建构:认知复杂性的证据
  • 8.3 衡量建构差异的RCQ计分方式
  • 8.4 个人中心信息——人际边界
  • 8.5 信息生产:创建基于目标的行动计划
  • 8.6 个人中心信息的有利结果
  • 8.7 认知复杂的传播者的社会化过程
  • 8.8 评论:认知复杂度的再思考
  • 单元引言 关系发展
  • 第9章 社会渗透理论
  • 9.1 人格结构:多层的洋葱
  • 9.2 通过自我暴露而亲密
  • 9.3 自我暴露的深度与广度
  • 9.4 基于成本和收益调整亲密关系
  • 9.5 伦理反思:伊壁鸠鲁与伦理利己主义
  • 9.6 在实践中变得复杂的简单概念
  • 9.7 评论:对社会渗透的反思
  • 第10章 不确定性递减理论
  • 10.1 不确定性递减:预测和解释
  • 10.2 不证自明的理论:对不确定性的确定
  • 10.3 定理:不确定性公理的逻辑力
  • 10.4 应对不确定反应的信息计划
  • 10.5 焦虑/不确定性管理理论
  • 10.6 评论:对不确定性的持续疑虑
  • 第11章 社会信息加工理论
  • 11.1 CMC与面对面:一小口代替一大口
  • 11.2 用具有亲密感的语言线索取代非语言线索
  • 11.3 延长的时间——CMC的关键变量
  • 11.4 超人际视角理论——CMC传播比面对面沟通更亲密
  • 11.5 评论:沃尔瑟的坦诚评价
  • 单元引言 关系维持
  • 第12章 关系辩证法
  • 12.1 亲密关系的“拔河”辩证法
  • 12.2 影响人际关系的3种辩证法
  • 12.3 第二代辩证法:巴赫金论对话
  • 12.4 伦理反思:西塞拉·博克与诚实原则
  • 12.5 评论:满足一个好的阐释性理论的标准
  • 第13章 互动观点
  • 13.1 作为一个系统的家庭
  • 13.2 与人际沟通有关的公理
  • 13.3 陷入一个无路可去的系统
  • 13.4 重构:通过改变规则来改变游戏
  • 13.5 评论:系统理论内部所需的调整
  • 单元引言 影响力
  • 第14章 社会判断理论
  • 14.1 三种态度:接受、拒绝,或中立
  • 14.2 自我投入——你有多在乎?
  • 14.3 判断信息:对比和同化错误
  • 14.4 差异和态度改变
  • 14.5 给传播者的实用建议
  • 14.6 促成态度转变的条件
  • 14.7 评论:理论上的接受区域有多宽?
  • 第15章 详述可能性模型
  • 15.1 说服策略的中心路线和边缘路线
  • 15.2 详述的动力:值得为它耗费脑力吗?
  • 15.3 详述的能力:他们能做到吗?
  • 15.4 详述的类型:实证性思考与偏向性思考
  • 15.5 详述的论据:强论据、弱论据和中立论据
  • 15.6 边缘线索:发挥影响力的替代性路线
  • 15.7 边缘路线及其效果的有限性
  • 15.8 选择一条路线:给说服者的实际建议
  • 15.9 伦理反思:尼尔森与重大选择
  • 15.10 评论:详述ELM模型
  • 第16章 认知不协调理论
  • 16.1 不协调:行为与信念不一致
  • 16.2 烟民的健康意识:应对不协调
  • 16.3 如何减少行为与态度间的不协调?
  • 16.4 经典实验:“我会为了1美元撒谎吗?”
  • 16.5 三种高水准的修正:不协调的因果
  • 16.6 付诸实践的理论:通过不协调来说服
  • 16.7 评论:不协调理论的不协调
  • 第三部分 群体和公共传播
  • 单元引言 群体决策
  • 第17章 群体决策的功能视角
  • 17.1 有效决策的4大功能函数
  • 17.2 功能函数的优先排序
  • 17.3 履行功能函数时沟通的作用
  • 17.4 从池塘到大海
  • 17.5 给入门者和专家的实用建议
  • 17.6 伦理反思:哈贝马斯与对话伦理学
  • 17.7 评论:理性是否被高估了?
  • 第18章 适应性结构化理论
  • 18.1 单序列阶段模型的逐步淘汰
  • 18.2 吉登斯的结构化
  • 18.3 互动:道德、沟通和权力的问题
  • 18.4 规则和资源的使用与滥用
  • 18.5 研究规则与资源的使用
  • 18.6 改变的生产与稳定的再生产
  • 18.7 我们该怎样生活(在群体里)?
