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90千字
字数
2017-02-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推动拉动消费理论"创新 需完善提高我国居民消费能力的机制。
内容简介
该书首先借鉴钱纳里关于消费率的分析方法,指出我国1981年到2010年的5个时间段的平均消费率、平均居民消费率同合意值相比大部分时间段是偏低的。然后立足我国经济现实,在充分批判借鉴西方消费理论合理成分、克服西方消费理论若干缺陷的前提下,将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从内在推动因素扩展到外在拉动因素,将不确定性和理性预期的方法引入消费者行为理论,充分融合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莫迪里亚尼的生命周期假说、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预防性储蓄假说、流动性约束假说,提出了具有一定理论创新意义的“推动——拉动消费理论”。并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对该理论进行了检验,结果较为符合我们的理论预期。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国的消费率较高的深层次原因是,发现是其提高居民消费率的机制在起作用。最后,提出当下完善提高我国居民消费能力的长效机制的建议。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 国外文献综述
- 二 国内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主要内容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 文献调查与比较分析相结合
- 二 数理经济模型方法
- 三 计量经济模型方法
- 四 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
- 第五节 研究重点与难点
- 一 研究重点
- 二 研究难点
- 第六节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我国经济发展中合意消费率与合意居民消费率确定及预测
- 第一节 文献述评
- 第二节 各国居民与政府消费率影响因素理论与经验分析
- 第三节 变量说明与模型设定
- 一 变量说明
- 二 模型设定
- 第四节 回归结果分析与我国1951—2010年合意值的确定
- 第五节 我国2011—2016年和2017—2022年两个时间段合意值的预测
- 第六节 本章主要结论与政策含义
- 第三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的特点
- 一 我国最终消费率在大幅波动中较快下降,“十一五”期间跌破49%
- 二 我国居民消费率在大幅波动中迅速下降,“十一五”期间最低达到34.9%
- 三 我国居民消费支出贡献率在大起大落、剧烈波动中下降,“十一五”期间均值低至31.6%
- 四 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略低于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逐步微量递减,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先增后减总体大体持平
- 第二节 我国居民消费存在的问题
- 一 全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偏低,城乡人均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
- 二 我国居民消费占比在小幅波动中缓慢下降,政府消费占比逐渐提升
- 三 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增长低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但略高于全国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
- 四 全国居民消费支出年均增长低于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但居民消费支出年均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差距变小
- 五 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与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差距扩大,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增长率与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增长率持平
- 第四章相关概念界定与居民消费能力长效机制理论分析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 机制与长效机制
- 二 能力与居民消费能力
- 第二节 机制理论分析
- 一 经济体内的各构成要素
- 二 各个构成要素对居民消费能力的机制
- 第三节 机制长效性分析
- 一 建立健全相关经济制度
- 二 监督制度的运行
- 第五章我国居民消费理论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
- 第一节 西方消费理论与我国的验证
- 一 绝对收入假说
- 二 相对收入假说
- 三 持久收入假说与生命周期假说
- 四 随机游走假说
- 第二节 我国居民消费微观行为的特点
- 第三节 我国居民消费理论模型构建
- 第四节 我国宏观消费函数与计量模型设定、变量说明及数据来源
- 一 从微观消费函数到宏观消费函数
- 二 宏观消费函数的计量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及数据来源
- 第五节 计量结果分析
- 一 变量平稳性检验
- 二 方程估计
- 三 结果分析
- 第六节 本章主要结论
- 第六章美国保持高居民消费率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一节 美国保持高水平居民消费率的经验分析
- 一 美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较高是美国保持高水平居民消费率的首要原因
- 二 美国消费文化是美国保持高水平居民消费率的主要原因
- 三 实施收入均等化政策是美国保持高水平居民消费率的重要原因
- 四 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美国保持高水平居民消费率的另一重要原因
- 五 较为充足的居民消费信贷资金是美国保持高水平居民消费率的又一重要原因
- 六 发达的服务业是美国保持高水平居民消费率的又一重要原因
- 第二节 美国消费经验对我国扩大居民消费的启示
- 一 采取适当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对外经济政策,保证国民经济较快稳定增长
