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类型
8.5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72千字
字数
2023-04-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萧红经典作品《生死场》,鲁迅全程支持。深度刻画底层生死斗争。
内容简介
“在乡村,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
1935年一经出版便震惊文坛。全书以哈尔滨近郊农村为背景,敏锐生动地刻画了底层普通百姓“生的坚强”与“死的挣扎”。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 鲁迅
-
生死场
-
一、麦场
-
二、菜圃
-
三、老马走进屠场
-
四、荒山
-
五、羊群
-
六、刑罚的日子
-
七、罪恶的五月节
-
八、蚊虫繁忙着
-
九、传染病
-
十、十年
-
十一、年盘转动了
-
十二、黑色的舌头
-
十三、你要死灭吗?
-
十四、到都市里去
-
十五、失败的黄色药包
-
十六、尼姑
-
十七、不健全的腿
-
王阿嫂的死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看风筝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腿上的绷带
-
一
-
二
-
三
-
太太与西瓜
-
两个青蛙
-
一
-
二
-
哑老人
-
夜风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叶子
-
清晨的马路上
-
一
-
二
-
三
-
四
-
渺茫中
-
离去
-
患难中
-
出嫁
-
手
-
马房之夜
-
家族以外的人
-
红的果园
-
王四的故事
-
牛车上
-
亚丽
-
一
-
二
-
三
-
桥
-
两朋友
-
黄河
-
汾河的圆月
-
孩子的讲演
-
朦胧的期待
-
逃难
-
旷野的呼喊
展开全部
二里半是个跛脚农民,妻子麻面婆憨厚笨拙,夫妻俩守着一头老牛过活。他们的生活只有 生存 没有生活,每天为填饱肚子奔波,却连最基本的安稳都没有。第一个孩子出生后不久就夭折,麻面婆只能麻木地把孩子埋在自家地里;后来又生了个女儿,日子依旧没起色,老牛反而成了他们精神上更重要的家人,因为牛能干活,而人随时可能被饥饿或疾病吞噬。日军进村后,妻子被打死、女儿失踪、老牛被宰杀,失去所有亲人与依靠,首次产生恨意。二里半从麻木中惊醒,意识到忍换不来活路,主动决定寻找抗日队伍。 跛脚独行,背简单行李踏上寻队之路,临行前喊出我去报仇,完成从顺受到反抗的转变。赵三是村里少数有过反抗意识的人。他曾因地主克扣粮食,联合其他农民半夜去地主家抢粮,结果被抓后严刑拷打,出狱后彻底被吓住,从此变得懦弱麻木,甚至主动向地主妥协。日军入侵后,家园被毁、村民被杀,亲眼目睹残暴,积压的愤怒取代恐惧,重新燃起勇气。主动配合李青山、王婆,挨家挨户动员村民加入抗日队伍,不再畏惧强权。参与制定简单的反抗计划,虽无突出贡献,却用行动弥补了过去的懦弱,成为反抗队伍的一员。从反抗后妥协的懦弱者,回归有骨气的反抗者。他的妻子王婆精明、坚韧,却也逃不过命运的碾压,她亲手摔死过自己不想要的女儿因为养不起,后来唯一的儿子因赌博欠债,被她逼得自杀,她自己也喝药寻短见,被救回后依旧要扛着生活的重担。日军施暴让她看清,不再隐忍。主动联系进步青年李青山,支持组织抗日队伍,拿出积蓄买武器,鼓励女儿加入抗日军。成为村庄反抗的精神支柱,挨家动员村民参军,用自身经历唤醒他人,从受害者变为 推动者。从被动承受苦难的女性,成长为主动反抗、引领他人的核心角色,体现女性在绝境中的力量觉醒。金枝,年轻少女,有对爱情的憧憬,与同村青年成业相恋,偷偷约会,期待组建家庭。怀孕后遭成业母亲反对,成业失手杀父后逃亡,她独自生下孩子却因贫困无法抚养,眼睁睁看着孩子饿死。失去爱情与孩子后,被迫离开村庄,对生活充满绝望。逃难途中被日军强暴,遭受更深重的创伤,对世界的恨意加深。未直接加入抗日队伍,却在苦难中看清日军的残暴,从个人绝望转向对集体苦难的认知。李青山,战前是村里的进步青年,有一定思想觉悟,对村庄的麻木与苦难有清醒认知,却未找到改变的途径。不认同村民 牲口般生存的状态,曾尝试向他人传递新思想,但响应者寥寥。日军入侵后,率先站出来组织抗日队伍,成为反抗行动的领导者。挨家动员村民,制定简单的作战计划,协调资源,凝聚反抗力量。是连接个体觉醒与集体反抗的关键,将分散的村民团结起来,明确反抗目标。从有思想却无行动的进步者,变为有行动有担当的领导。书中所有女性人物的命运都笼罩在生存困境 + 性别压迫 + 时代灾难的三重枷锁下,这是她们最鲜明的共性。生存优先,尊严靠边,在贫困的碾压下,女性的生命权与尊严被极大弱化。王婆为了不拖累家庭,亲手摔死刚出生的女儿。月英瘫痪后,被丈夫用砖头圈在炕角,像丢弃垃圾一样任其腐烂。 她们的价值被简化为能否劳动、能否生育,失去劳动能力或不符合生育需求时,便会被生存压力吞噬。封建重男轻女思想深入骨髓,女性不仅要承担繁重的农活与家务,还要承受生育风险与情感忽视。金枝怀孕后被婆家嫌弃,成业逃亡后她独自面对生产与丧子之痛。麻面婆一生沉默劳作,丈夫二里半对她的关怀远不及家中老牛。她们是家庭的工具,却很少被当作人对待。萧红不回避女性身体在生育、劳作、暴力中的具体痛苦,她写的不是痛苦这个抽象词,而是 痛苦的具体样子,让身体的工具化压迫变得可感可触。她笔下的生育没有神圣感,只有赤裸裸的生理折磨。那些细节撕开了生育光荣的滤镜,暴露女性身体在生育中被当作繁殖工具的痛苦。没人关心产妇的感受,只关心孩子活没活。女性的身体还要承受超负荷劳作的磨损。她们的身体不是自己的,而是家庭的生产机器,磨损了也无人在意。日军入侵后,女性除了要面对与男性相同的死亡威胁,还要额外承受性暴力的摧残。金枝在逃难途中被日军强暴,村庄里无数无名女性死于侮辱与屠杀。战争放大了性别弱势,让她们的苦难比男性更添一层屈辱。结尾没有胜利的圆满,而是停留在农民们踏上反抗之路的时刻:村庄成了废墟,很多人死去了,但活下来的人没有再回到过去的麻木,而是选择为了活着和尊严战斗。故事没有一个明确的结局,因为农民的觉醒本身就是希望他们不再是生死场里任人宰割的牲口,而是开始主动掌控自己的命运。这种从麻木到觉醒的转变,正是这个故事最核心的力量。
出版方
译林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是国内最具品牌影响力的专业翻译出版社之一,多年来致力于外国文学、人文社科、英语教育等领域的图书出版,有丰富的选题开发经验和精干的作译者与编辑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