  • 18.8 评论:取决于吉登斯——褒贬皆是
  • 单元引言 组织沟通
  • 第19章 组织文化的研究方法
  • 19.1 文化是组织生活的隐喻
  • 19.2 什么是文化?什么不是文化?
  • 19.3 深描——民族志学者的工作
  • 19.4 隐喻:重视语言的暗示
  • 19.5 揭开故事的象征性阐释
  • 19.6 仪式:一直是,永远是
  • 19.7 管理者能成为改变企业文化的代理人吗?
  • 19.8 评论:文化研究方法有用吗?
  • 第20章 组织传播的批判理论
  • 20.1 日常生活的公司殖民
  • 20.2 信息或沟通:至关重要的差异
  • 20.3 策略:为扩大控制而采取的公共管理行为
  • 20.4 共识:自愿服从于隐性控制
  • 20.5 关联:自由表达观点,但没有投票权
  • 20.6 参与:实践中的股东式民主
  • 20.7 股东式参与的典型案例
  • 20.8 伦理反思:韦斯特与预言实用主义
  • 20.9 评论:职场民主只是一场梦吗?
  • 单元引言 公共修辞
  • 第21章 修辞学
  • 21.1 修辞学:让说服成为可能
  • 21.2 修辞论证:理性、道德和情感
  • 21.3 修辞学的五大准则
  • 21.4 伦理反思:亚里士多德的黄金分割
  • 21.5 评论: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 第22章 表现主义
  • 22.1 认同:没有认同,就不可能说服别人
  • 22.2 戏剧五元素
  • 22.3 罪感—救赎循环:一切修辞学的根源
  • 22.4 运用表现主义视角的修辞批评
  • 22.5 评论:如何评估批判学者的分析?
  • 第23章 叙事范式
  • 23.1 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
  • 23.2 叙事和范式:基本术语的定义
  • 23.3 范式转换:从理性世界范式转至叙事范式
  • 23.4 叙事理性:一致性和逼真度
  • 23.5 评论:费希尔的故事前后一致和逼真吗?
  • 第四部分 大众传播
  • 单元引言 传媒与文化
  • 第24章 传媒生态学
  • 24.1 媒介即信息
  • 24.2 传媒生态学的挑战
  • 24.3 对人类历史上传媒工具的分析
  • 24.4 伦理反思:波兹曼与浮士德式交易
  • 24.5 评论:他怎么可能是正确的?如果他正确又该如何呢?
  • 第25章 符号学
  • 25.1 绞尽脑汁处理符号
  • 25.2 黄丝带的转变:从宽恕到自豪
  • 25.3 神话的制造:剥除符号的历史
  • 25.4 揭秘同质社会的神话
  • 25.5 大众传播符号学:“我想成为像乔丹那样的人”
  • 25.6 评论:神话符号能永远维系现状吗?
  • 第26章 文化研究
  • 26.1 传媒是强有力的意识形态工具
  • 26.2 早期的文化批判学者
  • 26.3 通过对话制造意义
  • 26.4 大众传播的集团控制
  • 26.5 1991年海湾战争中传媒的作用:变为戏剧的战争
  • 26.6 后“9·11”事件的传媒报道——强制性的恐惧
  • 26.7 固执的受众
  • 26.8 评论:你的意识形态决定你的判断
  • 单元引言 传媒效果
  • 第27章 涵化理论
  • 27.1 暴力指数
  • 27.2 相等的暴力,不等的风险
  • 27.3 电视观众分类
  • 27.4 受电视影响的意识造就可怕的思想
  • 27.5 主流化:观众立场的模糊、混合与转向
  • 27.6 共鸣:现实生活中暴力行为的再现
  • 27.7 电视暴力还在培育恐惧吗?
  • 27.8 评论:涵化差异是否真实、巨大而且至关重要?
  • 第28章 议程设置猜想
  • 28.1 初始议程:不是思考的对象,而是聚焦的目标
  • 28.2 恰逢其时的理论
  • 28.3 传媒议程与公众议程:高度匹配的一对
  • 28.4 何者为因,何者为果?
  • 28.5 谁为议程设置者设置议程?
  • 28.6 哪些人最受传媒议程的影响?