- 二 建立居民收入增长机制,保障全国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 三 倡导适度、健康、绿色消费理念,以先进消费文化引领扩大居民消费
- 四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 五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 六 各地政府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七 加快发展消费信贷,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 八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服务业和提高商品供给及流通服务质量与水平
- 第七章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刺激居民消费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一节 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居民消费及特点
- 一 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消费占GDP比重在小幅波动中下降,最高值与最低值相比,下降13.41个百分点
- 二 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居民消费占GDP比重呈现下降趋势,最低值与最高值相比,下降9.05个百分点
- 三 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居民消费占总消费比重呈上升趋势,最高值与最低值相差5.08个百分点
- 第二节 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刺激居民消费的经济与社会政策分析
- 一 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为扩大消费奠定收入基础
- 二 “消费革命”导致思想观念改变,带来合理消费理念
- 三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引起价格骤降,推动消费结构升级
- 四 推进地方工业与基础设施发展,缩小地区差距
- 五 增加中产阶层人数,降低收入分配差距
- 六 完善消费信贷,提高居民购买力
- 七 加强社会保障建设,解决后顾之忧
- 第三节 日本刺激居民消费的经济后果
- 一 内需扩大,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 二 经济高速增长,国际经济地位提升
- 三 技术进步加速,取得世界公认领先地位
- 四 工业企业生产向巨型化发展,有效发挥规模经济效应
- 五 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实现国民经济结构现代化
- 六 对外经济发展迅速,改变长期外贸逆差被动局面
- 七 经济收入平等化,有效降低再分配基尼系数
- 八 发生可控范围内的通货膨胀,“高增长、低通胀”并存
- 第四节 日本消费经验对我国扩大居民消费的启示
- 一 更新消费观念,倡导理性消费
- 二 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提高居民购买力
- 三 保证国内生产总值较快增长,改善居民收入预期
- 四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振居民消费信心
- 五 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提升居民消费倾向
- 六 发展消费信贷,增强居民超前消费能力
- 七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大幅降低物价水平
- 八 推进产品结构升级换代,诱导居民消费
- 九 实施适度从紧的货币财政与工资政策,控制可能发生的严重通货膨胀
- 第八章偏向性技术进步、资本超额利润与劳动收入份额
- 第一节 文献述评
- 一 我国劳动收入份额如何测算
- 二 我国劳动收入份额是否偏低
- 三 我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因素以及偏低原因
- 第二节 我国劳动收入份额的测算
- 第三节 我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国际比较
- 第四节 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偏向性技术进步
- 一 要素增强型技术进步的CES生产函数一般性分析
- 二 标准化供给面系统模型与估计方法
- 三 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 四 估计结果及简要分析
- 第五节 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资本超额利润率
- 一 1998—2008年工业部门超额利润率估算
- 二 资本超额利润率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系数
- 第六节 本章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九章地方政府竞争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 第一节 文献述评
- 第二节 理论模型
- (一)企业的行为
- (二)岛主的行为
- 第三节 计量模型、数据说明与全要素生产率测算
- 一 模型设定
- 二 数据说明
- 三 全要素生产率测算
- 第四节 回归方程与结果分析
- 一 回归模型
- 二 数据说明
- 三 回归结果
- 四 结果分析
- 第五节 本章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十章我国产出缺口价格效应的部门差异
- 第一节 文献述评
- 第二节 模型框架与变量说明
- 第三节 中国产出缺口与三部门季度环比相对价格的估算
- 一 产出缺口的估算
- 二 三部门季度环比相对价格的估算
- 第四节 产出缺口价格效应的部门差异性影响
- 一 单位根检验
- 二 回归分析
- 第五节 本章主要结论与政策含义
- 第十一章提高我国居民消费能力长效机制的构建
- 第一节 改善居民获取收入的主观条件
- 一 大力培养和提高居民的职业技能
- 二 大力培养和提高居民的创业创新能力
- 三 大力培养和提高居民的理财能力
- 第二节 增强推动机制
- 一 扩大劳动收入份额
- 二 降低收入分配差距
- 三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 四 适度提高居民消费价格
- 第三节 加强拉动机制
- 第四节 减弱制约机制
- 一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 二 完善公共资源分配与保障制度
- 第五节 正向利用调节机制
- 一 形成收入增长预期
- 二 形成居民消费价格适度增长预期
- 三 降低当期居民存款利率
- 四 减少融资约束
- 第六节 强化制度保障与监督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