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网络犯罪治理模式的生成与演化,法治制度如何构建?提出可供选择的配套方案。

内容简介

随着信息网络社会的崛起和飞速发展,传统犯罪突破现实社会的伦理约束、行政管制与法律规制的强控之网,侵入虚拟化的网络空间,其风险性后果直接威胁到社会秩序的健康与稳定,从整体上使得针对物理空间设计的秩序规则遭遇“比特世界”虚拟规则的严重挑战。作者认为,迫切需要通过系统理论法学来说明网络犯罪治理模式何以创生、如何演进以及相应的法治制度如何构建的问题。首先,本书以卢曼的“系统功能分化理论”为分析框架,以网络犯罪治理规则的生成与演化过程为基础,探讨了网络犯罪治理体系的构成及其功能分工,以及网络犯罪治理相关子系统的演化过程、功能分化、秩序模式、制度进化等问题。其次,本书通过分析早期网络犯罪治理的伦理化片段模式,解释了网络伦理子系统何以自治、如何演进以及相应的规则如何自我进化等问题。再次,本书通过分析目前我国网络犯罪治理的行政化层级模式,就解决权力主体界线不清、符码滥用等问题提出了法治出路。*后,本书通过分析功能分化模式下网络犯罪治理的法治供给路径,明晰了未来改革的走向,并针对网络犯罪治理相关子系统的负外部性提出了可操作的法治方案。网络犯罪治理法治化问题是新时代“智慧社会”和“智慧法治”建设的新任务、新要求,本书通过逻辑梳理、整合和提升,试图探寻潜藏在治理规范背后的理论脉络,从科学性和实用性维度中提出了可供选择的配套方案,为解决网络犯罪治理理论存在的碎片化问题提供了更具解释力的方法。

目录

  • 版权信息
  •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及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现有文献综述
  • 第三节 基本观点、研究方法与逻辑结构
  • 第一章 网络犯罪治理的社会系统理论
  • 第一节 网络犯罪及其治理
  • 第二节 社会系统理论的引入
  • 第三节 网络犯罪治理系统的架构
  • 第二章 早期网络犯罪治理的伦理化片段模式
  • 第一节 基于片段模式的网络伦理自治
  • 第二节 自治“失灵”与网络自治秩序不足
  • 第三节 网络伦理制度的自我进化与功能提升
  • 第三章 我国网络犯罪治理的行政化层级模式
  • 第一节 层级模式下的网络行政监管
  • 第二节 行政“失能”与网络公共秩序不足
  • 第三节 法治制度构造对网络犯罪层级治理模式的供给
  • 第四章 法治主导的功能分化模式
  • 第一节 网络立法的创制权
  • 第二节 网络司法的裁判权
  • 第三节 网络警察的执行权
  • 第五章 网络犯罪治理的法治化构造
  • 第一节 网络犯罪治理的立法构造
  • 第二节 网络犯罪治理的司法构造
  • 第三节 网络犯罪治理的警务构造
  • 第四节 网络犯罪治理的社会构造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