  • 28.7 架构:特性显著性的转移
  • 28.8 不仅主导聚焦的目标,而且影响聚焦的方式
  • 28.9 引导观念——传媒议程的行为效应
  • 28.10 伦理反思:克里斯琴斯与社群主义伦理
  • 28.11 评论:效果有限,而且范围太广?
  • 第29章 沉默的螺旋假说
  • 29.1 感知舆论气候的准统计器官
  • 29.2 被孤立的恐惧:驱动沉默螺旋的引擎
  • 29.3 大众传媒的强大作用
  • 29.4 什么时候说话,什么时候沉默?
  • 29.5 加速的沉默螺旋
  • 29.6 死硬派和前卫派:改变世界的抵抗者
  • 29.7 评论:勾画螺旋图形时的致命瑕疵?
  • 第五部分 文化语境
  • 单元引言 跨文化传播
  • 第30章 传播调适理论
  • 30.1 从简单的概念发展成综合性传播理论
  • 30.2 两种传播调适策略
  • 30.3 融合和分歧的动机
  • 30.4 接受者对融合与分歧的评估
  • 30.5 CAT如何看待对老人的偏见
  • 30.6 评论:以降低清晰度的代价来扩展应用范围
  • 第31章 面子协商理论
  • 31.1 集体主义文化和个人主义文化
  • 31.2 自我构念:文化中多样的自我镜像
  • 31.3 面子的多面性
  • 31.4 可预测的冲突管理方式
  • 31.5 应用:充分的跨文化面子功夫
  • 31.6 评论:高分通过测试的理论
  • 第32章 口语代码理论
  • 32.1 口语代码的独特性
  • 32.2 口语代码的多样性
  • 32.3 口语代码的本质
  • 32.4 口语代码的阐释
  • 32.5 口语代码的定位
  • 32.6 口语代码在对话中的力量
  • 32.7 表现民族志
  • 32.8 评论:传播学理论中的各种口语代码
  • 单元引言 性别与传播
  • 第33章 性别方言类型
  • 33.1 当哈利遇到莎莉:两种文化的碰撞
  • 33.2 女性渴望联系,男性渴望地位
  • 33.3 融洽对话与报告对话
  • 33.4 “现在才算开始明白了”
  • 33.5 伦理反思:卡罗尔·吉利根的不同立场
  • 33.6 评论:是否对传播学研究和男人过于宽厚?
  • 第34章 立场理论
  • 34.1 源于哲学与文学的女性主义立场
  • 34.2 作为边缘人群的女性
  • 34.3 本然知识与局部知识
  • 34.4 强实证性:缘于女性立场的客观观念
  • 34.5 理论应用:基于女性生活的传播学研究
  • 34.6 黑人女权主义的特殊立场
  • 34.7 伦理反思:本哈比与互动性普适主义
  • 34.8 评论:边缘人群的立场更客观吗?
  • 第35章 失声群体理论
  • 35.1 失声群体:他人宇宙中的黑洞
  • 35.2 为人类经验命名的男权
  • 35.3 作为传播守门人的男性
  • 35.4 互联网尚未履行的承诺
  • 35.5 转译的问题:男性话语里的女性真相
  • 35.6 私下表达:女性之间的沟通
  • 35.7 公共表达:女性主义词典
  • 35.8 性骚扰:用创造的新词来表达感受
  • 35.9 评论:男性希望女性沉默吗?
  • 第六部分 回顾与整合
  • 单元引言 传播理论
  • 第36章 传播理论的共享线索
  • 附录一 理论概要
  • 附录二 印证传播学理论的电影
  • 附录三 美国传播协会的传播道德信条
  • 出版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8
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心理学兴趣者,强烈推荐!

    内容特别精彩,很多临床案例,搞懂了很多心理学理论,非常棒!想一口气看完呢!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的中一直都在咨询:工作 4 小时 08 想, 当然看 %@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后浪出版公司

      后浪出版咨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后浪出版公司),成立于2006年,经过十余年持续稳定的发展,逐步建成了完整的包含编辑、设计、制作、印制、仓储、推广、销售的出版机构组织架构。迄今策划出版图书千余种,在历史、哲学、政治学、人类学、古典语言学、地理学、医学、文学、电影、艺术、摄影、音乐、漫画、大众、生活、经管、童书和少儿英语等所有涉猎的图书品类中均不乏读者口碑上佳的代表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