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全面展现曹炎烈士的革命人生、革命功绩。

内容简介

曹炎(1921—1949),字与民,号勋尧,湖南祁东人。交通大学1947届电机系肄业。求学期间,积极参与交大地下党领导的进步学生运动,发起组织知行社并任社长。后列入国民党军警“共产党嫌疑犯”黑名单,回祁东达孝中学任教。 1949年春,率领进步学生加入华南人民解放军祁邵衡边区纵队,任政治部主任;6月3日,在祁东黄陂桥战斗中被俘,壮烈牺牲。

本书分为生平传略、纪念文选、碑传文献、史料辑录四编,并附载生平年表与珍贵历史图片,广泛收录烈士相关纪念文章以及烈士墓修葺过程的一手文献史料,以缅怀烈士的革命精神与人格风范。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提要
  • 《曹炎烈士纪念文集》编纂委员会
  • 《曹炎烈士纪念文集》编纂组
  • 编纂说明
  • 序一
  • 序二
  • 序三
  • 第一编 生平传略
  • 曹炎烈士传略
  • 曹炎事略
  • 曹炎烈士小传
  • 熊熊燃烧的“一团火”——记交大校友曹炎烈士
  • 第二编 纪念文选
  • 我化悲痛为力量
  • 辉煌业绩留达孝——忆父亲曹炎
  • 忆表弟曹炎
  • 关于曹炎同志的一些情况
  • 提供我所知道的曹炎同志的情况
  • 关于曹炎的政历
  • 关于曹炎同学情况的回忆
  • 关于曹炎同志的证明材料
  • 我所了解的曹炎同志
  • 关于曹炎同志的一些情况
  • 关于曹炎同志的情况
  • 百年校庆忆英贤
  • 忆老上院的114室
  • 风范光彩照人间
  • 忆交大爱国主义革命传统的代表
  • 我衷心敬佩的曹先生
  • 忆曹炎同志
  • 关于曹炎老师在我家居住的情况
  • 关于曹炎老师在达孝中学教课时的一些情况
  • 关于曹炎同志的点滴回忆
  • 人民的儿子 教师的楷模——回忆曹炎烈士
  • 丹心悬日月 铁骨恸山河——缅怀曹炎老师
  • 怀念曹炎老师
  • 深情难忘——记与曹炎先生的一次会见及其他
  • 回忆曹炎同志地下活动片段
  • 曹炎老师印象记
  • 回忆曹炎老师的几件事
  • 难忘母校的战斗岁月
  • 忆曹炎老师
  • 曹炎烈士和我同邹仙洲的关系简介
  • 高度的重视和关怀——江泽民同志为曹炎烈士墓题写碑文
  • 曹炎烈士二三事
  • 曹炎在达孝中学
  • 曹炎:从爱国学生到革命战士
  • 在曹炎烈士墓落成揭幕暨烈士殉难4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 学习革命先烈 立志振兴中华——在曹炎等烈士牺牲4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 在曹炎烈士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 学习曹炎精神 发扬曹炎精神——在曹炎牺牲4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发言
  • 家属在曹炎烈士牺牲4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答谢辞
  • 曹炎烈士殉难40周年纪念会概况
  • 曹炎烈士牺牲40周年纪念会唁电、唁函、挽联、悼诗汇编
  • 曹炎烈士55周年祭
  • 纪念曹炎等烈士牺牲55周年诗词、挽联汇编
  • 第三编 碑传文献
  • 为修葺曹炎烈士墓告烈士生前亲友、同志、学生书
  • 募捐修葺曹炎烈士墓的工作汇报信
  • 为修葺曹炎烈士墓致家属书信
  • 修葺曹炎烈士墓个人捐款名单
  • 修葺曹炎烈士墓单位捐款名单
  • 募捐修葺曹炎烈士墓情况汇总
  • 曹炎墓石刻抄注
  • 悼念曹炎烈士挽联、诗词选编
  • 第四编 史料辑录
  • 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政工处开具的交大中共地下党名册
  • 教育部代电发文训字第4382号
  • 祁东县人民法院关于判决反革命犯王平的布告
  • 上海市公安局给中共祁东县委的信
  • 关于祁邵衡边区游击纵队的情况
  • 关于对“华南人民解放军祁邵衡边区纵队”定性的批复
  • 中共祁东县委转发中共湖南省委落实地下党的原地方武装人员政策领导小组《关于对“华南人民解放军祁邵衡边区纵队”定性的批复》的通知
  • 湖南省民政厅关于追认王佐等三十七位同志为革命烈士的批复
  • 革命烈士(曹炎)证明书存根
  • 关于纪念黄陂桥惨案40周年的建议
  • 江泽民同志就曹炎烈士墓碑题字致信吴增亮
  • 关于解决曹炎烈士遗孀及子女户口问题的请示
  • 关于拟请江总书记题写曹炎中学校名的请示
  • 关于报请江泽民总书记题写曹炎学校校名的请示
  • 附录
  • 生平年表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创建于1983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创建于2000年12月,由国家教育部主管,上海交通大学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和电子音像出版社的办社宗旨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传播有益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发挥学校的优势和特色,为教学和科研服务,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